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韩寒,冒犯俞飞鸿,挨骂多年,综艺首秀便一夜成名,他还是油腻男吗

许知远上了一档脱口秀节目,以知识分子独有的吐槽技能出圈了。

作为一个徘徊在主流之外的文化人,这显然是他近几年露面,在大众心中口碑最好的一次。

当许知远站在台上,马思纯对其他队员说:“观众会不会觉得我捡软柿子捏。”

这句话本身就很讽刺,结果出乎意思,马思纯在观众投票上,没有敌过这颗“软柿子”。

这个知识分子略显尴尬的年代,许知远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01

1976年,许知远出生在苏北的一个乡村。
7岁时才跟随父亲移居北京,也由此见证了北京由一座遍地四合院的古城,慢慢变成了国际化大都市。
身处九十年代的喧嚣,许知远于1995年考入北京大学。
那时,许知远对书的迷恋远超常人,换句话说,他只愿意与书中那些灵魂对话。
他也确实通过看书,从同代人中率先突围。
22岁,许知远开始为《三联生活周刊》、《书城》撰稿,后来还做起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三年后,他写了自己第一本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序言中,他这样介绍自己。
“一位喜欢对世界进行广泛发言的知识分子,在我前面遥遥站着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伯特兰·罗素、埃德蒙·威尔逊、沃尔特·李普曼、让-保尔·萨特。”
2002年,他不再甘于读万卷书,想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找到报社领导,申请去美国游学。
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他一路访问,开启了另一个思考的角度。
做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做到了。
02
电子书时代到来,许知远却逆势选择了开一家实体书店。
名字也很有意思,叫“单向街”。
为了抵抗文化沙漠,书店在周末办起了文化沙龙。陈丹青,梁晓声,洪晃,严歌苓,张悦然都在这里停留。
“单向街书店”又改名“单向空间”,成为京城有名的“人文精神后花园”。
“直到天花板的书架有30米长,大约需要20分钟,你才能从这头走到那头。”
这是他向往的生活。
03
2007年,他在电台采访中直言不讳:“我想做这个时代的人文知识分子领袖。这是责任,不是荣耀。”
他开始真正的反击主流,是从韩寒开始。
2010年,韩寒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百人榜”之后,许知远写道:“韩寒的胜利不是他个人的胜利,而是这个正在兴起的庸众时代的胜利。”
这样的哀叹一直持续到这次《吐槽大会》,似乎11年过去了,这个男人对时代的反抗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他想跟90后交流,同门师妹李雪琴却当场反驳:我们90后,不愿意跟你交流。
一次在北大做演讲,台下一个学生说“我不想做精英”,许知远当时就生气了:“那你来北大读书干嘛?”
他不合时宜的话语,在这个众生喧嚣的时代,显得既悲哀又悲壮。
04
许知远有个私人书房,藏书过万。
别人问他:“你都看什么书啊?”他笑笑说:“都是传记、历史,不入流。也有一些文学。”
上大学时,历史老师推荐许知远读钱穆的《国史大纲》,竖本,繁体字。
他刚开始没有兴趣,直到他出国以后,才发现还是要多了解国家的过去,于是又耐住性子,深进去读其中文字的温度。
他喜欢李敖,也读鲁迅,这造就了他从做编辑以来,已一以贯之的犀利文风。
鲁迅先生喜欢在书房里走来走去,许知远对读书和写作也有强迫症。这是大多数作家的通病。
书店员工们都对一件有趣的事印象很深刻。
一次,许知远发现书店门前的树荫可能是个不错的读书角,就让员工把椅子搬过来。
谁知坐下来看十分钟就停下,因为这种状态不适合思考,就让员工再把椅子搬走。
如果在书店,他喜欢坐在固定的位置创作,绝不准员工抽烟,自己却享受尼古丁的快感,真是“只许州官放火”。
如果是在咖啡馆,他就听着耳机里外国电台的古典音乐,让服务生不停地往红酒杯里倒酒。

