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饹馇历史悠久,据说是慈禧太后赐名,制作复杂吗?

饹馇是河北唐山创造的小吃。和慈禧有没过关系很难说,牵强附会的东西太多了,难辨真假,不过对于一个历史传统美食,给他增加得按传奇色彩也无可非议,在回答问题前,我们先看看这个小故事。

椐说当清王朝在遵化建东陵以后,守陵人为讨得皇家的欢心,就把这一特产送进了皇宫。当时的慈禧太后吃饭有个习惯,端上来的菜最多只夹两口就撤下。有一次,御膳房端上了醋熘饹馇,她一看没有吃过,问了声:“这是什么菜呀?”太监赶忙回答:“还没起名字呢,请老佛爷赐个名吧。”慈禧太后一边听一边吃了两口,太监就忙着往下撤。谁知,慈禧太后还没有吃够,就说了句“搁着”吧。太监以为这是太后赐的菜名,马上传下去:“老佛爷赐此菜名为' 饹馇’。”饹馇与搁着谐音,从此以后,咯扎的叫法便在民间流传至今。

从饹馇这两个字上分析,饹;是指面食,馇;是一种加工方法,一般是底下有火,上边搅动的意思。应该是原来就有这个名字,因为读音和搁着相近,才演化出那样一段故事。

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吃到真材实料的饹馇了,因为加工工艺比较复杂,个人制造太繁琐,已经很少有自己加工的了,小作坊式的加工是现在的主流,为了追求利益,整个工艺和配料都已经和传统制作方法不相关了,现在除了名字和外形还有点像,从口味和营养上,基本和传统饹馇不沾边。原料三分之二是面粉,豆子也不再用绿豆或赤小豆,一般都是用豌豆。姜黄也不用了,颜色完全靠添加剂柠檬黄。饹馇特有的香味和口感好久没有享受到了。

我先简单说传统的制作方法;原料以绿豆最佳,赤小豆亦可以,其他豆类就差多了。辅料只有一种就是姜黄,姜黄是黄丝郁金的干燥根块,断面橙黄色,外周棕黄色至棕红色。气芳香,味辛辣。饹馇的特殊香气和颜色全部来自姜黄

第一步;破豆子;就是用石磨把整个豆粒破碎成两半,目的是为了能够去皮。

第二部;泡豆子;去皮后侵泡,侵泡时捞出漂在上边没有完全去除的豆皮。

第三部;磨浆;用石磨把充分侵泡的豆瓣磨成豆浆。磨的时候加入姜黄一起磨细,也可以提前把姜黄加工成细粉加入豆浆。制作小格扎不必加姜黄。

第四步;摊制;如果是做小格扎,则需要过滤后再制作,大饹馇不必过滤。不用平锅,农村家里都有大锅,就用普通的大锅,锅烧热,用猪肉皮蹭一下锅,盛一勺豆浆放入锅中,用勺底部迅速圆周搅动,豆浆受热大概十几秒变粘稠时换铲子,将粘稠的豆浆均匀摊开在锅底上,制成薄饼。稍待片刻取出就可以了。

个人制作难度较大,磨浆比较麻烦,豆浆机都是加热的,熟浆制作不了饹馇,如果用水果榨汁机或者可以,但需要反复打,打的要细,注意榨汁机长时间工作会烧电机的。打的浆不能太稀,要有点粘稠度,制作可以用电饼铛或平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