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窑瓷器略说
相州窑在历史上是个文献中无记载的瓷窑,安阳在北魏、北周时期隶相州管辖,按古代以地名命窑名的法则,故称相州窑。田野考古调查证实:相州窑始烧于北魏,终于晚唐。史载:“河亶甲居相。”《通典·州郡》:“相州,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张之先生考证“殷商时的'相’即今之小屯村”5。 据《安阳县志》载:“北魏天兴四年(401年)始置相州于邺城。580年杨坚废邺城,将相州南迁至今安阳城。”曹魏时营建的邺都,在今安阳市北20公里处。北周以邺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公元580年,杨坚将安阳改称相州。窑以地名,故安阳市发现的隋代瓷窑址,又称“相州窑”。
相州窑被发现事出偶然,早在1959年5月,安阳市文物部门在对隋代张盛墓的发掘中就出土了一大制作精美的白瓷,这批瓷器是否为相州窑瓷终因缺乏文献佐证而暂无定论。1986年10月,安阳市文管办再次在对安阳桥一大型隋墓的清理发掘中,意外地在出土的瓷质建筑构件的模具上发现刻有“相”字铭文,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了相州窑的实际存在,也为后续的田野调查取证工作提供了线索。
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当地文物部门的田野调查获取的资料证实:安阳相州窑自北魏时起便以开始了瓷器的烧造,产品以青、白、黑釉瓷为主;至唐代时,除保留了上列三色瓷种外,又新增了唐三彩及黄釉瓷。该窑产品以实用器居多,亦有少量冥器的制作和生产建筑构件。目前已从窑址及墓葬中提取各类瓷器多达数千件,品种之全,造型之丰富令人惊讶。
相州窑的产品从一开始就精工细作,因而它的制作工艺在河南陶瓷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造型简约大气、胎釉接合紧密、装饰写实性强是它固有的风格。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注:现改名国家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研究员所著的《魏晋南北朝考古》一书中也有相州窑的基本介绍。总体来说,相州窑作为一代名窑,曾经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对于河南省内的瓷窑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它也是河南省最早烧制瓷器的重要产瓷区之一。
曾有一种“南青北白”的定论,尽管被多年来北方地区出土的大批青瓷所推翻,但是“北方青瓷”窑址到底在哪里,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近年来,河南安阳相州窑、灵芝村窑,巩义铁匠炉村窑、白河窑,河北临漳县曹村窑、磁县贾壁村、临水窑先后发现了北朝至隋代青瓷窑址。这些窑址成为探索我国早期北方地区生产青瓷的主要地方。
过去认为白瓷出现在隋朝,通过对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等墓葬及相州窑址的考古发掘,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北方地区(黄河以北地区)白瓷产生的年代最晚应该在北朝晚期。白瓷和青瓷的唯一区别,仅在于原料中含铁的含量逐渐减少,经过长期反复实践,终于诞生了白瓷。(2009年巩义市白河窑出土了北魏时期的白瓷杯。)
隋代虽已经成功地烧制出接近标准的白瓷,但青瓷是生产的主流,相州窑出土的瓷器也证明了这个史实,无论是墓内随葬和窑址所见,当时青瓷的制作具有较高的水平,为唐、宋时代的瓷业勃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早期瓷器,属于青釉系统。安阳相州窑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它是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基础。没有白瓷,就不会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的彩瓷。
宋瓷收藏者的学习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