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族交响史诗讲述一个国家的崛起

民族交响史诗《崛起》排练现场

文 | 纪晨

为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6月30日,由中国广播艺术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出品的大型民族交响史诗《崛起》将在北展剧场世界首演。《崛起》由刘长远作曲,董芳芳作词。

难得一见的民族交响史诗

作曲家刘长远、编剧董芳芳向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国家博物馆移交作品

在刘长远看来,民族交响史诗《崛起》讲的是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古老帝国从衰落到强盛的光辉历程。作为一位60后作曲家,他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见证了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越来越富强。能够写这样一部作品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刘长远很激动。

在我国能够称之为“史诗”的音乐作品并不多,《崛起》还是难得一见的民族交响史诗。刘长远透露,在作品策划阶段,中国广播艺术团曾设想可以用西洋管弦乐队来演奏这部作品。但他觉得西洋管弦乐队毕竟是舶来品,描写中国的崛起,用民族管弦乐队会更符合主题,“自古以来,我们就是一个包容的民族。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很多乐器都是从各地传到中原,经过不断改良才成为现在的样子的。甚至到现在,民族管弦乐团中的乐器还在不断改良。用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来演奏这部作品是最为贴切的。”

大事件更要以小见大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与指挥家彭家鹏排练片段

民族交响史诗《崛起》分为序曲和五个篇章,采用民族管弦乐、合唱、独唱和朗诵等多种形式,谱写了一曲“初心不变,中华屹立”的宏伟篇章。《崛起》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一次回顾,也是为百年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不懈奋斗谱写的一首赞歌。

第一乐章“千疮百孔”,是通过对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的回顾,交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这一部分的音乐是充满苦难的,通过合唱唱出当时国人的悲伤、无奈。其中引用了一部分古曲《阳关三叠》的片段,以古琴象征着中国古老的文明。

第二乐章“救亡图存”,乐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女高音和民族管弦乐队,展现了烈士牺牲前的所思所想,以及家人对他们的思念;另一部分是通过民族管弦乐队,表现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这一乐章中,既有传统《长城谣》的元素,也有无调性的音乐存在。

第三乐章“气壮山河”同样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以诗配乐的形式,朗诵了一份烈士的遗书。在很多音乐作品中,对战士的刻画都是勇敢、刚强的形象。但刘长远觉得每一个战士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丰满情感的人,但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他们英勇地站出来,牺牲小我,去换取国家光明的未来。第二部分是一首《英雄安魂曲》,是对烈士们的悼念,正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四乐章“复兴之路”,第一部分是男生独唱,现场大屏幕播放新中国成立时的视频,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拼搏奋斗的画面,展现“人人”都是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精神。第二部分《幸福之泉》,寓意人民的幸福也如泉水一样,从潺潺流水到滋润广袤大地,这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一代代人民的共同努力换来的。第五乐章“中华崛起”,一段朗诵之后,是男女声演唱《你在我心上》;随后由合唱和整个乐队演出刘长远创作的、属于中国的“欢乐颂”。

用民族管弦乐讲国际化语言

以往,民族乐器常用于表现民俗或展现地域特点。但用民族乐器展现国家题材时,就要收起它的地域性,用国际化的音乐语言传达作曲家的意图。刘长远是一个热爱创作民族管弦乐作品的作曲家,在他看来,“中国民族管弦乐与西洋交响乐团的声音完全不同,又有迹可循,留给中国作曲家非常大的空间可供施展。因此,中国的作曲家是十分幸福的。中国的作曲家最应该写的就是民族管弦乐作品和展现中国故事的歌剧作品。”大约二十年前,国内的作曲家中鲜有人创作民族管弦乐作品,但近些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作曲家为民族管弦乐创作新作品,民族管弦乐的未来可期。

民族交响史诗《崛起》有传统的中国元素,有浪漫派的转调,也有无调性音乐带来的剑拔弩张。这些特点的结合不仅在这一部作品有体现,在刘长远很多作品中都能听到不同风格的交融,“所有的写作手法都是为情感服务,这段情绪下需要用什么样的手法去展现就用什么。我从不拘泥于风格。”

目前,该作品进入到最后的排练阶段,将于6月30日晚迎来世界首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