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痒的十种方法(含代表方)

止痒的十种方法(含代表方)

止痒十法

一、表散风寒止痒法:

肺气不足,风寒客于肌肤,卫阳被遏,与营热相搏,不得外泄,邪中于经,身痒而发风团疹。《证治准绳》曰:“汗出当风”。风结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疹。寒主收引,皮毛致密,邪气外达,身痒搔之随起风团疹块,并有恶寒,无汗,发热,舌苔白,脉浮紧,而形成荨麻疹,每遇冷风而加重。

治以发散风寒,解表透疹。

方用麻黄汤加减。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宣肺开腠、发汗散寒。加荆芥、防风驱风外出,浮萍草、白藓皮、地肤子、蝉蜕散风透疹止痒,使邪随汗解。

二、疏散风热止痒法:

卫外不固,风邪侵袭,客于皮毛腠理之间,郁久化热,风热相搏,身热发痒,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多发在四肢外侧背部,春夏为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皮痹瘾疹”。每晚瘙痒不休,影响睡眠,搔破血迹结痂,落痂复起,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以疏风清热、透疹止痒。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荆芥、薄荷发汗解表,使风热从汗而解;栀子、黄芩清三焦肺胃之火;蝉蜕、地肤子、牛蒡子疏风解肌透表疹;连翘、当归、赤芍利血活血,解血中毒;大黄、芒硝通里泄热,使风热毒邪表里分消而解。

三、搜风化湿止痒法:

风、湿、热合邪,湿热郁蒸,旁走四肢,手足关节胀痒,起红硬块疹,搔破流血水,结痂破裂,渗出液汁,浸淫成片,蔓延全身多处而成湿疹,舌红苔腻微黄,脉数。《诸病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极,热结成赤疹也”。

治以清热祛风化湿。

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

防风、荆芥、羌活宣透关节之风湿;升麻、葛根升清气上行,散肌肉风湿;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苦参、黄芩、黄柏燥湿清热;猪苓、泽泻、白藓皮、茵陈利小便而渗湿;当归活血补血;党参、甘草补养正气,使侵淫湿疹之邪,上下分清。

四、升清降浊止痒法:

清升浊降,乃是生理常态。因体表阳盛,蒸腾汗出,复感风邪,阻遏气机,清浊失调,表里阻塞,络脉阻滞,外邪不透,清阳不升,而发瘾疹。《伤寒序例》曰:“风气相搏、必发瘾疹。”风邪内不得泄,结于肠胃,阴浊不降,大便干燥,胸中烦热,身热瘙痒,搔之起红色风团疹块,垒成条,热起冷伏,舌红苔燥,脉数。

治以升清降浊,斡旋气机。

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僵蚕升阳中之清气;大黄、姜黄降阴中之浊阴,加荆芥、防风、地肤子宣散疏风透疹。

内外通和,杂气风毒得泄,湿疹自消。

五、益气活血止痒法:

因脾虚肝郁,肺气不足,常自汗出,风邪乘虚结于皮毛腠理之间,外不宣透,内不得泄,身痒搔而起风块疹。多发于胸背,上午为重,舌淡苔薄白,脉虚。《诸病源候论》曰:“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治用益气固卫。

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解肌调和营卫;黄芪、党参、益气固卫;防风、荆芥、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止痒。

六、滋阴润燥止痒法:

阴虚风燥,营血不足,外感风邪,或热燥化风,风热相搏,结于肌肤,午后发热,肢节烦痛,口燥咽干,渴不欲饮,身痒或呈现?蕾风,或无疹身痒,入暮为甚。舌红少苔,脉细数。巢元方说:“夫人虚,风邪客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奕遍体,状若虫行也。”

治以滋阴润燥,凉血和营。

方用当归饮汤加减。

当归、白芍养血润燥;生地、何首乌滋阴润燥;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和营。有疹加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使阴血旺盛,瘙痒自除。

七、温通经脉止痒法:

肾阳虚气化无力,脾阳虚运化失调,复感风寒湿之邪,客于肌肤,阻滞脉络,外不透达,内不宣畅。身微痒起白色大块风团疹,遇冷则甚,四肢不温,舌淡嫩,脉细数。形成寒湿??风。即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水肿性荨麻疹。巢元方说:“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痒疹,寒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则痒痛”。

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桂枝、细辛温经通脉,散表里之邪;当归、白芍补血养营;甘草、大枣甘温益脾气;荆芥、防风驱血中之风;白蔻温脾燥湿;苍术燥湿健脾;苡米、通草利血中之湿。

脉络通畅,气血充盛,风寒湿邪得除,痒疹消失。

八、清热解毒止痒法:

因蚊、蚤、蜘蛛、毒虫等叮咬皮肤,毒邪内侵。《外科正宗》曰:“恶虫乃禀阴阳毒种而生,见之者,勿触其恶……凡有所伤,各寻类而推治”。虫叮咬释毒,侵结于皮络,郁久发热,搔之起红润硬块疹,愈搔愈多,遍及全身,发热汗出更重,痛痒交加,舌红脉数。

此属毒热结于皮络,治以清热解毒法。

方以升麻解毒汤加减。

升麻、防风、羌活、牛蒡子宣散解毒,透痒止痒;大黄、黄芩泄热解毒,使热毒上下分消而解。

九、搜风除湿解毒止痒法:

巢元方说:“湿癣者,亦有匡廓,如出行侵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其里亦有虫”。因血热湿盛,复感风邪,风与湿相合结于阳络,郁久风胜,则化为虫,发生对称性痒疹,如两肘、腋、腘窝等处。痛痒之急,搔之流水,浸淫成片,逐渐扩大面积,而成湿癣,舌红苔腻,脉数。

治以清热除湿,搜风解毒。

方用湿癣解毒饮。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蝉蜕搜风通络,以解风毒;黄柏、黄芩、银花、连翘泄热以清热毒;白藓皮、海桐皮、苦参、苍术、土茯苓、蛇床子、萆薢通络燥湿杀虫以解湿毒。

久服湿癣自愈。

十、搜风解毒活血止痒法:

风热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化毒为虫,皮肤作痒,发生块疹成片,硬如牛领名曰牛皮癣。厚而干枯,色白而痒,搔起白屑,逐渐蔓延全身,舌红而干,脉洪数。乃风热血燥,不能充养肌肤所致之干癣证。《诸病源候论》曰:“干癣但有匡廓,皮肤索痒……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沉入深,故无汁为干癣也,其中亦生虫”。

治以搜风清热解毒活血。

方用宣风换肌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搜经络之风,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泄肺胃之热邪;丹皮、当归、川芍、桃仁、红花凉血活血以散风(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生地、首乌滋阴养血,润肌肤以除疡,白藓皮、蝉蜕、乌蛇善治各种癣疮。

