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召段瑮

宋代段子:宋代的“模范百姓”专门谈过一集,有些人的道德水准高于普通人,洪迈对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人做了记录。简单说,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信善之士都是值得赞美的人,本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其中一位。

【原文】

段瑮,字德瑱,袁州万载人。略知书,天性淳谨,未尝忤物,然遇不平事则奋臂而前。
建炎间,寇盗充斥,段氏族属数十口皆为所剽。瑮挺身持金帛往赎,贼叹重其义,皆付之使归。绍兴五年,东南处处大旱,斗米过千钱。瑮尽发宿藏,止取常直,又为粥以食饿者,赖以活者不可计。
后忽厌人事,结庵于严田之山中,壁间多书“坦荡”二字。一旦,召会亲旧,与叙诀曰:“不久天帝召我。”人不以为然,经数日,升□□□□□□而去。乡人走视所居,惟敝衣履存,众□□□□上于朝,而邑官有不乐者,沮止之,遂已。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姚时可||天台士子||义夫节妇||续酆都使||阳大明||徐咬耳||都昌吴孝妇
【白话语音文字版】:

段瑮字德瑱,他是袁州万载(现江西宜春同名县)人,读过些书,为人天性淳厚谨慎,从来没跟别人闹过什么矛盾,但遇到不平事,他就会奋臂向前,救人急难。

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年),社会上寇盗充斥,有一回,段氏家族几十口人都被盗匪劫掠走了。段瑮挺身而出,拿着钱财布匹去强盗那里赎人,贼人们都很感动叹服他的义气,就让段瑮把那些被劫走的段家人都带回去了;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东南一带(现江西、福建地区)处处大旱,一斗米的价钱都过千钱了。段瑮把自家存粮都拿出来贩卖,但他只收取平时的米价,还做粥给那些饥饿的人吃,靠他施粥而活的人都算不过来了。

后来,段瑮忽然对世间事厌倦了,他跑到严田(万载县地名,现在犹存)的山中结庵,他在庵房的墙壁上写了不少“坦荡”二字。有一天,他召集亲朋故旧,跟大家诀别说:“不久后,天帝要召我去了。”人们不以为然,但过了几天,段瑮爬上一座山或树顶、楼顶,升天而去(原文缺六字,疑似白日飞升)。本乡人都跑到他住的地方去看,里面只剩下些破衣服、破鞋子,众人想把段瑮的生平事迹上报到朝廷(原文缺四字),但本地也有官员不喜欢他的,阻止了人们的上奏,于是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

【祥宏点评】:天帝,可理解为人们常说的玉皇大帝;段瑮的“瑮”,原文右偏旁看起来很像桌子的“桌”;宋高宗建炎年间,因为金兵入侵,社会上的盗匪很多,《夷坚志》很多故事都讲到了这样的背景。盗匪抢劫扣押人口,通常就是勒索钱财;因故事原文有缺失,不能确定段瑮是否是“白日飞升”,但可以确定他是预知时至,知道自己的离世时间,通常有修行的僧道人物有这种能力;段瑮忽然厌倦人事之时,说明他有了修道心,身心发生了改变。段瑮善人善行,终得善果。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15-从《夷坚志》看宋代的模范百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