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期 | 抱怨是无能的影子
很多年前有一部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叫做《北京人在纽约》。
开篇有这么一句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是地狱。”
纽约是天堂还是地狱?
最近我看到包益民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纽约是天堂还是地狱,取决于你口袋里有多少钱。
这句话的意思是,是天堂还是地狱,有时候并不取决于这件事情本身,而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资格享受它给你带来的好处。
说纽约是地狱的人,实际上是暴露了你是个穷人,同时也暴露了你没有能力和愿望改变自己,因为一个想在纽约出人头地的年轻人,是不会抱怨纽约是地狱。
比如,有人抱怨北京和纽约的房价高,那是因为你没有能力在纽约的曼哈顿或者是北京的二环以里买房子。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抱怨看病贵,那是因为你缺少金钱或没有权力,在三甲医院的里住的人,他们是从不会抱怨医药费高的,那些在挂号处排了一夜队才挂上一个专家号的人,抱怨声是最高的。
我们都讲追求平等。
人类自从有了私有财产以后,从来就没有真正平等过。
于是,抱怨就成了一种缓解心中不平衡的最简单的方法了。
鲁迅的小说《风波》中有位“九斤老太”,就是怨妇情结的典型。
她抱怨了一辈子,抱怨以前的天气没有现在这么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么硬,总之是现在的时世不对了,一代不如一代。
在人们眼里,这种“九斤老太”挺多的,也挺招人烦的。
而在我们生活中,我身边的一些男士也有着很重的“怨妇情结”。
我有一位曾经和我交往很久的创业界的朋友T先生,可能是他运气不好,人过半百创业数年,还没有成功过一次。
他整天抱怨这个世道不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太平天国到改革开放,几乎是没有他不抱怨的。
和九斤老太不同的是,T先生的这种抱怨还要披上一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外衣,把这种“怨妇情结”变成了一种愤世嫉俗的高大形象。
也许他的后半生还要在这种抱怨声中活下去。
周末,回家看老妈。
老妈今年已经是85岁高龄了,还天天去公园跳舞,一日三餐给家里人做饭,最近又开始学弹钢琴,一首肖邦的曲子弹得还真是有滋有味。
吃完晚饭以后,老妈要我陪她看一部80年代的老电影《代理市长》,写的是一位代理市长在那个时候敢于打破条条框框锐意改革的故事。
老妈边看边叨唠:“怎么像过了几辈子似的,那个时候一个大院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一个水龙头,打个公用电话要走几条街,谁家要是有一部装磁带的录音机,恨不得当佛一样供着。”
仅仅过了三十几年,家家户户都有汽车了,电影里代理市长开的车,今天只有那些上门修空调的人才开。
老妈一边叨叨,我一边想:中国人这三十年走完了西方三四百年才走完的富强之路。
所以我们大伙都有幸成了见证这几百年历史的“老寿星”。
我们极有可能是赶上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段时光,这三十多年的巨变,真可以和唐代的“贞观之治”的辉煌相媲美。
几百年未遇的好时候,让我们这代人碰上了,这样的时代你还要抱怨,那只能说明你目光短浅了一点,心中的格局也不够大。
人有两大与生俱来的毛病,一个是总抱怨我们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一个总是抱怨一代不如一代。
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个毛病,有的话,我建议早点调整。
因为抱怨是很伤害身体的,尤其是对男人。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