此外治疗干癣病可配合蛇蜕油煎酥,研面每日冲服3克,大豆煎水服之,效果益佳。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的常见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本病以20-40岁的青壮年多见,老年及儿童少见。临床有局限性和播散性之分,以局限性
为多见。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牛皮癣”、“摄领疮”、“顽癣”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 血热生风
    (1)主症  病程较短,皮疹初起为红色丘疹,迅速融合为红色斑片,大小不等,高出皮肤,表面纹理粗糙,或者有少量细薄鳞屑,可见抓痕、血痂,常见于颈、肘、膝及尾骶部,亦可见于四肢、躯干,自觉瘙痒难忍,兼见口干渴饮、心烦不安、夜间失眠。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2)处方  生地、金银花、板蓝根、白鲜皮各I5g,赤芍、丹皮、防风、苦参、刺蒺藜各10g,生石膏30g,蝉蜕、甘草各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血虚风燥
    (1)主症  病程较长,局部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色淡或淡褐,表面干燥,覆有鳞屑,剧烈瘙痒,夜间加重。舌质淡,苔薄,脉细。
    (2)处方  当归、白芍、白蒺藜、熟地、川芎、荆芥、防风各10g,黄芪、何首乌、丹参、鸡血藤各15g,甘草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风湿热阻
    (1)主症  局部除有成片丘疹肥厚外,并伴有部分皮损潮红、糜烂、湿润和血痂,奇痒难忍。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
    (2)处方  荆芥、防风、当归、蝉蜕、苦参、苍术、海桐皮各IOg,白鲜皮、白芍、生地各15g,甘草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 朱仁康诊治经验
    朱老认为神经性皮炎应列入中医癣门。由于其往往顽固难愈,统称为“顽癣”.临床上由于皮损形态的不同又有牛皮癣、风癣、刀癣等不同名称。牛皮癣,如牛领之皮厚而坚;风癣,即年久不愈之顽癣也,搔则顽痹,不知痛痒;刀癣,轮廓全无,纵横无定,后者类似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此外,如《巢氏病源>载:“摄领疮如癣之类,生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不但说明了项后为本病好发部位,而且指出发病与物理摩擦的关系。朱老分析本病病因认为以内因为主,由于心绪烦扰,七情内伤,内生心火而致。初起皮疹较红,瘙痒较剧,因心主血脉,心火亢盛,伏于营血,产生血热,血热生风,风盛则燥,属于血热风燥.病久,皮损肥厚,纹理极重,呈苔藓化者,此因久病耗血,风盛则燥,属于血虚风燥。
    临床分为限局性和泛发性两大类型。辨证论治限局性以外治法为主,泛发者以内治法为主。
    (1)血热型  多见于初发不久泛发性皮损。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风胜则痒。症见成片红色小丘疹,痒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药用经验方皮癣汤:生地30g,丹皮、赤芍、苍耳子、白鲜皮、苦参、地肤子、黄芩、生甘草各9g。
    (2)风燥型  多见于日久泛发性皮损。由于日久风燥伤血,肌肤失养。症见瘙痒无度,皮肤浸润肥厚,呈苔藓化,舌淡苔净,脉细滑。治宜养血润燥,消风止痒。药用风癣汤:熟地12g,归、白芍、丹皮、红花、荆芥、苦参、白蒺藜、苍耳子、白鲜皮各9g.
    (3)风盛型  多见于弥漫性皮肤湿润肥厚的皮损。属风邪郁久,未经发散,蕴伏肌腠。症见几年至几十年顽固之症,周身剧痒,状如牛领之皮,脉弦,舌质红,苔黄。治宜搜风清热。药用乌蛇驱风汤:乌梢蛇、荆芥、防风、羌活、川黄连、黄芩各9g,金银花12g,蝉衣、白芷、生甘草各6g.

2.张志礼诊治经验
    张老认为神经性皮炎属于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以皮损对称分布、苔藓样改变、阵发性剧烈瘙痒及很少倾向湿润为特征。中医称为“顽癣”、“干癣”、“纽扣风”、“牛皮癣’’、“摄领疮’’等。意指此病干燥不流水,厚者犹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
    (1)肝经郁热型  多见于女性,因情志不遂,闷郁不舒,肝气郁结,失于条达,兼感风邪而致郁久化火,外犯肌肤而成。见全身瘙痒,皮损色红。肝火上炎,故见心烦气急,口苦咽干。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故见月经不调。治宜疏肝理气,清热散风。药用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龙胆草、栀子清泻肝火;生地、丹皮凉血清热;当归、赤芍、白芍、首乌藤、钩藤养血活血,熄风止痒;防风散风止痒。平抑肝火之后.再以当归、生地、熟地、赤芍、白芍、丹皮养血柔肝,以此为本,配以全蝎、乌梢蛇、刺蒺藜、皂刺养血驱风止痒,并搜血中之余风。
    (2)风湿蕴阻型  风湿邪气客于肌肤,瘙痒难忍,皮损粗糙肥厚,久之耗伤阴血,导致肌肤失养而成痼疾。治宜祛风除湿,养血润肤。药用全蝎方加减:全蝎、防风、浮萍、刺蒺藜、苦参、白鲜皮、秦艽、地肤子、当归、首乌藤、生地等。
    (3)血虚风燥型  多见于老年患者,或素体虚弱者。心脾两虚,心主神明,心血不足,故血虚风燥,肌肤失养,皮损干燥肥厚。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药用止痒合剂加减,以当归、川芎、赤芍、白芍养血润肤;首乌藤、珍珠母、炒枣仁养血益心,安神止痒;再以鸡血藤、红花养血活血润燥;防风、白鲜皮、浮萍、全蝎驱风除湿止痒。

