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高达15%!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很多人都有一个困惑,生活好了,为什么人却抑郁了?
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不用面对社会的压力,为什么也开始抑郁了?
精神疾病不像肉体的病痛,它不易被察觉,尤其对于孩子,会被家长认为是叛逆、颓废等等青春期问题,错误的认为就会导向错误的方向。
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数据显示,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4.81%左右。注意,这里的抑郁状态不一定是抑郁症,但会表现出自卑、负面情绪重、没有希望感、没有快乐的状态。
如此高的检出率,七八个孩子里就一个抑郁状态的孩子!这些孩子正在经历什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所有精神卫生疾患中有半数始于14岁,但大多数病例未被发现,也没有得到治疗。而抑郁症是15-19岁青少年疾病和残疾的第四大原因,这值得每个父母重视!
15%的背后,是一群有苦难言的孩子!
前段时间,有个妈妈咨询,自己12岁的儿子仇视父母,觉得周围人都是和父母一伙的,欺负他。
我详细了解了情况,小学的时候妈妈觉得男孩子需要锻炼意志,暑假就送孩子去了军训营,去了以后同宿舍的人晚上讲鬼故事,结果孩子吓呕吐,中途退营回来和妈妈说起此事,妈妈说:“别的孩子怎么都不怕呢,男孩那么胆小怎么得了?”
上了初中后,学校要求寄宿,孩子在宿舍适应不了,什么都不会做,一天数遍电话苦苦的哀求妈妈班里走读,妈妈觉得:“孩子迟早要独立的,不推出去怎么行?”于是,孩子开始逃学往家里跑,去网吧……
班主任惩罚孩子,孩子打电话求助妈妈,妈妈怕得罪老师,就和孩子说:“老师罚你,就是为了你好……”
就这样一步步的把孩子逼到了墙角,轻度抑郁,到中度抑郁,直至休学。
带着“都是为你好”的心态教育孩子,最终彻底的堵上了孩子的嘴,如果反抗那就是自己“不知好歹”。
孩子的内心是失落的,没有盟友的,最后父母听到最多的就是“无所谓”。
希望感越来越低,把自己关到了房间,半夜惊醒痛恨自己无能,却也无能为力。
用数据告诉你:父母认为的,和孩子感受到的不一样
很多父母过来咨询,总是会罗列出孩子的一堆问题,说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时,很多父母又会觉得自己挺好的,没有包办孩子,没有打击孩子等等。
那是你认为的,对于这件事,孩子最有发言权!
根据谷雨数据的一份调查,在汇总网友眼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时,“打击”、“辱骂”和“贬低”很是常见,而这正是孩子的自卑、压力和焦虑所在。
教育孩子就是在浇灌生命,需要父母的关心、耐心和细心,才能滋养孩子的精神生命。反而不注重沟通、不顾及孩子的感受、非但不会使孩子坚强,往往会适得其反。
前几月武汉的一名初中男生,被妈妈扇了两耳光跳楼的悲剧,背后藏着的是孩子内心无法抹去的耻辱和伤痛。
那个男孩被扇耳光后短暂的停留,转而开始释放攻击性。
武志红老师曾说过:“一个人的攻击性,如果不向外释放的话,就会转向攻击自己,没有第三个出口。”
当这种攻击性被人理解和认同,它就会被合理的释放。
否则,这种攻击就极具破坏性!而父母承担不起!
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抑郁症复诊的孩子,医生刚表扬了孩子的进步,一旁的母亲马上来劲了:“用功,假用功。”本来已经受伤的幼小心灵,刚刚要见到一丝光芒,家长反身就得堵上了。
想想你在教育中,有没有过类似的情况,或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或是在别人面前的假谦虚,总之这样的做法却是在贬低孩子的价值,一句正向鼓励的话真的有那么难吗?当孩子抑郁了,还说孩子无能;当亲子仇视,还要怪孩子大逆不道!
任由一颗炽热滚烫的心,在寒冷的冰窟中久了,终会被冻僵。
在电影《黑天鹅》中,妮娜的妈妈为了圆自己的芭蕾梦,一次次的把妮娜推进芭蕾舞教室,自己的生活被妈妈掌控着。直到有一天,她要竞选芭蕾剧《黑天鹅》的主角。
当她在面对竞争对手时,她压抑在心底的情绪开始向外喷涌,人格开始分裂,幻听幻觉。
她开始攻击妈妈,当妈妈想让她休息不去演出时,她的内心再次翻腾,扭伤了妈妈的手,逃了出去。
当她面对竞争对手时,她担心被冷落、被替代,于是内在代表的黑天鹅的黑暗势力想要除掉对手,她在与对方的激烈打斗中刺伤了对方。
而等到表演结束时,她看着自己受伤的肚子,才发现那个充满攻击性的竞争对手,竟是她自己分裂的另一个人。
弗洛伊德曾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出来。”
悲剧,往往是撕开丑陋的一把尖刀,不管刺向哪里,都破坏力巨大。
而最好的结局,是当初这种情绪就被觉察和接纳!
抑郁的孩子就是心里累积了太多的负能量!
而这些负面情绪是被现实世界冷落的产物,在孩子的内心生根萌芽,直到有一天开始主导孩子的世界。
而父母需要做的是:接纳和理解孩子,才能有机会走进孩子的世界去帮他排解。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再强调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当你发现孩子已不再和你心灵交融了,就引起你的注意。
很可能孩子和父母沟通失望以后的行为,他便不再说,因为说了也没用,或许还会换来指责和打骂。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不舒服就说,这样才有沟通和解决的机会。
电影《怦然心动》中,有一幕感人的情节,茱莉心爱的梧桐树被砍掉后,郁郁寡欢。几天后,爸爸画了一幅梧桐树,拿到女儿面前:“我从来没都不希望你忘记,爬上那棵树的感觉。”女儿释然了。
那一刻爸爸给女儿的何止是一幅画,那是父亲对女儿的接纳和理解,他知道女儿爬上那颗树能看到远方风景,能看到全世界,而这对于女儿来说,足够了!
孩子要求的并不高,也许就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
而不是随口而出的一句:“别瞎闹了,不就是一颗破树吗?”
父母只有用心去呵护孩子,她才会如花绽放!
青春期孩子抑郁问题可以私信或者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