【方志四川•散文】肖文林 ‖ 汤圆
肖文林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
一碗汤圆满又满,三毛钱呀买一碗。
汤圆、汤圆、卖汤圆,汤圆一样可以当茶饭
嘿—嘿哟......
在超市大厅里,回荡着一首节奏欢快、旋律优美、耳熟能详的儿歌,我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在歌声的带领下,我来到汤圆专柜,看着货柜里琳琅满目的汤圆,有黑芝麻、玫瑰、花生、红豆、山楂等各种口味的,可谓种类齐全,数量丰富,让我无从下手。在超市里,前来挑选汤圆的顾客,络绎不绝,有精挑细选的,也有随意拿走的,罗卜白菜各有所爱。我留意到挑选汤圆的顾客,大多数为年轻人,可能是这速冻的汤圆更适合现在年轻人的生活节奏,方便快捷的食品便成为超市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有效手段。
人称“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自宋朝起,汤圆就是南方人过春节最为重要的传统小吃,因其谐音为团圆,寓意十分美好。春节吃汤圆,象征着合家幸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着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一直传承至今。
腊八节后,家里就要准备年货了。父亲首先把家里晒干的酒谷背去加工坊磨出酒米,再背回家里加入一些籼米,放在大盆里用清水浸泡一昼夜,然后用筲箕沥干,再背去专业的碾米房进行精加工。待余热散尽,用塑料袋子封装储藏备用。这样磨出的酒米面,才能做出软糯适中、嫩滑爽口的高品质汤圆。
吃汤圆是团圆的象征,也是过年的感觉。
大年初一,父母早早地就起了床,放完鞭炮后,回屋拨开煤炭炉,加些新煤,待青色的火焰往上窜时,再烧上一锅水。父亲舀出两三碗酒米面倒在面盆里,掺入适量温水,用力来回挼,直至酒米面团三不沾,即不沾手、不沾盆、不沾面团。母亲拿起父亲均匀分开的面团开始一起包汤圆,馅儿都比较简单,只有黄糖、白糖和猪油渣大葱馅儿三种,甜的就做成圆形,咸的就做成扇形,包好的汤圆放在砧板上,等水开了就下锅。
小孩们当然是要吃头锅汤圆的。父母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吃相,笑着对我们说“慢慢吃,锅里还多着哩!”父母做完汤圆后,一家人就围坐在煤炭火炉旁,锅里的水开得咕嘟咕嘟,汤圆在锅里上下翻滚,热气往上升腾,水面上星星点点的猪油小圈子,亮晶晶地闪烁着光芒。我们边吃汤圆,边看冯巩和赵本山的春节电视小品节目,笑声不断,其乐融融。
在元宵节,家里有汤圆、放孔明灯、摸青、熬夜等年俗活动。电视里放着央视元宵晚会节目,父母又开始包汤圆了。我根本没有睡意,就在父母旁边学着做了几个汤圆,结果圆不圆,扁不扁,煮出来还露馅儿了,被父母嘲笑。
吃完汤圆后,我和父亲就会到外面去放孔明灯,把提前准备好的青章纸、铁丝箍、钱纸、煤油等东西,拿到开阔场地,糊好孔明灯,点燃浸满煤油的钱纸,纸筒里充满了热气,利用热气上升、冷气下降的原理,孔明灯越飞越高。待其钱纸燃尽,自然降落。望着满天的孔明灯,如繁星在闪烁,大人小孩跟着漫山遍野地追着。
摸青的习俗就是偷菜,有些人乘着追孔明灯的机会,糟蹋了别人家的菜园,让人讨厌,是一种不好的习俗。家里是不准我去摸青的,追完孔明灯后,我就回家睡觉了。父亲还要熬夜守岁,他坚信在元宵节里熬夜,家里的田埂在耕种水田时就不会塌,粮食会得到丰收,一直守着电视节目,熬了个通宵。
农村里有句俗语:“有吃无吃,耍过二十”。待过完年后,家里剩余的酒米面,就会被奶奶收集起来,用一口大锅进行翻炒,炒熟后,均匀地放在垫有报纸的簸箕上面散热,冷却后,装入密闭容器以备食用。放学回家后,父母都在外面忙农活儿,肚子又饿,又没有东西吃时,我就会舀几勺炒好的酒米面粉出来,放入猪油和白糖,掺入沸水,搅拌成面糊糊,香甜可口又经饿。这不起眼的酒米面粉在中医上讲还有滋补养生作用,就是这种面糊糊,让在田地里辛苦劳作的父母,回家后能填饱饥饿的肚子,快速恢复体力,不失为劳动人民的一种“滋补品”,陪伴我们度过多少艰难困苦的岁月。
现在,我们居住在城市里,物质生活特别丰富,想吃什么,都在市场上买到。吃汤圆简直是件简单又容易的事情,只要到速冻食品专柜挑选几包自己喜欢的风味,烧上锅开水就可以饱了口福,既不费神,也不用忙碌。不过,现在吃汤圆,好像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不仅仅是食材上的味儿淡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味儿淡了,再也体会不到辛勤劳动后的获得感。我越来越怀念以前那种黄糖、白糖和猪油渣大葱馅儿的汤圆了;怀念过年时,一家人围坐在煤炭火炉前吃汤圆的感觉。
在《卖汤圆》的儿歌声中,我看见购物车里大包小包的汤圆,突然觉得那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味道,甚至有种负罪感,某种情绪,在头脑中蔓延滋长。我迅速走到收银台前,退了几袋汤圆,换成猪油大葱,结了账,裹紧大衣,走出超市。此刻,天空中雪花飘飘洒洒,大街上的人群熙熙攘攘,甚是匆忙。又是一年年关至,辛勤工作一年,收获是悲是喜,已经不重要,其实我心里都非常清楚,老家的父母正眼巴巴地盼望着我回家去给他们包一顿汤圆吃,无论是黄糖、白糖馅儿的,还是猪油渣大葱馅儿的,他们都不在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