3.欧阳恒诊治经验
    (1)湿热并重型  多见皮损暗秽,舌红苔腻,脉弦缓或弦数。治以清热除湿。常用苍术、黄柏、槟榔、大黄、桃仁、防风.方取苍术、黄柏清热燥湿;槟榔、大黄攻下逐湿,使邪有出路;桃仁、防风活血祛风。
    (2)血热生风型  皮损常较为广泛,颜色潮红,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清热凉血活血。常用石膏、生地黄、黄芩、泽兰、三七、苦参、枳壳、大黄。方取石膏、生地黄、黄芩清热凉血;泽兰、三七、苦参活血散风;枳壳、大黄理气通下,给瘀热以出路。如血热伤及阴血,肌肤失养而致皮损淡红、脱屑,可于上方中酌加当归、丹参以养血润肤。
    (3)顽风阻络型  多见久治不愈,皮损暗红或紫暗,肥厚粗糙呈苔藓样变,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治以活血搜风,除湿通络。常用桑枝、地龙、全蝎、皂角刺、槐花、牡丹皮、泽兰、三七、猪牙皂。方取桑枝、地龙、全蝎、皂角刺搜风通络;槐花、牡丹皮、泽兰、三七凉血活血散瘀;猪牙皂利九窍,通肺及大肠气,涤荡胃肠湿滞。
    以上三型是欧阳老临证辨治神经性皮炎的基本体系,概以风湿热立论,兼秉治风先治血之意。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临证多有风、湿、热、瘀程度不一,加之治疗过程中病邪的消长,而出现病机主要矛盾的转化,故当细细审查,区别用药。如痒甚者可加荆芥、防风、羌活、白鲜皮、白蒺藜、苦参、佛手以祛风止痒;顽湿不化加祛风湿药,如秦艽\威灵仙、徐长卿、桂枝,于诸凉药中温化湿邪;血热重者可加水牛角;瘀重者加炙炮山甲、皂角刺,以活血通络;如患者素有夜寐欠安,可加甘麦大枣汤以调养心神。
    神经性皮炎多有脾胃内生之湿热,阻滞肌肤。因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皮肤腠理的湿热瘀滞之邪亦可经通下法排出,故欧阳老施治时尤其注重给邪以出路的治疗方法o只要患者无脾胃虚
寒,无腹泻便溏,都可适量加入枳壳、槟榔、大黄、猪牙皂等理气通下之品。其中大黄不必后下,可缓和其峻攻之性,又兼得其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如无明显大便干燥者,常用大黄6g;如大便干燥者,常用大黄10g。但若老年体弱,大便干燥者,则须改用火麻仁以润肠通便。给邪以出路的思路验之于临床,往往取得满意的疗效,一般患者均能耐受,不至于泄泻不止。倘若有泄泻而不能耐受者,则须停用通下法,加入白术、山药调养脾胃。
    欧阳老临证也重视中西医结合和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常配合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内服抗组胺药对症止痒,并说服患者尽量克制搔抓,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4.唐定书诊治经验
    (1)-方为主,辨证论治唐老认为本病的致病根本在阴血,在立法上极其重视治疗内风及内风产生的条件,这是对朱丹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论述的发展。治以养血熄风,解毒止痒口方以其经验方“养血疏风汤”为基础随症加减化裁。药用制首乌、生地、当归、丹皮、赤芍、蝉衣、僵蚕、乌梢蛇、夜交藤、炒枣仁、合欢皮、甘草。其中制首乌、生地、当归养血活血,滋阴润燥,以达到调和血分平内风的效果。僵蚕熄内风,蝉衣祛外风,配伍乌梢蛇更能人血人络,以搜剔隐伏之风邪,增强祛风止痒的效果。《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用夜交藤、炒枣仁、合欢皮安神止痒,同时改善睡眠。热盛加栀子、右膏等;阴虚血燥加二至丸,赤芍改为白芍;血虚加鸡血藤,生地改为熟地。
    (2)中西结合,提高疗效大部分神经性皮炎患者瘙痒剧烈,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同时过度的搔抓又会加重病情,日久皮肤增厚影响美观。唐老认为适当的应用抗组胺药缓解瘙痒症状,外用中效激素软膏改善皮损,也是十分重要的。中西结合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3)重视日常调摄,心理疏导唐老认为神经性皮炎作为一种与神经调节,精神心理状况关系密切的瘙痒性皮肤病,日常调摄和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的,关系到病情的发展和复发的预防。应注意
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及良好的睡眠;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稳定;少食辛辣食物、海鲜及酒类;穿柔软棉质衣物;尽量避免摩擦及搔抓。

