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临证经验,邓铁铸辨治心律失常

邓老“双五”理论辨治心律失

  “五诊十纲”是邓老在“四诊八纲”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推陈出新,提出的现代中医新思维。“五诊”即在传统中医四诊的基础上加入“查”发展而来,包括体格检查与理化检查;“十纲”则是在八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预防医学思想与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加入“已病”与“未病”发展而来。

  邓老认为,治疗心律失常时,应以“病证相合,辨病为先,辨证为主”中医临床诊疗新模式思考策略。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如体表心电图、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心脏核磁共振等明确病因,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对应的方剂。

冠心病心律失常者,多用四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

      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者,则用炙甘草汤或风心方加减: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10g,桃仁10g,红花5g,五指毛桃30g,鸡血藤30g,桑寄生30g,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在益气的基础上,前者偏于养阴,后者注重活血。

  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者,择自拟赭决七味汤加减: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0g,甘草3g,茯苓15g,陈皮6g,草决明24g,法半夏12g,代赭石30g(先煎);

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者,善用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犀角用水牛角代替);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者,多选自拟甲亢心方加减:太子参30g,麦冬10g,五味子5g,山慈菇10g,玄参15g,浙贝母10g,生牡蛎30g,甘草6g,珍珠层粉10g。在辨病的基础上,气虚者多用黄芪、五指毛桃、党参、太子参、甘草;阳虚者善用桂枝配甘草、肉苁蓉、淫羊藿、仙茅、干姜、狗脊;阴虚者则选麦冬、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沙参;活血择鸡血藤、桃仁、三七、丹参、五灵脂;化痰取法半夏、化橘红、桔梗、冬瓜子、竹茹、贝母。

  邓老指出,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对病对症用药,并在此基础上加用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如三七、苦参、甘松、葛根等,可提高疗效。另外,辨别“已未”对疾病的诊疗意义重大。如患者无基础心脏疾病,出现“良性”室性早搏,自觉心悸,属“功能性”病变;但长期的室性早搏,可引起心室扩大,心肌肥厚等“器质性”病变。“功能性”病变属于“未病”,而“器质性”病变属于“已病”,早期干预“未病”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中医学“治未病”前瞻性优势。

  参伍不调 阴阳分治

  邓老认为心悸分为快慢两型,快速型病机以阴虚火旺多见,少数为实火、虚阳外浮、外脱。见于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而缓慢型病机多为阳气虚衰,少数为邪实猖獗。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时,邓老提倡以益气养阴为法,方用生脉散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太子参18g,麦冬9g,五味子9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鸡血藤30g,玉竹15g,柏子仁15g,茯苓12g,酸枣仁12g,浮小麦30g。此外,邓老认为阴虚者多夹杂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即中医“脏燥”表现,临证时常合用甘麦大枣汤加减。而当阴虚合并阳亢时,轻者加用生龙骨30g、生牡蛎30g;若重者多合朱砂安神丸:珍珠母30g,生牡蛎30g,黄连5g,炙甘草12g,生地黄30g,当归12g。

缓慢性心律失常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随年龄增长人体机能呈现出不同程度老化,而作为人体“动力”的阳气也随之衰弱。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邓老以益气温阳为法,方用黄芪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处方如下:炙麻黄10g,淡附片5g(先煎),细辛3g,干姜5g,黄芪30g,仙茅10g,仙灵脾15g,炙甘草10g,党参15g,麦冬15g。其中小剂量附片配合干姜温阳而不燥烈,取少火生气之意,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邓老提倡的“五脏相关”与“五诊十纲”的“双五”理论,对于现代中医诊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中医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需要吸收现代医学技术,拓展诊断手段,坚持精准医疗和个体化原则,采用以“中”为主,先中后西的中西结合策略。

(金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