只有这样,手中的笔才会跳舞。

李诞吐槽他,长年累月穿着一双人字拖。
饱受诟病的外貌和不修边幅的穿着,是许知远高深的精神堡垒外,另一个反面。
一年四季,白衬衣加牛仔裤,屁股兜里塞本书。
2015年,许知远才学会用智能手机,因为业务不熟练,被员工骗发红包,回过神才委屈地说他们“素质低”。
他对吃也没什么挑剔,《十三邀》中他和各路嘉宾碰面,都是喝酒撸串,在市井街巷和普通人一样大快朵颐。
几杯酒下肚,脸便红得厉害。
许知远因采访俞飞鸿,问过略显冒犯的问题,被网友追击骂他油腻。
实际上,他最早的恋爱也只持续了四五天就夭折了。
他在精神上不食烟火,实则在现实中往往无从招架琐事。
05
许知远真正进入广大网友视线,是在2016年。
2016年,许知远靠着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十三邀》上了热搜。
在观众眼中,许知远乖张,自恃,云淡风轻地揭人伤疤,坚持“带着偏见看世界”。
许知远似乎经常尬聊,要不然就用沉默代替发问,嘉宾也以沉默作为回应。
他评价马东《奇葩说》一类的节目粗鄙,很难真正影响一代人,引来网友疯狂diss。
有网友说:“你的节目除了尬聊和沉默,还有什么?。”
许知远安静地回应这些关于自己的评论:“有些话是不会完全问出口的,那样的沉默是适当的。”
两年的时间里,他说过姜文身上有“反叛精神”,姜文说“我没有”。
他惊讶于老朋友贾樟柯会说出“我最近在研究天体物理”的话。
不懂煽情,不秀情商,许知远在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帮观众重新认识众多嘉宾。
有人曾问他:“你和十年前相比,有什么改变吗?”许知远说:“没有。十年后你看到的我,还会是现在的我。”
06
《十三邀》把许知远推到镜头前,他带着陪伴了自己多年的“知识分子”标签顽强地坐在嘉宾对面。
谈些形而上的道理,说着对时代的反思。问题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抽象。
就好像所有人都下海沉浮了,只有他站在岸上,还伸直了胳膊往前递话筒,“说说你对这个时代的看法吧。”
很多人都觉得,他有毛病。
但是这个时代,不就需要一些特别的人提醒我们,知识分子永远要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是时代的守望者。
所以许知远是作家,是书店老板,是访谈节目的制作人。不温不火,一直游移在主流外。
多年前,许知远曾去台湾的朋友家做客,朋友告诉他“以前做风筝,孩子们要自己砍竹子,切,剪,粘,一个动词都不能省,而现在只有一个字——买”。
这对许知远触动很深。
他骨子里其实想当个好作家,但他的梦想是拯救世界。
但在现在这个世界,想要单纯写作的人,实在太少了。
哪怕有,别人也都不说,藏着掖着,躲到镜头后面,只有他,把这事儿捅到众人面前,告诉人们,知识分子不是丢人的词。
就像他在《吐槽大会》最后的灵魂三问答,被大张伟号称全场最好的词。
文化人出手,骂人不带脏字,句句引经据典,又“杀”人于无形。快哉!
许知远吐槽时,现场一直发出“咚咚”的杂音,原来是他紧张地发抖,连带着桌子也跟着摇,立麦就接连磕桌角。
一个擅长用笔说话的知识分子,站在镜头前局促又努力镇定地捍卫自己的立场。
只不过观众与他立场相反,他在镜头前的每一次露面,都像一场外人看来荒诞,他却一本正经的滑稽戏。
这种与时代有些格格不入的错位感,也是传统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尴尬,但他却一直扮演了下去。
目前的世界,全民娱乐,消费至上,留给知识和思考的空间还多吗?
(0)

相关推荐

  • 鲁迅离我们渐行渐远,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两年鲁迅先生的作品逐渐退出中小学教材,因为很多公知认为鲁迅过时了,他的作品也就在沉默中死亡了:为此,一些人为之欢呼雀跃,也有一些人忧心忡忡.毛 ...

  • 敢拧巴,就不怕尴尬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啊?" 2017年是文化类综艺崛起的一年,节目内容从诗词歌赋到书信朗诵,再到文物鉴赏.央视爸爸带领节奏,卫视小弟也一路跟进. 另一边,视频网站则主打中年知识分子的 ...

  • 忽明忽暗的云

    忽明忽暗的云 --读<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爱你就像爱生命>等王小波作品有感 文/沈辛儿 "今天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 ...

  • 文穴鉴读|那个时候文坛还骂得出声音,郭敬明还觉得能文史留名

    有你在,阅读就是有趣而不孤独的事 回想起那个博客初兴的时代,算得上是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时代,那个时候的写作在还在纠结文学的良心,还在踌躇于是否该向新生产工具缴械投降,而郭敬明在采访中更是坚信自己会在文 ...

  • 许知远这次要出圈了吧

    我在凌晨3点看完了吐槽大会新一期,主要是看许知远. 许知远表演的时候,桌子明显咔咔作响,我能想象他的手臂当时抖得有多厉害,这体验我十分熟悉,以前第一次独立向甲方提报,老板坐在我身边,散会后他对其他同事 ...

  • 许知远的这两期《十三邀》,让我看到了蔡澜和俞飞鸿的相似之处

    接连看了几期许知远的<十三邀>,对其中两期感受颇深,分别是采访蔡澜和俞飞鸿.我不知道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交集,但我在他们身上似乎看到了某种相似之处. 先说蔡澜.蔡澜被誉为香江四大才子 ...

  • 荐书 | 王小波: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

    王小波,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 ...

  • 悦读 | 我们的《最小说》已经死了

    一本有情怀的手机杂志 "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 音响里传来宋胖子的歌声,空调呼呼吹着冷气,窗外的烈日像浸了水一样奄奄一息,2017年的夏天眼看着要划上句点. 扭头 ...

  • 我们为什么讨厌许知远

    ----我们为什么讨厌许知远 最新一期的"十三邀"采访了历史学家许倬云,探讨人类精神危机之下怎样的生活才值得过. 许先生最终的回答是,"往里走,安顿自己." 也 ...

  • 在这套书,许知远帮你追问了52个我们时代里最杰出的头脑

    对许多人来说,刚刚过去的2020都不是一个容易的年头.疫情的危机与叵测,带来世界与个体的双重封闭和不安,我们送走了科比.竹内结子和马拉多纳--这个冬天,似乎格外的要冷一点. 而不管愿或不愿,2020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