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人的相互演化:从茶树的演化方向看
在物种演化的过程中,植物有着特别的生存方式。植物不像动物,有些动物为了生存进化出了极快的奔跑速度,或者是在水中生存的能力,又或是在天上飞翔的优势...相比动物,植物往往比较“被动”,比如:仙人掌为了生存,只好把叶子变成了针,防止水分蒸腾,同时还可以自我保护;为了授粉,花朵只好分泌出了花蜜,引来蜜蜂和蝴蝶;为了种子的传播,只能进化出了香甜的果肉和消化不了的果壳,吸引动物来吃,利用粪便播种,等等。
相比动物,大部分的植物,都进化出了一种能力,可用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保护自己:毒性,学名叫生物碱,茶树也是,而毒性在人的味觉感官上就是苦味,一种食物发苦也往往就是意味着有毒,而人类对苦味过度敏感,也是几百万年的进化选择。
茶树的演化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这三种不同阶段的茶树在云南茶区(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内)还大量存在,而云南现存大量野生茶树,也是茶树起源地之一的一个佐证。一直以来,云南(临沧)本地的人称野生茶(大理种茶)为大黑茶,因其干茶条索、叶面乌黑,没有毫光而得名,这样的茶当地老百姓不敢喝,喝多了人会头昏脑胀,上吐下泻,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野生茶的毒性比较强,这两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身体营养过剩了,很多人又开始追求野生茶,野生茶树龄大,生长在原始森林里面环境好,无农残,大家习惯说野生茶野韵足,茶气重,其实野生茶往往有微毒,身体不好的人一般受不了。
过渡型茶树是指通过人为干预,把野生型茶树的种子带回家里种植,在一代一代的选育过程中,人为淘汰掉苦味太重,毒性太强,或是其他不利于饮用的品种,保留下来越来越适合人类饮用的茶树品种。经过漫长的驯化,过渡型茶树演化成了栽培型茶树,现在说的云南古茶树,就属于栽培型(阿萨姆种)。
从茶树的三个不同阶段,看到演化的选择:毒性越来越弱,口感越来越甜。从野生茶的微毒,到栽培型的无毒,口感的呈现上从极苦(难以入口),变得微苦(部分接受),到现在的苦中带甜(口感协调),甚至完全的甜茶,茶树的演化走完了这样一个过程,人类完成了茶树的选育,造就了千差万别的茶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