5.曲竹秋诊治经验
    (1)风、湿、热为主要病因  曲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认为神经性皮炎主要是风热、湿热、血热相互搏结,壅滞于肌肤而发生。初起多因情志不遂,郁闷不舒而起,七情内伤,五志化火,伏于营血,产生血热,血热生风,风盛则燥而发病;或肝旺克土,脾虚湿困,水湿停留于肌肤,复感湿热之邪而发病。中医有“风盛则痒’’之说。故本病以剧烈瘙痒为主症,因而反复搔抓,复又热盛伤津,肌肤失养,而见皮肤增厚呈苔藓样变。热邪燔灼血液,充斥脉络,故见皮
损处色深红。湿热久恋,导致正气亏损,而使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2)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为治疗大法  曲教授紧扣病因病机,确立了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之治疗原则,并采用内服与外敷合用的方法。内服方以四妙散合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水牛角、生地、牡丹皮、赤芍、桃仁、红花、地肤子、白鲜皮、生甘草。外用方药用地肤子、白鲜皮、苦参、黄柏、川椒、防风以清热化湿解毒,祛风润燥止痒。
    (3)辨病辨证结合,随证加减  曲教授特别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临床运用上述基本方时需视患者具体情况随证加减。此病病程较长,由于久病必瘀,久病人络;同时由于瘙痒剧烈,患者多存在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气滞而血瘀,故患者多存在血瘀之证。见皮损处色深红紫黯,入夜痒甚,此时应加重活血化瘀药,常加用丹参、当归、鸡血藤等,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若患者痒甚,难以忍受,可在内服方中加重地肤子、白鲜皮的用量,以增强祛风止痒之功。更甚者,加入虫类药物,如全蝎、僵蚕等以人络搜风,加强散风之效。此外,曲教授还擅长将辨证论治与中草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相结合。例如,西医治疗神经性皮炎多采用局部镇静、止痒的方法,多用糖皮质激素,能暂时缓解患者剧烈瘙痒的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甘草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其甘草酸在结构上与糖皮质激素相似,在体内可延缓皮质激素的代谢,可作为皮质激素的替代治疗。故在处方中选用生甘草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廉凤霞诊治经验
    (1)识病机,注重“肝郁”、“脾虚”在发病中的作用关于神经性皮炎病因,中医学文献中早有精辟论述。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言:“干癣……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o"及清·程国彭《医学心悟》日:“顽癣乃湿热凝聚,虫行皮中,有顽浓坚硬者,俗称牛皮癣”。可见古人认为此病多因脾经湿热或肺经风毒客于肌肤腠理之间,遇外感风湿热邪,以致阻滞肌肤,血虚生燥,肌肤失荣所致。现代研究认为,神经性皮炎发病与精神因素有直接的联系,例如因情志波动、精神过度兴奋、忧郁、紧张、焦虑、恐怖或神经衰弱,造成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紊乱,或过饮醇酒、咖啡等兴奋饮品,及服用某些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等均为发病诱因。中医学认为肝主风、主藏血、主情志疏泄,且有助后天脾胃运化气血之功,如《血证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且肝喜条达,恶抑郁,若长期情志抑制,思虑伤脾,加上饮食不节,过食辛辣以及劳倦内伤致使肝脾功能失调,引发本病。
    木郁克土,“肝郁致癣”:此型多见于青年或中年人,由于情绪过激,肝气生发太过而化火;或因工作紧张、焦虑,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因肾水不足,水不涵木,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阳亢则热,热极化火。而肝木疏土,可助脾升胃降,故得水谷精微代谢平衡。若肝郁气结,疏泄失职,木郁则土不达,火热灼伤气血而发于肌表起病。临床表现为皮损色泽鲜红,无鳞屑,瘙痒剧烈,每遇情绪抑郁而加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土虚木乘,“脾虚致癣”:此型多见于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失节,过食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气血精微运化失常,土虚日久则使木来克,致使脾运化无力,水谷精微蕴而化热,随肝主升而循经上扰,发于肌肤。临床表现为皮损潮红,有鳞屑,瘙痒明显,伴见食欲缺乏,腹胀,乏力,周身困重,舌质淡,边有齿痕,舌底脉络曲张,舌尖红,脉沉或弦。
    (2)论治法,注重调理肝脾,兼顾他脏,分辨主次常见临床治疗神经性皮炎的内服药物大多为凉血清热、活血化瘀、搜风平肝、渗利湿热之类,尤以具有凉血、清热、润燥之药为众,另外久病者配合活血化瘀、虫类搜风通络亦较广泛。而从肝脾结合论治此病者较少,且肝脾失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若能以此为着眼点深入地探讨其神经性皮炎病机、症状,合理地确定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便能提高临床疗效。
    首先,“肝郁致癣”为在肝病传脾所致肝脾失调的病理变化基础上复感风、寒、湿、热而成,此型临床绝非少见。仅“肝郁”所见,包括疏泄太过(肝旺)与不及(肝郁)两种。所谓太过,是指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临床在皮损难忍的基础上伴见头晕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脾失健运等。另肝之疏泄不及,可影响脾胃之升降,属实中挟虚之病机。临床在皮损难忍的基础上伴见精神抑郁,胸胁胀闷,善太息等。其次,“脾虚致癣”为在脾病及肝而成脾虚肝郁证基
础上复感所得。患者往往先有食欲缺乏,食少便溏,面色萎黄等,后见胸闷,叹息等肝郁表现,后因皮损难忍而掩盖其病机,临证应该注意。
    既然本病所发可在肝脾,或以肝郁为主,或以脾虚为主,因此治疗上可通过调理肝脾,兼顾他脏,灵活用药。如肝脾与肺主要表现在气的方面,肺所主之气来源于脾胃,其气机宣降又赖于肝脾的调畅,因此临证治以培土生金,扶金抑木,使肝风平息,气血生化有源,肺金始能将气血精微布散到全身肌肤;肝脾与心主要表现在血的方面,心所主之血来源于脾胃,其运行又赖于肝的调节和脾的统摄,临证治以健脾生血,柔肝养血,肌肤得养;肝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阴阳平秘方面,即火土不调,乙癸不能互济所致肌表失养,临证多见于年老或久病之人,血液不能濡养肌肤而发本病,此时可协调肝、脾以生养后天气血,缓图以治。
  但是必须注意“肝郁致癣”与“脾虚致癣”也有先后主次之分。如前所论“土虚木乘”一型,临床可见脾虚湿困,升降运化失职,水湿停聚,痰浊乃生在先,后反侮于肝例证。此时应详审病因,若先见食欲缺乏呕恶,四肢倦怠,继则胸胁胀满,甚至疼痛,此为脾病及肝,则以健脾化湿为主,佐以调肝。若情志忧郁,胸胁胀痛,食欲缺乏,倦怠乏力,多为肝病及脾,当以调肝为先,佐以健脾。另外用药应顺应肝脾之生理特点,切忌过用辛热、苦寒之品,亦不宜妄用破气动
血、滋阴呆补之药,旨在疏肝不伤阴,活跃中焦,畅达脾胃,治本为要。

(三)内服效验方

1.通络轩痒汤
    (1)处方  川黄连3g,白蒺藜60g,灵磁石、生牡蛎(均先煎)各30g,红花、皂刺、三棱、莪术、海藻、昆布、蕲蛇各15g,全蝎5g,蜈蚣l条,炙甘草10g.血虚者,加制首乌、胡麻仁;痒重者,加白鲜皮、荆芥、防风;心烦口渴者,加生地、玄参;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远志;肝郁化火者,加夏枯草、栀子。本方有泻火解毒,通络止瘁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消风化瘀汤
    (1)处方  荆芥、防风、三棱、莪术、生甘草各10g,蝉衣5g,露蜂房3g,生地、蚤休各15g,紫草20g。皮肤苔藓化严重者,加桃仁、王不留行;瘙痒剧烈者,加乌梢蛇;干燥脱屑较多者,加全当归;糜烂渗液者,加地肤子;夜寐不宁者,加夜交藤;急躁易怒者,加五味子、白芍。本方有祛风止痒,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服用。并用药渣煎汤洗浴,或将药渣装入布袋内局部热敷,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待症状减轻后,隔日给药1剂,再递减至隔2~3日1剂。对于妇女经期及孕妇应停药。

3.加减丹参汤
    (1)处方  丹参、百部、生石膏各30g,蛇床子、苦参、荆芥、薄荷、黄芩、五味子、川楝子各1 5g.热重者,加玄参、连翘、紫草、白花蛇舌草;湿重者,加白鲜皮、藿香、车前草;腹胀便结者,加大黄、莱菔子;血瘀甚者,加川芎、炮山甲、鳖甲;瘙痒甚者,加全蝎、防风、细辛。本方有活血化瘀,清热除湿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配合外洗方:白矾、朱菖蒲、知母、盐射干、薄荷叶、黄精各3090用水将药物浸泡2小时,煮沸15~20分钟,取药液浴擦患处,每日l剂,用数次。

4.龙蛇消痒汤
    (1)处方  地龙、乌梢蛇、当归、苦参各15g,白蒺藜、生地、制首鸟、冬凌草、焦山楂各30g,黄芩20g,川芎、苍术、红花各10g.血热明显者,去苍术、川芎,加丹皮、紫草;瘙痒剧烈伴心烦不寐者,加栀子、夜交藤、珍珠母、生石决明;皮损肥厚者,加蜈蚣、丹参;病久体
虚者,加黄芪、太子参、黄精;皮损在颈部者,加葛根;在上肢者,加羌活;在下肢者,加牛膝;在外阴者,加蛇床子。本方有养血活血,燥湿止瘁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配合外用冬凌膏:冬凌草、铜绿、密陀僧、松香、官粉各309,梅片、苯酚各5g;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以凡士林调膏外涂皮损处,每日2—3次。

