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晒晒‖漂草沟的闲话
雾起来的时候,整个沟渐渐被遮严实了。雾散去,一间间房屋露了出来,一个妇女提着一篮衣服,用棒槌敲打着小河边的石板。对面的坡上,牛摇着铃铛缓慢地走着,羊儿对着青草,也进行了第一次的清唱:咩咩——。
漂草沟有三大姓,姓邬,吴,杨。这三个姓,约200多户人家,散落在草坡上。
这个草坡,从侧边的半山腰望去,形状像两条鱼紧紧地抱在一起。中间有一条水沟,刚好切割了这个太极图案。鱼的尾部,叫鱼尾子。腰身正好是风水宝地,被大大小小的房屋瓜分了。有的三间房子,有的四间房子,一个院子。门前栽种了花草,种了山姜,冬季的时候可以炒肉吃。
有的,门前有几棵柿子树,勤快的人便削了柿子,挂在屋檐下。待到冬季的时候,再用手捏成圆形,成了柿饼。上了霜的柿饼特好吃。白白的,红红的,似乎能看到山里人的内心。
这条沟的人家分为上下院,靠无数的小路连接了起来。这些小路,有的通向了人家,有的,到了山顶的树林里。一个冬日的早晨,一伙伙年轻人,就腰里别了镰刀,进了树林里,不多时,咚咚地砍柴声音就响了起来。这些树棍,可以烧炭,可以堆放在房前屋后,一年的柴火就够了。春天就可以歇息,或者去潼关背矿,出苦力了。
在六七十年代,这里出了一个风云人物,叫杨治荣。他在乡上当干部,活学活用农业学大寨的精神,想把自己的故乡也变成一个样板田。山坡地变成梯田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流水的问题。山顶下来的流水,遇到夏天涨水的时候,容易冲坏地表,把肥土拉走。他就发动当地村民,就近取材——利用当地石板蓬起涵洞,上面覆盖泥土。水如蛇一样,钻地走。到了狮子头这里,又拦起了一道水坝。一时梯田纵横,良田百亩,成了人人说道的大粮仓。
也别看这个地方小,不曾出过大人物,但是教师,高官之类的总会不时地冒出几个。高官杨治存,石槽沟的团总张祥明,教师杨勇峰等,像一面面旗帜,指引着人们走向更高境界追求。
同时,这里出现了无数的民间艺人。
最有名的花鼓戏说唱艺人有倪凤有,余世江,刘兴有,刘志清,陆朝有几个,今天在这个山沟说唱,明天又在另一个山岗见到了身影。每一个人的肚子里,储藏了好多的唱本。有时候,唱对台戏,你说我唱,你出题我回答。人们听得如醉如痴,三更时分,山沟还能听到苍凉,悲壮的声音,还能看到散乱的人影散乱。
邬保民,杨治贵两个喇叭匠,吹拉弹唱,把一曲《凤求凰》,《高山流水》演绎得很是到位。
石匠杨治军盖房有一套,能利用当地的石头,用木板夹隔,盖起水泥石头混合结构的平房。其外表光滑,和砖砌的没有两样,令人称道。另外,他还是有名的木匠,家家盖房,户户木料的尺寸,他都烂熟于心。今天这家做板柜了,明天哪家又要撒飘梁蛋子,他都坐在了上席。
相传,篾匠周本彦到白垴河去给一家有钱人编织凉席。主人看到他穿着黄鞋,短褂子,从内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吃喝上就很随意的安排了饭食。周师心里知道,就悄悄地把主人的名字编织在席子的里面。这条席子,因为是给儿子结婚用的。自然,儿子是用不成了。主人看到自己的名字竟然被编在里面,感到很是惊讶,赶紧请的坐在了上席,又给了很高的工钱,逢人就宣扬他的手艺。其余的,像煨笼的杨治荣,打铁的刘兴有,石匠曹世强,木匠杨治朝等,在这里“逞一时之瑜亮”,凭自己的本事抢夺着饭碗。
这里一共出了三个风水师,农村称之为“阴阳香”。邬开顺,杨治顺,刘全富几个经常相互切磋,互拼高低。有时候,有的主人心里犯嘀咕,害怕他们没有把最好的风水看到自己的名下,就同时请了两个阴阳香去看坟地,扎下了桃木橛子,埋了土里。另外一个过了一段时间到了后,也选好了穴地,在同一个地方,不约而同地钉下了桃木橛子。
推磨子,本地就有水磨。䦆头坏了,本地就有加工,收拾的。
这个小小的地方,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真的如世外桃源一般,安详,和谐。
当地最有名的寺院是大寺坪。
在宋朝的时候,大寺坪一带住着二十多个和尚。老和尚死了后,新的主持,召集了一帮附近的好逸恶劳之辈,见了美貌的进香妇女,就用地下翻板的方式,留了下来。村子的人今天丢失,明天丢失,却不明所以。一直到杨八姐打到这里,才抄毁了这座庙,救出了囚在地道的女人。杨八姐命人将寺院门前的大石头辗子,顺着山坡推了下去。成了两半,一半丢在了核桃坪,一半在漂草沟的草丛中静静地躺着。直径四尺多,厚度约一尺五寸厚,依然能让人想起过去的繁华。
大寺坪空旷的场子前有一棵松树,枝干遒劲,遮天蔽日,四个人都抱不严。据说是鱼眼睛的部位,也在文革时被当做“四旧”砍伐了。
当地最出名的风景不下十多处。在进沟处,有一狮子头的名称,形状就像仰天而网的狮子。虽然不能听到它的长啸声,但是它的嘴张的很大。和对面的象山成了进沟的守护神。杨公庙处有一股浸水,分为三个泉眼冒了出来。到了夏季,雨水猛增,四边沟沟岔岔的泥水猛涨,到了汪家店时,两山夹挤,凭空落下,形成了很大的瀑布,声如雷吼,蔚为壮观。
因为这里被山环抱,好多的山,形状像蛇,像奔马,像官帽,因而衍生出无限的故事来。有个叫杨治荣的老人,把前后组的风景了熟于心后,总结了八大景,十六句话。对当地的宣传,有很形象的叙述。
四十年前,老一辈的人住在茅草搭建的屋子里。这是茅屋的所在地。从茅草房,变为石板房,再变换为瓦房平房,也从侧面说明了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这个老屋场,依然存在,向人们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化。
丹凤晒晒:陕西商洛人,70后,网络写手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松风阁语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