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四十三)李景隆率军出征

耿炳文失败后,小皇帝让李景隆代替耿炳文。
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在大明开国历史上,那是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人物,封爵曹国公。
李景隆作为李文忠的儿子,很早就袭爵曹国公,而且还出任太傅。
李景隆这层身份,已称得上尊贵无比了。更主要的是,李景隆的奶奶,还是朱元璋的亲姐姐曹国长公主。
毫不夸张的,朱元璋死后,李景隆想在人臣之中坐第二位,敢坐第一位的人,还真不好找。
更神奇的还在于,朱棣称帝后,大明帝国开会时,臣子的头把交椅上,依然坐的是李景隆。
李景隆为什么这样牛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燕王朱棣,在最后时刻绝境反击,可以席卷大明帝国,就是因为取得了李景隆的支持。
面对此这种事实,跟随朱棣百战功成的将士自然都是不服到了极点;就是各种大明的忠臣孝子,也是感觉天崩地裂之感。
因为李景隆辅佐建文帝,一再丧师辱国;最后打开城门放敌人进来。
这种人摆在人臣头一位,我大明帝国算怎么回事?
经过一年多时间,朱棣感觉天下已稳定,自然不需要李景隆了,于是李景隆终于被踢出局。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从建文帝削藩说起。
建文帝为什么要让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呢?
大约是因为,围剿大军,都是从各地抽调过来的,而带队过来的军方大佬,恐怕一个比一个牛。以耿炳文的身份地位,以及官僚体制加在他身上的种种束缚,根本就无法有效驾驭局势。
李景隆的身份、地位,在大明帝国无与伦比。
而且作为曹国公李文忠之子,也算得上是如假包换的将门之后。
8月30日,小皇帝为李景隆组织了盛大的出征仪式,并授予他象征权威的斧铖;然后小皇帝亲自送他出城;准许他可以便宜行事。
但是李景隆对自己所统帅的军队,到底有多大的权限,也实在值得怀疑。
毕竟,李景隆位高爵显,率领50万大军出征,如果真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你说小皇帝害怕不?肯定害怕的要死啊。
因为这种权力,比燕王朱棣可怕多了。
所以,李景隆出征之时,小皇帝虽然告诉他拥有这样那样的权力。但是谁也明白,小皇帝授予他这样大的权力,只是跟他客套一下,如果他一点也不跟小皇帝客套,那就是他不想活了。
小皇帝看到燕王,都是一副怕得要死的样子,绕来绕去、兜来兜去,就是想把燕王赶紧除掉。现在,小皇帝说自己完全信任你,所以要授予你比燕王还大的权力,你真敢当真?
我前面说耿炳文的时候就说了,处于耿炳文那个地位,恐怕就会丧失向上爬的勇气与信心;处于李景隆的位置上,恐怕更是如此的。
处于这个位置上,你必须得时刻让小皇帝相信,军队的权力还在小皇帝的掌握之中。否则,且不说,你未必能打败燕王朱棣;就算能打败燕王朱棣,你说小皇帝下一个想杀的人,会是谁呢?如果没有意外,肯定就是你了。
前两节说到,耿炳文时,有网友提到到了韦孝宽。总而言之,韦孝宽为什么没有耿炳文的暮气呢?
答案很简单,韦孝宽时代是贵族政治。
贵族政治时代,权臣的地位上不封顶,你有本事,你就一个劲往上爬。因为天下就是皇帝与贵族共有的天下。虽然说爬到一定位置上,也会引起皇帝的猜忌,但是总的来说,那个时代的皇权相对虚弱;作为军政大佬,只要玩的巧妙,就是可以一步步的无限接近皇权。
真心说,在贵族政治时代,就燕王那点权力,就是毛毛雨。最简单而言,我们看看隋文帝时代,汉王杨谅的权力有多大?
隋文帝时代,汉王杨谅的权力是:“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拒黄河,五十二州尽隶焉。特许以便宜,不拘律令。”
汉王杨谅的权力,比大明帝国的代王、晋王、燕王、谷王、周王、齐王、鲁王加在一起,也大的多。
要知道,明代这些王爷加起来,涉及的范围也未必有汉王杨谅的范围大;更主要的是,明代的这些王爷,只是当地军区的政治委员;而汉王杨谅却是拥有当地全权。
你说,这能是一个概念的事吗?
建文帝看到燕王那么一点点权力,都怕的要死要活,你说耿炳文之类的人,还有向上爬的空间吗?
我们再看看隋炀帝时代,唐国公李渊的权力有多大?
李渊是李氏家族的掌门人;身后有庞大的李氏家族支持。李氏家族的势力有多大,李渊振臂一呼;他女儿、堂兄弟在关中,就可以拉起十万人的队伍。这是李氏家族的实力、影响力。更主要的是,李渊在晋阳的地位,和燕王在北平的地位并没有质的差别。换而言之,都有自己的嫡系兵马;而且地位尊荣;更是军区的政治委员。
类似的权力,在贵族政治时代,真心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进入成熟的官僚政治时代,就是人臣绝不敢追求的东西。
事实上,朱元璋在分封诸王时,肯定感觉,以大明帝国的皇权,驾驭诸王实在不是多困难的事。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小皇帝会紧张到那种境界,以至于自己尸骨未寒,小皇帝就急不可耐的大肆清洗。
从某种意义上,前方统帅一副暮气沉沉的样子,自然是成熟官僚政治的结果;但是很大程度上,也与小皇帝缺乏自信有关。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还从李景隆率军出征说起。
8月30日,李景隆率军出发。
9月11日,李景降进入河北边境,先对耿炳文的部队进行一番修整;然后就开始操练各地集结过来的兵马。
对于类似的工作,李景隆绝对是行家里手。因为朱元璋时代,他就曾在全国各地组织过大规模的练兵;而且相关工作,还得到朱元璋的高度肯定。
面对随时杀过来的50万围剿大军,朱棣那是各种贬低。
总而言之,政府的政府大军,这里是毛病,那里也是毛病;就这种军队,再多来几十万,吾也管教他有来无回!