5.五皮止痒汤
    (1)处方  梓白皮、川楝皮、榆白皮、白鲜皮、海桐皮、生她、熟地各15g,地肤子、蛇床子、当归、赤芍各9g,苦参、何首乌各10g,红花6g,甘草5g.血热盛者,重用生地,加丹皮、玄参;血虚者,重用何首乌、熟地;气虚者,加炙黄芪、党参;心神不宁少寐者,加夜交藤、合欢皮、珍珠母。本方有除湿活血,养阴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药渣加苦参、蛇床子各30g,水煎取汁于睡前擦洗患处。

6.加昧消风汤
    (1)处方  荆芥、防风、生地、当归、蝉蜕、苍术、茯神、石膏、苦参、知母、牛蒡子各10g,木通、甘草各5g。伴心烦失眠,夜间痒甚者,加煅龙骨或煅牡蛎30g;奇痒难忍者,加僵蚕或乌梢蛇1Og;湿热甚者,加白鲜皮或龙胆草15g;血分热甚者,加紫草或赤芍10g。本方有祛风清热,安神止痒,养血涧燥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配合局封治疗:取复方喹宁2-4ml,加0.5%普鲁卡因2~4ml,注射用水2-4ml,于患处皮下浅层注射(分3—5处).5—7天封闭1次,3次为1个疗程,至愈为止。对皮损面积大,患处多者,可分区分次局封,但切勿注射过浅。

7.益气止痒汤
    (1)处方  泡参、沙参、白术、白芍、红活麻各30g,茯苓、生地、地骨皮各15g,当归、钩藤、丹皮各12g,黄芪1 8g,甘草、陈皮各lOgo皮厚如革者,加牡蛎、丹参;阵发性剧痒者,加青蒿、珍珠母;易反复者,加防风。本方有健脾益气,活血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8.活络止痒汤
    (1)处方  丹参25g,丹皮、桑白皮、白鲜皮、荆芥、白蒺藜、金银花、连翘、白前各15g,防风、蝉蜕、生地、姜虫各10g,全蝎5g,蜈蚣l条。本方有清热活血,祛风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外洗剂:生半夏、生南星、闹洋花、生川乌、生草乌、五倍子、五味子各15g,诃子、栀子、川楝子各20g;上药加醋30g水煎外洗,每日1~2次,2周为1个疗程。

9.凉血愈风汤
    (1)处方  生地、白蒺藜、威灵仙各12g,生槐花20g,苦参、白鲜皮各1 5g,皂角刺9g,全蝎39,蝉蜕6g,甘草590风湿热毒型,加黄连、山栀子;血虚风燥型,加生何首乌、当归。本方有凉血通络,解毒祛风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0.养血熄风汤
    (1)处方  生地、丹参各20g,丹皮、白鲜皮、豨莶草、当归、威灵仙、钩藤各1Og,鸡血藤、夜交藤、何首乌各15g,地肤子12g.本方有养血活血,熄风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1.永安止痒汤
    (1)处方  麻黄、僵蚕、防风、荆芥、薄荷、甘草各6g,苍术、桃仁、当归尾、赤芍、红花各9g。本方有活血通络,舒表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适用于血瘀兼风之神经性皮炎。

12. 清热通络汤
    (1)处方  荆芥、防风、当归、丹皮各9g,栀子、苦参各6g,灵磁石、牡蛎各15g,生甘草3g.本方有清热解毒,息风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配合外涂丙酸倍氯米松软膏。

13. 疏肝化郁汤
    (1)处方  柴胡、栀子、丹皮、赤芍、白芍各10g,当归15g,何首乌藤30g.本方有理气养肝,通络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适用于肝郁化火型神经性皮炎。

14.祛风利湿汤
    (1)处方  全蝎、皂刺各6g,防风、苦参、当归各10g,刺蒺藜、白鲜皮各159,何首乌藤30g.本方有祛风通络,利湿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适用于风湿蕴阻型神经性皮炎。

15.养血润燥汤
    (1)处方  何首乌藤、丹参、鸡血藤、刺蒺藜各30g,全当归、地肤子各1 5g。本方有养血润燥,通络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适用于血虚风燥型神经性皮炎。

16.何首乌合剂
    (1)处方  当归、赤芍、防风、白蒺藜、红花、黄芪、蝉蜕、地肤子、苦参各10g,生地15g,川芎6g,何首乌30g.本方有调补肝肾,活血祛风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7.煅龙牡合剂
    (1)处方  煅龙骨、煅牡蛎各45g,当归、生地各10g,鸡血藤、何首乌、夜交藤各30g,蝉蜕、威灵仙、僵蚕各15g.本方有熄风通络,养血润肌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8.克癣汤
    (1)处方  乌梢蛇15g,蝉衣、僵蚕、蜂房、白鲜皮、荆芥、苦参、蛇床子、地肤子、薏苡仁、茯苓、土茯苓各12g,丹皮、赤芍、蝉蜕、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白蒺藜各1 0g,生地35g.本方有解毒利湿,祛风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9.清解片
    (1)处方  大黄、黄芩、黄柏、苍术各500g.
    (2)方法  上药共研细末和匀,加赋形剂,轧片,每片含生药0.3g。每日2次,每次5片。适用于湿热内盛型神经性皮炎。

20.清热丸
    (1)处方  荆芥、黄芩、黄柏、苦参、白鲜皮、川乌各9g,防风、蝉蜕、甘草各6g,连翘12g,生石膏10g,升麻3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90每天早晚各服l丸。适用于风湿热交阻型神经性皮炎。

(四)中药外治方

1.清解液
    (1)处方  蛇床子、皂角各20g,苦参、防风、白鲜皮各1 5g,川椒、丹皮各10g,大枫子25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过滤去渣,趁热熏洗皮损局部。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2次。

2.神皮灵
    (1)处方  细辛、草乌、马钱子各5g,80%—95%浓来苏液100ml。
    (2)方法  将以上药物浸泡于来苏液中10-15天即可使用。用时取消毒棉签蘸药液涂擦皮损处,切勿涂擦在正常皮肤上,以免损伤正常皮肤。局限型、泛发型苔藓样变皮损脱落后可用肤轻松及去炎松尿素软膏再涂擦患处皮肤;泛发型可同时静脉给地塞米松;全身瘙痒剧烈可口服抗过敏药物。

3.皮炎净
    (1)处方  苦参、蛇床子各150g,黄柏、地肤子、白鲜皮、防风、皂刺各100g,樟脑20g,薄荷脑10g,苯酚lOml,乙醇lOOOml,聚山梨酸80ml,蒸馏水适量。
    (2)方法  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酊剂,外搽患处,每日2—3次。

