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台上青春背影,古典音乐的璀璨未来

6月13日,国际乐坛两个重要指挥比赛——2021马尔科国际指挥大赛第十七届哈恰图良指挥大赛传来喜讯,中国青年指挥家崔琳涵金郁矿分别在两大比赛中斩获亚军
对于青年指挥家而言,在比赛中获得优异名次,得到的不仅仅是来自大赛评委的认可,不仅仅是与努力相匹配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在音乐职业生涯中获得了难能可贵的机会。
从创立至今,北京国际音乐节都在持续关注着中国青年音乐家的成长。
从邀请青年独奏家登台,委约青年作曲家进行创作,到为青年指挥家提供执棒机会,北京国际音乐节作为坚实的国际展示平台,不断为青年音乐家提供展现音乐才华的机会,不断为中国古典音乐事业提供新鲜血液。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用“薪火相传”来形容音乐节对青年音乐家的支持与关爱,“当年我们从李德伦等老一辈音乐家手中接过火种,现在火种要传递给更年轻的面孔。”
两位青年指挥家在比赛中获奖的消息传来,我们特意对两位音乐家进行了采访,聊比赛经历、求学历程和职业规划。相信不久之后,我们还会与两位音乐家相遇,在舞台上,在音乐中。

培养指挥家,是对一个国家古典音乐文化发展水平、音乐教育水平的综合挑战。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优秀的音乐学院提供教育、卓越的交响乐团提供舞台,也要求社会对音乐艺术的普及与教育的目标定位清晰。
一个指挥家,从幼时第一次接触音乐到迈入职业指挥家的大门,在这条道路上的每一步都需要踏实积累,每一个抉择都要谨慎而正确。
崔琳涵和金郁矿显然是这条道路上的优等生。从学习音乐到学习指挥,再到赢得荣誉,顺理成章的背后是个人的努力、天赋与机遇的完美汇合。

指挥,喜欢在实践中挑战自己

崔琳涵

凭借理查·施特劳斯和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获得了2021马尔科国际指挥大赛的亚军,崔琳涵几乎是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那一类指挥家,对不同曲目都拥有出色的驾驭能力,对自己的风格有清晰定位,对陌生的曲目拥有足够的好奇。
半决赛中,崔琳涵遇到理查·施特劳斯的《蒂尔的恶作剧》,作品中复杂的节奏节拍和音乐织体,对指挥家的技术能力提出的要求非常严苛。
但换个角度,这类“技术流”的作品,非常适合大赛。
崔琳涵牢牢抓住了这一次机会,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复杂织体和理查·施特劳斯为这部作品灌入的诙谐、戏剧因素,都得到了完整展现。
决赛中,崔琳涵执棒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如何体现原作的情感张力,不仅对青年指挥家而言是个难题,即使对于成熟的大师们而言,也并不简单。
但崔琳涵用自己塑造的音乐,给出了拥有自己烙印的答案,悲怆不再仅仅是作品的标题,更与这一乐章中的每一个音符融合。
崔琳涵在半决赛指挥理查·施特劳斯等作品
“半决赛提供了三首曲目供选手选择,《蒂尔的恶作剧》是其中最有挑战性、最趣味的曲目。既然来参加比赛了,我希望我能用这个展现自己的实力。”
“我们在比赛时没有排练,所以只能挑重点段落去与乐队沟通。对于我来说,风格迥异的曲目不会影响我的发挥,毕竟把当下的作品演绎好是指挥的基本素养。”
崔琳涵从本科开始学习指挥,本科毕业后在美国深造,此番在欧洲得奖,中国、美国、欧洲的音乐教育环境完全不同,这样的经历印证了她拥有出色的适应能力。
对于指挥而言,适应力是生命线,毕竟只有极少数大师,才可以唯我独尊。
“我对结果并没抱有很高的期待,相比之下可能更珍惜和好乐团合作的机会。每一次与乐团更深入的接触,都会增加我对下一轮的期待。这种没有排练的比赛方式特别考验指挥的基本功和对音乐的理解。”
“无法暂停、无法用语言去描述传达的时候,指挥需要很敏锐地关注全局,知道乐团在音乐中发生了什么。抓住一个乐团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
崔琳涵总决赛指挥演出
马尔科指挥大赛是崔琳涵首次参加的指挥赛事。“不看重名次、更注重过程”,这是很多人都爱说的套话,但却真实描述了崔琳涵的参赛心路。
与其说是在比赛,不如说她在享受指挥,每晋级一轮,就多一次上手的机会。
“我的指挥生涯从本科开始的,在院校的学习对于我来说是完全必不可少、从0到1的阶段。但比赛时的紧张和实践能够迅速拔高我的平台,我很满意我在比赛中所获得的提高和经验。”
“指挥不仅仅需要技术的判断,还需要在台上作为独立个体的掌控力和个人魅力。对我来说,我更偏好多去演出和乐团合作,在实践中磨炼会很不同。”
作为女性指挥,崔琳涵心中对自己有着更深的期望。
如今,不仅音乐会舞台越来越常见到女性指挥家的身影,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等重要职位的机会也有越来越多把握。
崔琳涵是女性指挥家这一群体不断发展、发声的受益者,但在未来,她也将成为这一群体的中坚力量,为自己创造机会,更为广大女性指挥家闯出天地。