再总而言之,纸上谈兵李景隆,花花公子李景隆,小皇帝竟然让他统率50万大军?真心说,我都有点不好意思打他了,因为这不是明着欺负人嘛!
话虽如此说,但是,朱棣内心肯定也是充满了恐惧。
从造反到现在,已过去两个多月了。朱棣还死守着北平为中心的一隅之地;现在围剿大军已云集河北边境,而朱棣只能任由他们,有条不紊的向北平城靠近。
这样玩下去,会是什么结果?怎么看,也是凶多吉少啊。因为不要说别的,政府军就是以最笨的方法,用这种庞大无比的体量,也能把燕王活活压死啊。
如果人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战争进行到此时,一比三的赔率,肯定也没有人押朱棣会胜。因为怎么看,朱棣的胜算也实在太小了。
许多之所以愿意押朱棣胜利,那是因为它的赔率太大了。换而言之,押在小皇帝这一边,胜了,最多也就是一个单车变摩托的节奏;而押在朱棣一边,胜了,却有有可能单车变跑车的。
朱棣知道,必须得出现重大转机,否则,自己好像已必死无疑了。
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有条不紊的向北平城逼近。
朱棣出城应战,丝毫看不到希望;坐困孤城,也同样看不到希望。
在这种背景下,朱棣就把北平城的军队,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由世子朱高炽率领,负责北平城的防守;另一部分由朱棣亲自率领,在北平城外机动作战。
但是,这样玩下去,好像也看不到什么希望。因为双方的实力,相差的太过悬殊。
燕王的军队,现在大约是10万多一点;而李景隆却是拥兵50万。
在英雄传奇中,这种兵力对比并不可怕;但是在现实的战争中,这种兵力对比,那就是要人命的。
现在,只要不出现意外,李景隆依靠庞大的体量优势,用最笨的方法,也可以一步步把燕王挤压而亡。
有一位世界顶尖级的军事家曾经说过,无论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兵力的优势,常常都是最大的优势。
这就好像,中国足球臭大街了,但是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中国队出场26个人,世界最牛X的球队出场13个人。你说,谁会胜?我敢说,肯定是中国球队会胜。因为,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你的人数是对方的一倍,对方又不是超人,拿什么和你玩呢?
以少胜多的战争,历史上非常多。但是通常都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对方总兵力远远多于你,但是在具体战场上,它的兵力并不占优,甚至是常常处于劣势。战争史上的优秀将领,都是玩这种游戏的高手。换而言之,他可以通过各种战略战术的应用,让自己在总兵力处于劣的背景下,也可以在具体战场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
第二、对方兵力虽多,但是政治上已瓦解了;或是兵力虽多,却是乌合之众。
只要军队本身没有质的差距,作战意志没有质的差距。最牛X的将领,面对两倍的兵力,想取得胜利,也得求上帝保佑。拿破伦牛X无敌,但是只因在关键时候少了三万兵马,当时就被敌人打残了。
我曾看过一个视频,一个世界尖顶球员,在一个足球场上,单挑50个人。
这个视频大概是想说,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人再多也没有用。问题是,他面对的50个人,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啊!讽刺不讽刺,幽默不幽默?
如果面对50个初中生呢,我敢说,这50个初中生,肯定也能狂虐那个世界顶尖球员。
如果上中国队球员,出场五个,肯定就能狂虐他了。因为,一个人和五个人踢球,除非你有《少林足球》中的球技,否则,对方怎么玩,都能玩死你。
所以,燕王拥兵10万;李景隆率军50万。
面对此情此景,谁也感觉,如果没有意外发生,燕王也是必败无疑的。
而意外,很快就出现了。
10月15日,李景隆所率的政府军,刚刚在北平城下布防完成。
就有一个惊人的消息传过来,那就是燕王已控制了大宁军区;燕王、宁王马上就要联手杀向北平城了。
这可是一个惊人的消息!
因为宁王坐镇的大宁军区,号称天下第一强藩,综合实力比燕王坐镇的北平军区,还要强大。
现在,燕、宁二王合流;双方的兵力对比,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李景隆拥有大约5倍的兵力优势;现在只拥有2倍的兵力优势。
按理说,在一个空间有限的战场上,两倍的兵力优势,也堪称压倒性的兵力优势了。
但是,燕王是叛军,作战意志肯定比政府军强大。
叛军的核心团队,现在就都是亡命徒,因为他们一旦失败了,估计是没有什么活路的。战场上,当时让砍倒了,啥也不用说了;被俘了,政府也会正法他们的;逃跑了,能逃到哪里去呢?
而政府的核心团队,真心说没有这样大的压力,因为他们失败了。只要不是战场上被砍死,投降了,无非是换个地方继续工作;逃了回去,小皇帝估计也不敢给这种罪杀他们,因为在当时背景下,斩杀逃跑回来的将士,这不是逼着他们投降燕王吗?
更主要的是,叛军是一元管理。换而言之,在叛军内部,燕王可以一嗓子喊到底。
而政府军呢?从理论上,李景隆也有这种权力,实际上,谁也知道,他没有这种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两倍多点的兵力优势,真心说,很难弥补这种劣势。
北平城下的李景隆,听到燕王、宁王合流时,恐怕就一个感觉,那就是准备了一桌子的菜,突然来了两桌子的人。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宁王加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