4.复斑酊
    (l)处方  斑蝥20g,白矾、木贼、香附各30g,雄黄、硼砂各6g,高梁白酒500ml。
    (2)方法  将雄黄、硼砂、白矾研细粉,与上药共泡于白酒中l周,浸泡越久越好。使用前先将患处用热水清洗,再将药液用消毒棉球外涂患处,每日1—2次。

5.狼斑酊
    (1)处方  狼毒、苦参、川楝皮各30g,斑蝥1g,75%乙醇200ml.
    (2)方法  以上方药用乙醇浸泡24小时,再加入食醋300- 500ml.浸泡24小时后,即可去药取液装瓶密封备用。使用时以温开水将患处清洗干净,以布拭干,用棉签蘸药外涂患处,每日3-4次。注意好皮肤处不可涂药。

6.癣药水
    (1)处方  米醋10 000g,百部、蛇床子、硫黄各240g,土槿皮30g,白砒6g,斑蝥60g,百国樟、轻粉各36g.
    (2)方法  先将白砒、硫黄、轻粉各研细末,再同其他药物和米醋浸在瓶中或缸中,待1周后使用。外搽患处,每日l~2次。

7.石灰水
    (1)处方  生石灰1250g,食碱、密陀僧、冰片各50g,75%乙醇200ml.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5 000ml浸泡备用,使用时以药汁外搽患处。

8.敌苔搽剂
    (1)处方  马钱子、生草乌、五倍子、细辛各3g,黄柏、生半夏、生南星各6g,30%甲酚皂溶液150ml,95%乙醇50ml,蓖麻油20ml.
    (2)方法  上方中药碾细末后浸泡于诸溶液中,5天后取汁备用。用时以此药汁外搽患处,每日3-4次。

9.药醋糊剂
    (1)处方  生川乌20g,木鳖子、细辛、川椒各5g,醋18ml。
    (2)方法  将以上3味药(木鳖子除外)研为细末,把醋倒入勺中,再放入木鳖子(去外壳),用中火加热醋煎5分钟,然后把木鳖子取出,再把上述药粉慢慢放人热醋中,调成糊状,等稍凉后,外敷于患处,用量根据患处大小而加减。每2天换药1次。

10.四味止痒散
    (1)处方  防风、白芥子各30g,五倍子20g,冰片3g.
    (2)方法  以上方药研细末,加醋调成糊状,或用凡士林制成膏剂,敷于患处,每次2小时。

11.外敷疗癣散
    (1)处方  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南星各30g,闹洋花15g,蟾酥、细辛各24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水调、醋调或酒调药末敷于患处。

12.外用五虎散
    (1)处方  生川乌、生草乌、生狼毒、生半夏各10g,百草霜适量。
    (2)方法  以上方药碾细末过筛,装瓶备用。用时取3~5g,麻油适量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每3天1次。涂2—3次后,局部有烧灼感,微痛起水疱,可将水疱挑破,外涂紫药水。一般8~12天结痂,16-18天脱痂,局部皮肤红嫩,痊愈。

13.复方二子散
    (1)处方  蛇床子、百部根各30g,五倍子24g,土槿皮25g,密陀僧15g,轻粉6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时以皂角水洗患处,再以醋调药粉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

14.银丹香油膏
    (1)处方  银朱、东丹、轻粉各50g,嫩松香300g,蓖麻油60g.
    (2)方法  先将蓖麻油和松香一并人砂锅内炖烊后,以木棒不断搅拌,约5分钟,稍冷却后,再缓人银朱、轻粉、东丹。用文火保温于纸上,一次摊好备用。用时将膏药于乙醇灯旁溶开,用75%乙醇棉球消毒皮损区后贴上膏药,隔日换药1次。

15.加昧雄黄膏
    (1)处方  雄黄、白矾各5g,冰片、轻粉各2.5g,肤轻松软膏30g.
    (2)方法  将前4昧药共研极细末,掺人肤轻松软膏内和匀,装瓶备用。用时将药膏涂敷患处,每日2~3次。

16.复方硫砒膏
    (1)处方  硫黄、砒石炒各50g,全蝎20g,牛蒡子35g,蝉蜕、三七各25g,麝香0.6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备用。取药末20g,凡士林加至100g.混合均匀,配成20%凡士林膏。用时将软膏少许涂于纱布上面,敷于患部并妥善包扎,每日1次,或2—3天换1次。如用药过多,局部易形成疱疹反应。治疗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7.复方蛇床膏
    (1)处方  蛇床子15g,白鲜皮12g,当归、丹参、薄荷、达克罗宁各10g,苯海拉明0.5g,基质以橡胶为主50g.
    (2)方法  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贴膏备用。用时按皮损面积大小贴于患部,48小时更换1次,用药6天,停用1天,14天为1个疗程。

18.铜绿软膏
    (1)处方  铜绿、官粉、密陀僧、松香、黄蜡各32g,香油500g.
    (2)方法  将香油煮开,离火;然后加入黄蜡及松香,待药冷却时加入官粉、密陀僧及铜绿,须快速搅拌(避免沉淀),制成软膏备用。用时先将病变周围涂抹一圈凡士林以保护正常皮肤,然后在病变处涂上一层l~1.5mm厚的铜绿软膏,再用纱布包好,每日1次。

19.皮炎蒸敷包
    (1)处方  苍术、防风、苦参各9g,鹤虱、黄柏、连翘、五倍子、独活各12g,大枫子肉、白鲜皮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分2包,用2层纱布包好。将药包隔水蒸1 5分钟,先取1包,蒸敷皮炎患处,约2—3分钟后将此药包放入锅中再蒸,取另一药包蒸敷,依次交换使用。每次治疗需30-60分钟,每日1次。每帖药可用5—7次,20天为1个疗程。

20.发泡疗法方
    (1)处方  斑蝥、生半夏、白狼毒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混合均匀,用10%稀盐酸调和成糊状,外涂患处,每日3--4次,连用7天为1个疗程。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  风池、曲池、血海、皮损局部,病变在上肢及头面部配合谷、支沟,迎香、素髂,病变在下肢配三阴交、足三里。
    (2)操作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快速针刺,用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2.电针法
    (1)取穴  病变局部,配合伴针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
    (2)操作  在针刺部位常规消毒,用28号2—3寸长的毫针,在患处四周各刺1针,向中心横刺,针尖集中在中心点。针柄接通G6805型电麻仪,用连续波500- 600次/分钟左右的频率刺激,留针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后,再行第二疗程。病人如体质虚弱,皮肤损伤面积较大或有多处损伤,可配合伴针。

