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民族工业的发端 ——涌源隆机器面粉厂的创办
直隶赤峰涌源隆面粉厂创办于1908年,创办人李宝源。这是一家资本为28000元的商办面粉厂(参见《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这家面粉厂在当时的内蒙古地区是最早的民族工业之一。
关于涌源隆面粉厂的详情,在有关史料中都没有查到。为了弄清真伪,我走访了赤峰的 12位老地户,他们是李在洲、邢文彩、刘占喜、卢凤林、阎庆、王义臣、王国忠、宋明远、徐铁民、支显成、袁光迺、卞凯,记下了一些所能了解到的史实。
关于“涌源隆”的创立
涌源隆面粉厂创立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当时的赤峰县已升为直隶州,所以又称直隶涌源隆面粉厂。创办人李宝源,字子佳,是当时税官衙门的税官。经理人是李子佳的四兄弟,人称李四老爷。地址在今赤峰市卫生防疫站院内(三道街以东)。字号是“涌源隆”,其西邻是刘振西的宅院。
1916年至1917年间因原料供应不足而关闭,约存在了八九年的时间。
“涌源隆”的机器设备
涌源隆面粉厂的动力是一台五公斤压力的卧式锅炉,部件是从天津买的,并由卖方来人在赤峰安装而成。面粉厂用这台锅炉来带动室内的面粉机器,当时俗称“机器磨”。过去,关于涌源隆面粉厂的动力问题,一直存在疑义。有人认为赤峰电厂建于1922年,因此涌源隆面粉厂不可能有电源,没有动力就无法带动机器,因此不能算是赤峰最早的民族工业,甚至对它的存在也持怀疑态度。而这台锅炉的出现恰恰解决了动力问题。赤峰老户邢文彩(79岁)、王国忠(82岁)等老人小时候都亲眼看过锅炉和磨麦机,并清楚地记得锅炉的烟囱是铁制的,高两丈余,锅炉的名字叫“康尼许”。涌源隆面粉厂关闭后,将锅炉卖给了日本人在赤峰办的大和洋行(地址在今赤峰制药厂院内),用来熬制甜草膏子,锅炉的运送很费劲,许多见证人都亲眼看到了拉运锅炉的情景,拉锅炉的牛约有20来头,排了三排,从今赤峰市防疫站到赤峰制药厂用了好几天的时间。该号将机器设备卖掉后,把房子卖给了当时赤峰的大资本家兼地主支栋。据支栋之女支显成忆述,其父确实买过“涌源隆”的房产,并准备盖四合院,院中间修凉亭。
关于涌源隆的动力锅炉,有关技术人员说根据它的名称,可以断定这台锅炉是英国产的,英国制的老式锅炉康士堡即是康尼许的译音。据当时给大和洋行烧锅炉的工人郭玉山(现赤峰制药厂工人)回忆,他在大和洋行当烧煤工时,洋行里仅有一台锅炉,是从“涌源隆”买来的,名叫“康尼许”,为卧式,高一米五,长两米九,压力是五公斤。洋行用锅炉的蒸汽熬甜草膏子,熬好后运往日本,每天出膏子300多斤,日耗煤量为2000斤。1947年曾用此锅炉带动发电机发电,以后赤峰制药厂也用此锅炉熬过麻黄。
关于“涌源隆”的经营情况
“涌源隆”面粉厂自创办后,雇用工人20 多名,附近的居民对外都自称是在机器磨坊住,并引为自豪。据“涌源隆”的主要见证人,当时居住在刘振西的东厢房(与“涌源隆”只一墙之隔)后迁居到厂房对过的76岁的李在洲老先生回忆:他出生在刘振西院的东厢房,三岁时搬到同机器磨对过的三道街东路南。其先父李永祥与“涌源隆”的经理人李四老爷交情很好,时常带他到机器磨院内去玩,曾多次见过李四老爷。此人是个大高个儿,留燕尾黑须,常穿长袍马褂。李的父亲和李四老爷来往很密切。两人常在一起喝茶闲谈,其中也多次谈到了机器情况。
据李先生说,机器磨开设后,生产面粉速度快,质量好,数量多,销路广,甚是获利。但后来因私人开设的磨坊、烧锅不断增多,他们用石磨加工面粉,同机器相竞争,致使原料(麦子)供应不足,面粉、磨坊、烧锅所需要的原料都是麦子,而赤峰的麦子主要来源于赤峰北部的巴林、乌丹、黑石滩等漫甸所产,再没有其他来源。又因当时的运输工具落后,主要靠大车、驮子和手推车,极为不便。因而每当小麦收购季节,进入赤峰粮市的麦子数量有限,加上烧锅、磨坊等和机器房争先抢购,造成麦子的价格越来越高。有的磨坊、烧锅派人迎出几十里中途抢购。这样一来“,涌源隆”的原料甚缺,机器磨时常停产,再加上机器磨原料需求量大,支出多(包括工人工资、设备磨损等费用),因此严重亏损,已无法继续营业。又因为其创办人税官李子佳调承德任职,机器磨随之停业,善后事务由其四弟李四老爷处理,不久李四老爷因急于去承德,将机器设备和房产分别卖给了大和洋行和支栋,其他所有用具也先后卖掉了。李先生说他家曾买了一只圆斗,斗上横字是“涌源隆门市斗”,竖字是“宣统元年×月”,这只斗他家使用了多年。李先生记得大约是在1918至1920 年间,一位姓马的(名字不详)占了“涌源隆”的房院,开设了一个磨坊,字号是“德巨恒”。
1929 年热河省在承德设立地方自治人材养成所(后改称热河省自治区长训练所),李在洲当时被保送到此校入学,在校与承德学员李子佳之子李桂丹是同学。李桂丹曾谈到其父李子佳在赤峰做过税官,并在赤峰开过机器磨,还说机器磨是由他四叔经管的。当问到机器磨地址时,他谈的事实与“涌源隆”的地址恰好吻合。李桂丹,字华五,后改名为李冷侠,1934年曾来赤峰在警务科当警尉,后来升为警佐,派往赤峰县第四区大庙警察署任署长。1945年后就不知其下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