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三心”牌书——《写作是门手艺》
这两天入手了一本关于写作的著作《写作是门手艺》,当小说,用了12小时读完。一边读,一边击节赞叹——於我心有戚戚焉!
(刘军强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本学术著作,可以当做小说读,那该是多么有趣,各位看官可以想想,可曾遇到过?
其实,既然是教手艺的,自然便也应该是一本说明书,只要识字的人,都能看懂——但是,各位再想想,是不是所有说明书都对读者这么友好?换个问题,所有说明书,你都能读懂吗?
读过一遍之后,这本书于我的用途,非常清晰:
首先,可以作为教材,解决我数年来做老师、做编辑的痛苦——每次修改学员的论文,那真的是在拔我头上的毛。没问题,没观点,没证据,没主语,没格式,没礼貌。这本书会教你如何找问题,如何确立观点明晰地陈述,如何有结构,有章法,有句法,有搭配地行文,还会教你如何有礼貌地跟人请教。句句扎心,句句入心。我会在我日后的教学中,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把这本书作为教材,买给我的每一位学生。
其次,作为我写作的指导书,直接提升我自己目前的手艺。虽然也读了博士,但是,论文写作,从来没有上过这方面的课,作为缄默知识,在跟导师的信件来往中不断体会的。上根人,体会到了,像我这样的笨人,其实根本没有领会了其中的奥秘。所以,这个事情,一直是我的痛:职评、课题、年终考核……这些经常在梦中上演的恐怖大片,能把你半夜从床上叫醒。这本书可以教会你如何严谨治学,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整理资料,手把手教你如何成为一名学霸——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学霸,从人才济济的大山东考到南开,一路开挂,到香港中文大学,哈佛大学求学,最后,年纪轻轻地就成为中山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开出了这门在中大排名第一的写作课。当然其他方面的成就,大家可以自己去检索。
第三,作为阅读材料中的范本,作为文本解读,结构解读,清晰表达,轻松表达的范本进行学习——学习作者是如何把浓稠的化不开的专业黑话转化成让外行听懂的本领,还能够时不时抖个包袱,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理解与记忆。
——因为上述三点,我认为作者作这本书有“仁心”,表现为“目中有人”,如作者所言,写作者要有“懒人读者设定”,千方百计为读者提供方便,读者方便在写作中非常重要。(P221)如这个观点一样,作者的整个著述,都在践行“懒人读者设定”的原则。
目中有人,表现在案例的选取。因为是作者教学实践十来年的成果,所以,里面的案例,都是青年人喜欢的“潮”案例,也有很多,直接来自年轻的大学生,这也为这本书的轻松阅读带来很多方便,年轻人读起来,觉得是在说自己的事情,如我这样的中老年朋友读起来,应能感觉到年轻人脑洞大开,朝气蓬勃,激发了自己的思考与脑洞——既“潮”又典型的案例,选取起来有多么不易,也可见作者之用心,用力。
目中有人,还表现在观点鲜明的清晰明白的表述。全书几乎找不到一个冗余的句子,一本书,不兑水,全是干货,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
第二,这本书有“公心”。从作者的学历背景看,有漫长的西方学术传统作为学术训练的基础。所以,在著作中“西化”在所难免。但是,作者没有这样做,从引文的各种文献看,只要是能够说明观点,作为证据的信息,都能够为我所用,且只要是引述了别人的观点、无论是来自书本,来自非正式场合的讨论,来自朋友的启发,都会做出注释——内心之坦荡,心理之强大,可见一斑,这也应该是保护原创,保护知识产权应有的坦荡与作为。换言之,跟这样人品的人一起讨论学习,你根本不用担心你的观点会被窃取。
也因为这样的“公心”,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文献支持,这些支持,足以支撑和建构起来读者对于论文写作的知识与理论框架。如作者所言,优质论文,其参考文献无异于一份优良的阅读清单,相当于作者已经帮助你梳理了一份文献清单。(P135)一定意义上,这本书,就像路标,把我们引向更加深广的天地中。
第三,有“平心”。整本书,没有任何意气之争。都在为了解决真实的问题而写作。因应的问题是,人文社会学科的大学本科生进入校园之后,面对作文向论文的转型,经历了十二年的应试作文写作,一下子要写论文的尴尬与痛苦。还有,中国大学不开设(现在有开设的吗?)专门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写作课。而学术论文,是一位大学生顺利毕业的基本要求,也是硕博士生顺利毕业的基本要求,还是教授副教授讲师们在学术界谋生存的基本要求。还有,缄默的知识如何显性化,写作到底能不能教?——既然是一门手艺,当然可教,但是怎么教?作者娓娓道来。借助自己深厚的西方学术训练的功底,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宽阔的阅读视野和见识,一点点,一步步,不急不躁,手把手地教。大到选题,框架构拟,小到遣词造句,以及如何与人沟通。琐碎的问题幽默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艰难的问题分步来。
朱自清先生评价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大概的意思是,朱先生的书一般人都能读得懂,再抽象的内容,朱光潜先生都会举例子,帮助你懂的这抽象内容的具体含义。(可惜突然不知道把《文艺心理学》放在哪里了,找不到原文)
作者作为哈佛出来的学生,不会不懂海德格尔,伽德默尔,尼采,黑格尔等哲学家们深刻的思考和佶屈聱牙的文字,不会不知道主体间性,遮蔽、解蔽、座架之类的语言,但是,作者没有显摆这些东西,而是把哲学家们的思考转化为“人话”,保证各个层次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受益——这也符合作者的志向,改变我们的文风,不说大话,不说空话和套话。说出来的话,不以晦涩装高深,不以掉书袋装宽广,而是以实实在在解决真问题为旨归。因为宽广而平静,因为平静,文字也非常平实。
其实,仁心、公心、平心,应该也是所有为学者应该注意的修炼的事情吧。
当然,这本书有不足。因为是一本教手艺的说明书,所以,他代替不了我们的刻意练习,所有的手艺,都是自己练出来的。我自己酣畅淋漓地读完了这本书,写下来上面的粗浅感受。还需要再读,把这份“说明书”中的手艺,一项项练到家,才算是对作者的致敬——喜欢一本书,就是阅读他,践行他。
文有尽而意无穷,领会到的好处也无穷。
这本书,适合没有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教师阅读,也适合正在进行学术训练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阅读,还适合类似我这种经历过学术训练但是只能谈论文写作的感觉,而不能谈论文写作的更加高级的指导的人读——我读书不多,这本关于论文写作的书,是我目前读到的最满意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