3.火针法
    (1)定位  选病灶处为局部治疗部位。
    (2)操作  选用直径为0.80mm的火针,在患部周围以2cm左右等距离进行局部点灸,并在中心点灸1针,若患处面积较大,可在病灶中心多点灸几针。一般皮损较轻仅呈丘疹样改变者,点灸采取轻浅手法,或皮损已呈苔藓样改变,瘙痒顽固而剧烈者,应采取密刺法,即用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种刺法,一般间隔lcm,如病重可稍密,病轻则稍疏。隔3日治疗1次,1 5次为1个疗程,2疗程间隔5—7天。
    (3)注意  在施术前要向病人耐心解释火针不痛的原理和治疗效果,消除顾虑,以解除病人怀疑和怕疼心理,消除精神紧张,使病人有信心接受治疗;另一方面在施术前,让患者采取适当体位,使针刺局部充分暴露,便于术者操作;施用火针疗法后,施术者一定要严格操作,按照规程将火源熄灭;施用火针术后,其病变部位的皮肤出现灼热、发红、微痛、瘙痒等各种现象,一般不需特殊处置,约1周内便会自行消失;若施火针术时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应立即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24小时后一旦发生感染,局部红肿较重,分泌物增多,或出现化脓病灶时,应该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用盐水棉球清洁创面,外敷不应膏,口服化毒丸治疗,即可治愈。

4.丛刺法
    (1)取穴  项背腰部从第一颈椎至第四骶椎之间督脉的循行线上,及膀胱经的第一、二侧线。
    (2)操作  用丛针点刺法,在点刺部位常规消毒后,用28号1寸或2寸的毫针5~7根撮合在一起,手持针柄,在项背腰部从第一颈椎至第四骶椎之间督脉的循行线上及膀胱经的第一、二侧线上,自上而下地点刺,有轻微出血点为宜。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2~3遍,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再行第二疗程。

5.头针法
    (1)取穴  双侧感觉区上2/5或选相应部位的感觉区。
    (2)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以30 °角刺入,强刺激,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3次。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6.耳针法
    (1)取穴  肺、内分泌、皮质下、三焦;痒甚者加神门,热甚者加耳尖,因情志不畅者加心,病久不愈者加枕,热甚瘙痒剧烈者加耳尖放血。
    (2)操作  耳郭局部常规消毒后,持0.5寸毫针快速刺入穴位,以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每次选穴4--6个,可随证加减,留针1小时,中间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10天为1个疗程。未愈者休息5日后继续下个疗程。

7.皮肤针法
    (1)定位  选取病变局部。
    (2)操作  病变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皮肤针(又名七星针、梅花针或滚筒式皮肤针)治疗。小面积用七星针在患部叩打,大面积用滚筒式皮肤针。以使局部微出血或出血为度。如部位比较平整可加拔火罐。隔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8.穴位埋线法
    (1)取穴  血海(双)、曲池(双)、皮损区阿是穴。
    (2)操作  将3/0号医用羊肠线剪成2cm左右长的小段,浸泡于75%乙醇中备用。在穴位周围常规消毒后,将剪好的肠线置9号穿刺针的针管内,快速刺入皮肤下,循经进针到肌肉层内,推动
针芯,将羊肠线植入穴位内,缓慢退出针头,按压针孔,以创可贴覆盖。

9.穴位注射法
    (1)取穴  曲池、足三里、大椎、肺俞、百会。
    (2)操作  以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0.5mg与盐酸异丙嗪25mg,混合备用。用5号针头垂直或斜刺入穴位内,得气后注入药液0.2ml,迅速出针。每隔3日注射1次。

10.耳穴割刺法
    (1)取穴  胰胆、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
    (2)操作  将胰胆穴常规消毒后,取手术刀(11号)割破小白点,其内有少量白色分泌物及少量血液渗出,取消毒干棉球拭净。余穴选用30号0.5寸毫针直刺入皮肤2—3分,针刺手法以小幅度捻转为主,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11.药罐疗法
    (1)取穴  主穴为患处阿是穴,配穴为曲池、血海、风池。
    (2)操作  将羌活、白附子、白芷、桑叶、菊花、刺蒺藜、白鲜皮防风、茵陈、土茯苓等量用布包好投入锅中煮沸,将竹罐投入沸腾的药液中,使其充分预热,然后趁热捞出吸拔以上所选穴位,15分钟后取下。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2.药灸疗法
    (1)定位  病变皮损局部。
    (2)操作  将硫黄10g,水朱砂、樟脑各4.5g,麝香1.5g,分别研为极细末。先将硫黄在铜器内烊化,入朱砂、樟脑,搅拌均匀,离火后立即加入麝香拌匀,取出摊于玻璃上,覆盖另一块玻璃板,将药压成薄片,剪成0.5cm的小粒,密贮备用。灸治时取药粒置于皮损表面,每粒药相隔1cm,一次点燃施灸。待药粒燃尽后,立即连灰罨在皮肤上。皮损面积小者只灸1炷,每3日灸治1次。

银屑病辨证论治绝技42

消癣灭银汤治疗银屑病

银屑病又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难治的易复发的慢性皮肤病,以经验方消癣灭银汤治疗该病,疗效满意。一、病因病机

中医对银屑病早有认识,如《外科证治全书》中描述该病之症状为“皮肤燥痒起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折裂血出。”认为血热是该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外因风热之邪结聚于皮肤,则局部气血运行失畅,气血久郁则血热。皮疹红斑是血中有热的表现,白屑是热盛血燥、皮肤失养所致。

二、治疗方法

消癣灭银场方药组成:蝉衣10 g,僵虫9g,蜈蚣2条,全蝎10 g(研末),凌霄花30 g,蛇皮6g,美登木15 g,防风9g,黄芩15 g,苦参15 g,丹参30 g。每日煎服1剂。

随症加减:如血热毒盛者,加生槐花、白茅根、大青叶等;如血燥者,加当归、麦冬、天冬等;如有脓疱者,加苍术、黄柏、银花等;如皮肤红肿者,加生贝母、水牛角、丹皮、栀子等;如妇女月经量少或有血块者,加益母草、红花等;如脾虚者,加焦白术、茯苓等;如风盛瘙痒者,加白鲜皮、刺蒺藜等。方中之药皆可因证加减,或用或不用。而全蝎、蛇皮则在所必需,以其既善解毒,以毒攻毒,又善祛风,且有以皮达皮之妙。

方解:消癣灭银汤以清热凉血解毒的黄芩、凌霄花、美登木为主药,又佐以丹参、防风、全蝎、蛇皮、苦参搜风止痒,以毒攻毒。诸药合用,主次分明,共奏清热凉血解毒、养血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止痒之功效。【病案举例】