“时代造就英雄,现在社会态度的转变给女指挥更多的平台和更少的门槛,女指挥家其实越来越多了。在舞台上,没有男女指挥家的分别,最终大家受到的关注将源于音乐艺术本身。”

我的优势,来自时代

金郁矿

作为最年轻的参赛选手和唯一挺进决赛的中国人,金郁矿的压力不小。

近半年来他连续入围五个国际指挥比赛,在获得第十七届哈恰图良国际指挥比赛的亚军与亚美尼亚当代作品最佳演绎奖后,他又一举摘得Only Stage国际指挥比赛的亚军。

在采访中,能从金郁矿身上看到“00后”身上那些所谓的“标签”,但更令人惊艳的是那些标签以外的个人魅力。

哈恰图良国际指挥比赛是金郁矿参加的第一个实地的国际指挥大赛。陌生的环境和众多优秀的参赛者让初到亚美尼亚的金郁矿有些忐忑,但他有着Z世代特有的无畏和主动。

金郁矿在比赛第一轮便旁听了所有参赛者的演出,当中不乏有着丰富指挥经验、担任助理指挥的选手。谈起赛时的心态,金郁矿的表述中透露着十足的自信。

“在看完所有演出之后我对自己有了更精准的把握,我认为自己肯定能够进到决赛的最后一轮,在最后一轮中胜出的希望还是比较大的。”

初轮比赛需演绎一首自选曲目和两首指定曲目,指定曲目在比赛前一天才向选手公布,这意味着对指挥者而言所能准备的时间并不多,加倍考验指挥快速识谱的能力。
金郁矿显然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且较之其他参赛者更胜一筹,出色的发挥让他一举拿下亚美尼亚当代作品最佳演绎奖。
自选曲目上,金郁矿选取了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这样具有室内乐性、要求不同声部之间能够互相聆听,且解读性多元的乐章十分考验指挥的功底与理解。
做出这样的选择,金郁矿有着自己的解读。
“这是我学习指挥时的前几首曲目之一,现在我对贝多芬的风格似乎更有把握,我也认为这样的作品更能展现自己的能力。我能很快地将乐团变换出另外一种特性,我想让评委看到我的能力——改变音乐和乐团的能力。”
金郁矿在比赛第二轮演出
在第二轮,金郁矿凭借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和哈恰图良《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成功摘得亚军。
除了技术层面的出色发挥,金郁矿的优势也来自与乐团的完美合作。
提及与亚美尼亚国家乐团的合作,金郁矿表现得很兴奋。对他来说,在指挥中挖掘乐团特点,与乐团的不断深入交流是一段令人愉悦的过程。
“我发现乐团有着非常有趣的特点。他们对所有音乐的演绎都包含着独特的亚美尼亚音乐天赋。”
“比如说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我在国内排练的时候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我当时并不成熟、缺乏经验,这样的三拍子呈现出来其实很有难度。但是在亚美尼亚,他们似乎天生就有舞曲音乐的天赋,所以一切就顺其自然了。”
作为一位20岁的指挥,金郁矿有着卓越的行动力。
从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开始,金郁矿就跟随国内著名指挥家学习,不断与国内外各大交响乐团合作,持续积累宝贵的经验。
成为哈恰图良国际指挥大赛第一位获奖的中国人,金郁矿的荣誉并不是意外之喜,而是天赋、努力与机遇共同给出的答案。
在2020年末,他组织和成立了新古典室内乐团,不断登上新舞台演绎经典室内音乐作品。他的身上有着新时代独有的特点——富有创意、不断挑战、自主作为和开放交流。
可相比自身的奋斗,他更加感激这个时代为他带来的优势。谈及20世纪的指挥家前辈,他的语言中暗含着作为新一代青年音乐家的使命感。
“20世纪的中国和21世纪的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在21世纪获得的所有,都要感谢20世纪老一辈指挥家的开拓和拼搏。我们年轻人所要做的,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推进中国的指挥事业,看向世界,征服国际的关注。”
    “和二十岁的富特文格勒相比,我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互联网。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更多的优势是时代而不是我自己。”
对于指挥而言,60岁才是最风华正茂的年纪。但现如今的青年指挥家,却已经在20多岁的年纪,站上了国际的舞台,属于他们的路还长,机遇还很多,挑战还很巨大,但毫无疑问,未来的声音将由他们制造。

撰稿 / 孙海杰、黄晨凝
排版 / 黄晨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