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斗钱运斗米,漕运多艰

扁舟晚唐系列之大唐的重构(十二)

国之大事,不计费损,故承前有用一斗钱运一斗米之言,虽知劳烦,不可废也。
开元天宝之际,承平日久,财力阜殷,禄食所颁,给用亦广,所以不计糜耗,…有用一斗钱运一斗米之说。
这段话来自二十多年后一个叫陆贽的名臣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一句当时的俗语,用一斗钱运一斗米。
这句俗语,是用来形容帝国的漕运的。通俗的说就是漕运运来的每一斤米,都要花一斤的钱!俗语的冲击力不可谓不强。
传言是真的吗?
帝国的钱的重量是有标准的,一贯也就是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当时是十六两制,六斤四两就是6.25斤。
帝国的米的计量单位也是有标准的,一石(十斗)大约64斤左右,也就是说,一斗米的重量和一千钱差不太多。
那么如果运一斗米花了1000文钱,就真的可以说是用一斗钱送一斗米了。
凡天下舟车水陆载运,皆具为脚值…。河南、河北、河东、关内等四道诸州,运租庸杂物等脚值,每驮一百斤一百里一百文,山坂处一百二十文,车载一千斤九百文。
黄河及(洛)水河,(每十斤)上水十六文,下水六文…余水(每十斤)上十五文,下五文
这是武则天时期对于运费(脚值)的规定,现在大约和当时差不太远。
这段话写的比较浅显,我们再翻译一下:
以100斤100里为标准单位,陆运100钱,山路要120,有车的话只要90;如果是水运,黄河逆水要160,顺流只要60,其他河逆水150,顺流50。
由于咱们今天算的是斗,走的也都是逆流,所以简单换算下走黄河逆流100里10文,其他河100里9文。
有了明确的计价标准,咱们就可以来算路费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漕运的路线:
图12.1 隋唐大运河与漕运路线
唐时漕运的起点在扬州,上节介绍过漕运的粮食主要来自东南,而扬州是当时东南最大的城市与集运中心。
当然,淮河流域一带的粮食不需要运到扬州,可以直接运到漕运沿途的集合点,能够省点运输费,不过少不了几个钱,我们就忽略不计了。
从农民家里把粮食运到集散地肯定也是要钱的,不过这个钱都是纳税人自己负担的,政府也不需要计这个成本。
来自江南的粮食税收,由政府收集后,全部运送到长江边扬州的扬子,开始漕运的路程。
漕运从扬子启航,经过十多里的连通渠到十多里外的斗门,正式进入大运河。
漕船在大运河上运行三百里后到江苏淮安,然后进入淮河,溯淮河西上二百里,经过淮阴到徐州,在徐州经过泗水进入汴河。
汴河的源头在开封,通过大运河与黄河连通,连通的地点在汴口,大体在现在的虎牢、汜水关附近。
也就是说由于有了大运河,从扬州起点可以直接水路船进入黄河,路程一共1530里。
进了黄河以后,通常而言会将粮食先通过黄河-洛河走190里水路送到洛阳,然后再将部分粮食由洛阳继续西行800多里进长安。
漕运总长2500多里,到洛阳是1720里的逆水旅程,其中190里走的黄河洛水。
翻下前面的数字,黄河洛水1斗百里要10文,和其他水系逆水是一斗9文,大家自己算一下,到洛阳总价大约157文左右。
当然,前面算的水运陆运都是雇人雇船的价格,中间的损耗其实是根本没算在内的。
漕运通常是金秋十月开始运输,这个时期一般来说是枯水期,而漕运中有800多里要走汴河,这是条小河,属于淮河的支流的支流。
枯水期水位浅,无法行船,必须要等到夏天水流充沛,才能通行。
等几个月到夏天涨水期过汴河进入黄河,可是黄河水流湍急,涨水期你根本没法逆流而上啊?也不行,只能再等几个月待水位下降。
所以,到洛阳一段的漕运,中间要停运多次,粮食需要在中途被从船上卸下来,临时存储到转运仓库中,再等可以开船的时候,从仓库里搬出来,运到船上。
这粮食都是民间船散装的,搬下来再搬上去,下面的一层就全浪费了。
根据估算,在沿途多次上船下船的搬运过程中,中间要损失大概20%的粮食。
这么一算,漕运一斗米的价格还要加四分之一,大约要200文的样子。
漕运到了洛阳,从路程上来说,已经走了超过三分之二,如果200文能到洛阳,那300文不就可以到长安了?离1000还远着嘛。
可实际上,到洛阳只能说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漕运真正的难点,就在洛阳向长安的运输过程,而其中的根本痛点,在陕郡。
陕郡的黄河之艰难,我们想要有一个直观印象,只要记住一个著名成语,叫做“中流砥柱”。
图12.2 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的黄河三门峡砥柱中流油画
图里的几块岩石凸起,就是陕郡黄河段的砥柱山。
坚硬的岩石使得本来就湍急的河水,在这里被分流后更加残暴,巨大的水流漩涡到处都是。
由于现在建了小浪底水利工程,这里的险峻我们已经体会不到了,只有通过曾经的油画来体会一二。
这一段黄河艰难程度相当于过去的长江三峡,船只要通过“中流砥柱”,就必须要纤夫拉纤。
可这么急的河水,到处都是暗礁和漩涡,稍有不慎,经常连船带纤夫全部被水冲走。
而水行来远,多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常十七八,故其率一斛得八斗为成劳。
这段话是用来形容帝国早期直接通过黄河漕运的损失的,所谓风波覆溺,主要就是指的途经中流砥柱时的沉船事故。
一趟漕运,能够只损失前面说的搬运的20%,那是非常成功的运输了,运气稍微不好一点,要翻沉大量的船,损耗高达70%-80%。
现在我们就大致知道漕运的成本了。洛阳到长安的800里水路,500里是百里10文的黄河,300里是百里9文的渭河。
因此洛阳到长安还要花77文,加上到洛阳的157文,一共路上纯人工费大约235。
正常搬运损耗有20%,也就是说,在一切最顺利,通过中流砥柱一艘船都不沉,也需要接近300的运费。
可是,中流砥柱又哪是那么好过的?很多时候这段路要损失一半以上的船只,这些年份漕运途中的损耗率就高达70%-80%。
我们取中算75%的损耗,也就是说大部分时候,实际运费相当于纯路费的四倍,接近950.