某女,26岁,8年前先自头皮部出现鳞屑性红斑、丘疹,瘙痒,大量脱屑,反复发作,并逐渐延及躯干、四肢。曾服中西药物未见明显疗效,于1999年12月来找卢氏就诊。

诊查:患者全身皮肤泛发红斑、皮疹,大如手掌,小如甲盖,呈地图状相联,上覆银白色鳞屑,奇痒难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D

辨证:为血热毒盛,风盛血燥。

治则:清热凉血解毒,祛风润燥止痒。

处方:以消癣灭银汤加白鲜皮15 g,当归10 g,白蒺藜20 go服用10剂。

二诊:皮损已见部分消退,上半身尤为明显,仅有减色斑,舌质淡红,苔薄白D

继用上方加减调服20剂巩固治疗,观察1年,未见复发。消风散加味治疗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无传染性,病程经过缓慢,易反复发作。属祖国医学“白疕”、“松皮癣”范畴。运用消风散加昧治疗该病,疗效满意。

一~病因病机

银屑病为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皮肤覆盖银白色鳞屑的大小不等红斑、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或皮损为特征。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与遗传、感染、代谢、内分泌障碍及自身免疫有关,林氏认为该病主要是血分有热,平素血热,外感风邪,而致血热生风,风胜则燥,故皮疹色红,脱屑;日久风燥,损伤阴血,肌肤失养,故皮肤干燥,浸润增厚,银屑层层。

二、治疗方法

消风散基本方:防风10 g,蝉蜕10 g,荆芥10 g,胡麻仁15 g,苍术10 g,牛蒡子15 g,当归20 g,生地黄15 g,木通5g,苦参15 g,生石膏(先煎)30 g,知母10 g.牡丹皮10 g,威灵仙15 g,乌梢蛇20 g,甘草10 g。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透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木通、苍术、苦参清热利温;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牡丹皮清热凉血;当归、生地黄、胡麻仁养血活血,滋阴润燥,使邪去而阴血不伤,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乌梢蛇、威灵仙祛风除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养血润燥、清热凉血除湿之效。

随症加减:如血热甚者,去当归,加金银花、土茯苓等;如血燥者,去苍术,加白芍、麦冬等;如血瘀者,加丹参、赤芍药等;如痒甚者,加地肤子、白鲜皮等;如湿重者,加车前子、泽泻等;如药后腹泻者,加炒白术等;如药后胃部不适者,加神曲、麦芽等;如年老体虚毒陷者,加黄芪、当归等。

用法:上方加清水浸泡30分钟以上,文火煎煮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服用,每日1剂。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发物及鱼虾海鲜,忌烟、酒、茶。

【病案举例】

某男,18岁,患者于6个月前发现两下肢有红色皮疹,逐渐扩散至全身,有的融合为浸润性红斑,境界清晰,形状大小不一,其上覆盖多层疏松银白色鳞屑,自觉痒感。曾服西药息斯敏、敏迪等,亦曾多处求医中药治疗,但效果不佳。

刻诊:全身疹色鲜红,鳞屑层层,炎症明显,皮疹周用绕以红晕,瘙痒较剧,尤以两下肢为甚,头部仅散在少数丘疹,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数。

诊断:为血热型银屑病。

治则:疏风养血,清热除湿D

方药:消风散加味。

处方:防风10 g,蝉蜕10 g,荆芥lo g,胡麻仁15 g,苍术lo g,牛蒡子15 g,生地黄30 g,木通Sg,苦参15 g,生石膏(先煎)30 g,知母10 g,牡丹皮10 g,威灵仙15 g,乌梢蛇20 g,金银花30 g,土茯苓30 g,甘草10 go水煎服,每日l剂,每月10剂。

二诊:皮疹部分消退,红斑转淡,鳞屑减少,痒感减轻,舌淡红,苔转薄,脉细弦。上方减荆芥、苍术、木通,加神曲、麦芽,继服20剂。

三诊:胸、腹部及背部的皮疹已全部消退,惟两下肢及头部还留有部分皮疹,效不更方,原方又进30剂。

四诊:药后皮疹全部消退,仅两下肢留有色素沉着斑。取上方12剂(约3个月药量)制成丸剂,每日3次,每次lo g。

随访2年未复发。

(0)

相关推荐

  • 【朱仁康:外科皮肤科方51首】

    朱仁康 (1908-2000),字行健,男,祖籍江苏无锡,中国皮外科专家.早年从其兄长及江南外科名医章治康先生学医,后在苏州.上海开业行医.曾主编<国医导报>.1952年到上海市青海路公费 ...

  • 【金起凤:外科皮肤科方】

    金起凤教授,上海市宝山区人.早年拜师于嘉定县黄墙名医朱泳豳先生(近代名医张山雷先生的师弟)门下学习中医.对古典医籍及历代医家著作朝夕钻研.精读融汇,1941年悬壶于故里从事中医皮外科专业.1957年考 ...

  • 37位中医名宿的精选代表方

    37位中医名宿的精选代表方

  • 中医治“心脾两虚”的代表方!化解浅睡、多梦、入睡难,给你讲讲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最近这些日 ...

  • 37位中医名宿的精选代表方【一点资讯】

    37位中医名宿的精选代表方【一点资讯】

  • 八大健脾方法和食疗方,让你精力充沛!

    生活中我们有些人由于脾虚.运化功能减弱而出现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等脾气虚弱等不适症状,去医院检查也检查不出什么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增强健脾意识了.它是 ...

  • 启膈散是中医人人皆知的治疗噎膈的代表方。...

    启膈散是中医人人皆知的治疗噎膈的代表方.因为在现代中医教材编写内容中,像启膈散这样"擒贼先擒王"的名方太少太少.但可能是大家对这样平淡的药能治疗噎膈这样的急症大症心存疑虑吧,真正应 ...

  • 金元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及代表方

    ​金元时期,李东垣创立的"脾胃"学说及其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实则是对仲景太阴病的补充.脾虚发热,以甘温之法治之,乃东垣的一大发明,即李东垣所称谓的" ...

  • ​启膈散是中医人人皆知的治疗噎膈的代表方

    因为在现代中医教材编写内容中,像启膈散这样"擒贼先擒王"的名方太少太少.但可能是大家对这样平淡的药能治疗噎膈这样的急症大症心存疑虑吧,真正应用的医师并不多.河北医大四院中医科李晶主 ...

  • 三个方法两个方,有效降胃气,快速止打嗝

    ▲本文指导专家:黄穗平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科大科行政主任.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打嗝,上至年迈老人,下至咿呀婴儿,而且打嗝 ...

  • 启膈散--中医人人皆知的治疗噎膈代表方

    ​启膈散是中医人人皆知的治疗噎膈的代表方.因为在现代中医教材编写内容中,像启膈散这样"擒贼先擒王"的名方太少太少.也可能是大家对这样平淡的药能治疗噎膈这样的急症大症心存疑虑吧,真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