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汐《长江行旅诗》的语言特点

夕汐《长江行旅诗》的语言特点

树   丁

我们如今所写的诗,大多是“五、四”以来的中国新诗,也称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区别的。应该说,中国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探索与发展中,已经出现的中国新诗有新格律体、田间体、民歌体,还有灵动飞扬,具有青春之韵的校园体以及马雅科夫斯基的阶梯体。上世纪末还出现了朦胧诗和新生代诗。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旅游生活越来越活跃,“行旅诗”也从名家大腕的专栏专辑里,走进国民大众的情怀智者中间。做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所生成的诗歌从用语到形式,无不受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熏陶和滋养,因而自觉不自觉地会想到那些诗意隽永、诗句甘美、蕴涵丰沃的传世之作,总想用语言艺术构建出自已的精致诗篇,以尽可能小的篇幅,表达出尽可能丰富的意含。情之所至,或是和了《文心雕龙》所说的“舒文载实”“声依永,律和声”而“持人性情”;或是在格式上形成某种突破,这便是诗的出新,便是诗的语言技巧和生活表达功力的与时俱进的提升。

“行旅诗”主要是作者记载自身旅程的诗歌,一般表现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大部分与自身经历和领悟有关。这里以夕汐2019年秋沿长江旅游时,形成的诗作之中的《三峡》和《神女峰》两篇,来看看她的语言特点。《三峡》这首诗语言平实朴素,自然流畅:“峭壁叠嶂重峦崖”“瞿塘巫山三陵峡”“林寒涧肃高猿啸”“山暖川嚣丽婉花”。这是夕汐对三峡身临其境的寄情和描述,语言凝练简洁。而《神女峰》的语言则以清新明快,瑰丽雅致来示出:“一根柱石拨山起”“迷离酷似神仙女”“婀娜多姿脉含情”“传是王母女瑶姬”“豪情奔放风姿绰”“协禹治水创奇迹”“ 水患消除留巫山”“博得后人常奉祭”。韦勒克.沃伦认为“诗是强加给日常语言的有组织的破坏”,要通过“有组织的破坏”来跳出日常语言的平白性,凸显诗句语言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加上韵律的考虑。夕汐正是用这种方式,才用“神女化为石”“得名神女峰”“贯世美名千古誉”这样简洁珍贵的诗句,来说透民间这一传说,使长江三峡的招牌山峰“神女峰”诗化于心。跳跃也是诗歌语言的一个技巧,是指从一个意象跳到另一个意象。一首诗可以由几个相关联的意象所构成,从这个意象跳到互相映衬的另一个意象,有时是直接的跳跃,有时是语言的留白,抽去了中间环节,有时则需要适当的过渡。夕汐在诗中采取的是直接跳跃:“晨烟暮雾扶摇上”“霁月清风通天际”“青云碎玉暮夕雨”、“神女无恙保平安”,既明快又雅致。

写诗是全神贯注的高层次思维,用语句表达时讲求“出新”,不“出新”怎么能叫创作?诗歌的生命力就在于把“人人心里有,但却口中无”的感悟,用自己有意“破坏”了的日常化语言加以诗化处理,把诗句给定的意象和诗篇给出的意境,熠熠生辉的表达出来,形成大家所欣赏的诗歌、诗篇。

关键词: 行旅诗 语言 特点 瑰丽雅致 高层次思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