现在我们才发现,原来为了送这6斤多的米,真的要花近1000文钱,用斗钱送斗米原来不是夸张,是曾经存在的事实!
帝国的漕运的成本实在过高,因此帝国早年,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最多也就能每年能送十万到二十万石到首都,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隋炀帝、唐高宗、武则天甚至早期的玄宗皇帝,要频繁的临时迁都到洛阳了。
真的不是因为洛阳繁华,洛阳美女帅哥比关中漂亮,实在是因为粮食运输到洛阳,不需要过中流砥柱,成本低了好几倍。
到了雄才大略的玄宗皇帝手里,他再也不能接受当“候鸟皇帝”了,决意改革漕运,让中央政府可以安心的坐镇长安。
帝国的官员们,开始了集思广益,并着手进行了第一轮改革。
要改革漕运,思路很简单,漕运的核心难点在哪里呢?在中流砥柱,一大半的成本,都来自于这里。
既然中流砥柱过不去,我干嘛要死磕中流砥柱?因此,漕运改革的核心战略就是寻找代替中流砥柱的路径。
要从黄河走水路,就必须要经过中流砥柱,既然不打算走中流砥柱,那办法就简单了,我走陆路不就得了?
第一轮的改革的措施就是,到了洛阳后,直接用牛车走陆路,直到过了中流砥柱到陕郡太原仓,再在这里重新上船。
而陆运至陕,才三百里,率两斛计佣钱千
洛阳到陕郡都是崎岖山路,大名鼎鼎的函谷关就在这里。
这条路不好走,运送2石也就是20斗需要花1000钱,也就是每斗要50文。实际上从太原仓再到黄河码头还需要6文。
这段水路只有250里本来只要25,现在要花56,相当于多花了31,不过免去了中流砥柱的巨大风险,总的来说还是赚的。
这样一改革,运费成本降到了270左右,算上20%的途中损耗,运费降到了345左右。
成本一下子降低了三分之二,运量也就终于上来了,咬咬牙每年可以向首都输送80-100万石粮食了,帝国也就终于不用再迁都了。
随着首都的继续膨胀,尤其是新招募了12万禁军后,首都对粮食的需求继续高涨,而陆路最大的缺点运量跟不上。
从洛阳到陕郡,运不到100万石的粮食,要征用6400辆牛车,需要耗尽当地的的人力畜力。
为此,帝国任命裴耀卿主导了再一次的漕运改革,希望继续节省成本,增加运输量。
裴耀卿仔细分析了一下,改革后的漕运最大的痛点在于那三百里山路,多花了大量的成本。
那大家自然会想,中流砥柱不就那几里吗,为什么要走三百里的山路呢?
这主要是因为这段黄河都在大山里穿行,只有洛阳和陕郡太原仓一带,有地方作码头,可以停船卸运粮食。
但是裴耀卿发现了,这里面有个小小的思维定式,带来了思维陷阱。
洛阳是在黄河南岸,陕郡也在黄河南岸,所以大家考虑走陆路的时候,就都从黄河南岸去想了。
实际上黄河北岸要比南岸平缓的多,我为什么从南岸进的河,就一定要从南岸下船呢?
于是,裴耀卿打破思维定势,在黄河北岸建了一个转运仓库,改从黄河北岸下船,可以直到中流砥柱附近再下船。
这样一来,只需要走18里的山路,就可以绕过中流砥柱,再次上船。
这18里山路每斗最多花大约9-10文,总运费进一步下降到245左右,算上损耗是300出头。
最关键的是,只有10多里的山路,一辆车多运几趟就可以,运量也能提上去。
此外,裴耀卿还对前面提到的转运必须要停两三回,每次要停几个月的问题,也做了一定的改进。
主要措施就是多建转运仓库,并行运输。
船到了,米卸了,不再原地停留,而是统一指挥,回去继续搬运,直到可以开船继续往下走,从而减轻了过程中的运输时间,增大了运输能力。
经过这一轮的改革,帝国终于每年可以向首都,最多运送高达220万石的粮食,帝国的首都终于可以坐稳长安了。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帝国的漕运被彻底切断,帝国的运输路线被迫改走长江——汉江,再到汉中走艰难蜀道进关中。
这条道路,距离比漕运远了一倍,还要走几百里山路穿越险峻秦岭,用这条道路运送粮食,那比“用斗钱送斗米”还要夸张。
因此,帝国已经无法再把东南的粮食运到首都了,通过东南运往首都的都是轻便的绢帛,用来当钱。
现在的西北,边防吃紧,十几万大军嗷嗷待哺,关中的粮食已经无法负担西北的局势,漕运的恢复已然刻不容缓。
可是,一斗300以上的运输成本,让漕运变得高不可攀,要知道一斗米现在最多也就五六十的市价,花好几倍的钱去运米来,这又何苦呢?
况且,一穷二白的帝国又哪来那么多的钱呢?
怎么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