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要点,超全笔记!

诊断原则和方法

1.颅内肿瘤CT和MRI诊断步骤:

第一步:有无肿瘤;第二步:肿瘤的定位诊断;第三步:肿瘤的定性诊断。

2.通过观察平扫和增强扫描后颅内有无异常密度灶或异常信号灶,可以确定颅内有无肿瘤的存在。只做平扫会漏诊小肿瘤和表现为等密度或等信号改变的肿瘤。

3.肿瘤定位诊断是指肿瘤的具体位置,这对肿瘤的定性诊断很有帮助。如位于脑内的肿瘤多为转移瘤和胶质瘤;脑膜的肿瘤多为脑膜瘤;垂体窝内的肿瘤多为垂体瘤;松果体区的肿瘤多为生殖细胞瘤;位于脑室内的肿瘤多为室管膜瘤;位于桥小脑角区的肿瘤多为脑膜瘤或听神经瘤或胆脂瘤。

4.肿瘤的定性诊断要通过对肿瘤的部位(如上述)、数目、密度或信号特点、强化特点、其邻近结构的改变、病人的年龄及病史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如脑内多发性肿瘤,病人身体其他部位又有原发肿瘤史,则为脑转移瘤;脑内单发肿瘤多为胶质瘤;脑内小结节病灶,但周围水肿很明显(“小结节大水肿”),即使病灶是单发的也要考虑脑转移瘤可能;桥小脑角区脂肪成分的肿块,首先考虑胆脂瘤,而桥小脑角区实性成分的肿块,若伴有内听道扩大破坏,则首先考虑听神经瘤,若不伴有内听道扩大破坏,则首先考虑脑膜瘤;鞍上池内的囊性肿瘤多为颅咽管瘤;儿童小脑蚓部的肿瘤多为髓母细胞瘤;青年人小脑半球“大囊小结节”肿瘤,首先考虑血管母细胞瘤。

5.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 MRI波谱分析(MRS)有助于对颅内肿瘤的定性诊断。

脑胶质瘤

CT诊断

1.脑内出现一圆形、类圆形的低密度灶,无明显水肿和占位表现,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结合临床病史可考虑星形细胞瘤(Ⅰ 级)。

2.脑内低、等或混合密度病灶,边界不清,有瘤周水肿和占位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环状强化,有壁结节,结合临床病史可考虑星形细胞瘤(Ⅱ-Ⅳ级)。

3.脑内低或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有明显瘤周水肿和占位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斑状强化,结合临床病史可考虑星形细胞瘤(Ⅳ级)。

4.额叶或其他脑叶的稍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内有条带状钙化,肿瘤周围无水肿或仅有轻度的水肿,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或仅有轻度的强化,结合临床病史可考虑少突胶质细胞瘤。

5.四脑室内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侧脑室和三脑室扩张积水,结合临床病史首先考虑室管膜瘤。若增强扫描环绕侧脑室周围出现带状强化影,提示肿瘤发生了室管膜下转移。

6.儿童,后颅窝中线部位类圆形略高密度肿块,周围有脑水肿,第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侧脑室和三脑室扩张积水,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髓母细胞瘤。若增强扫描环绕侧脑室周围出现带状强化影,提示肿瘤发生了室管膜下转移。

MRI诊断

1.脑内出现一圆形、类圆形的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无明显水肿和占位表现,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结合临床病史可考虑星形细胞瘤(Ⅰ级)。

2.脑内T1WI呈低、等或混合信号病灶,T2WI呈高或混杂信号,边界不清,有瘤周水肿和占位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环状强化,有壁结节,结合临床病史可考虑星形细胞瘤(Ⅱ-Ⅳ级)。

3.脑内T1WI呈低、等或混合信号病灶,T2WI呈高或混杂信号,边界不清,有明显瘤周水肿和占位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斑状强化,结合临床病史可考虑星形细胞瘤(Ⅳ级)。

4.额叶或其他脑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有T1WI、T2WI均呈低信号的条带状钙化,肿瘤周围无水肿或仅有轻度的水肿,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或仅有轻度的强化,结合临床病史可考虑少突胶质细胞瘤。

5.四脑室内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侧脑室和三脑室扩张积水,结合临床病史首先考虑室管膜瘤。若增强扫描环绕侧脑室周围出现带状强化影,提示肿瘤发生了室管膜下转移。

6.儿童,后颅窝中线部位类圆形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围有脑水肿,第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侧脑室和三脑室扩张积水,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髓母细胞瘤。若增强扫描环绕侧脑室周围出现带状强化影,提示肿瘤发生了室管膜下转移。

鉴别诊断

1.Ⅰ级星形细胞瘤要与脑梗塞鉴别,脑梗塞的特点是:

①临床上有突发偏瘫病史;

②病灶形态多呈扇形,同时累及皮质和髓质;

③增强扫描病灶有脑回状强化。

2.环状强化的星形细胞瘤要与脑脓肿、单发脑转移瘤、血管母细胞瘤鉴别:

(1)脑脓肿:

①临床上有高热病史

②环状强化的壁厚薄一致,没有壁结节

③DWI(弥散加权像)上呈高信号,而脑肿瘤在 DWI上呈低信号

(2)单发脑转移瘤:

①临床上有原发肿瘤病史

②壁结节多不明显,而瘤周水肿很明显

③老年人多见。

(3)血管母细胞瘤:

①好发于小脑

②“大囊小结节”是本病的特点

③瘤周水肿不明显。

3.少突胶质细胞瘤要与有钙化的星形细胞瘤、脑膜瘤、脑动静脉畸形鉴别:

(1)有钙化的星形细胞瘤:两者鉴别有时较困难,但条带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或仅有轻度的强化多考虑少突胶质细胞瘤。

(2)脑膜瘤:

①是颅内脑外肿瘤,肿瘤广基底与颅骨或硬膜相连;②肿瘤强化明显,有脑膜尾征

③邻近颅骨骨质增生等改变

④MRI上T1WI和T2WI病灶均呈等信号

(3)脑动静脉畸形:

①无占位效应

②增强扫描可见增粗迂曲的血管团

③MRI上可见流空的血管影

4.室管膜瘤要与髓母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脑室内脑膜瘤鉴别:

(1)髓母细胞瘤:

①残留的四脑室常位于肿块的前方或前上方,而室管膜瘤残留的四脑室常位于肿块的四周或后方

②MRI检查有助于确定病灶的起源,髓母细胞瘤位于小脑蚓部,而室管膜瘤位于四脑室内

③肿瘤强化显著

(2)脉络丛乳头状瘤:与室管膜瘤鉴别困难,但脉络丛乳头状瘤较少见,常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3)脑室内脑膜瘤:

①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

②CT 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钙化多见

③MRI上T1WI和T2WI病灶均呈等信号

④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

5.髓母细胞瘤要与室管膜瘤、小脑星形细胞瘤鉴别:

(1)室管膜瘤:见“室管膜瘤的鉴别诊断”。

(2)小脑星形细胞瘤:

①好发于小脑半球

②CT 平扫为低密度或等低密度灶

③增强扫描病灶呈环状强化,有壁结节

脑膜瘤

CT诊断

略高或等密度的圆形或卵圆形病灶,与颅骨内板或硬膜广基底相连,有占位表现,肿瘤局部有白质塌陷征象(白质受压变平,与颅骨内板之间距离增大),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一强化,边界清晰锐利,即可诊断为脑膜瘤;若邻近颅骨内板有骨质增生或破坏则诊断更加明确。

MRI诊断

颅内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病灶,在T1WI和T2WI上呈等信号,与颅骨内板或硬膜广基底相连,有占位表现,肿瘤局部有白质塌陷征象,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一强化,边界清晰锐利,可见脑膜尾征(肿瘤附着处及周边硬膜呈线样强化),即可诊断为脑膜瘤。

鉴别诊断

脑膜瘤作为最常见的脑外肿瘤,需要与脑内肿瘤鉴别。下列征象提示脑外肿瘤:

①肿块与颅骨内板或硬膜广基底相连

②局 部有白质塌陷征象

③局部颅骨骨质改变

④邻近的蛛网膜下腔增宽。

脑转移瘤

CT诊断

1.颅内多发等、低密度灶,周围有明显脑水肿,增强扫描病灶呈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小结节大水肿),结合临床表现,首先考虑脑转移瘤,建议作全身检查;若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或在其他部位找到恶性肿瘤则诊断明确。

2.中老年病人,颅内单发等、低密度灶,周围有明显脑水肿,增强扫描病灶呈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小结节大水肿),也应首先考虑脑转移瘤,建议作全身检查;若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或在其他部位找到恶性肿瘤则诊断明确。

MRI诊断

与CT相同,瘤灶在 MRI上呈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改变。

鉴别诊断

1.单发性脑转移瘤:要与脑胶质瘤、脑脓肿鉴别,详见“脑胶质瘤”。

2.多发性脑转移瘤结合临床表现一般诊断不难。

垂体腺瘤

CT诊断

1.鞍内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蝶鞍扩大,鞍背变薄、倾斜,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垂体腺瘤。若平扫发现肿块内有高密度血肿影,则提示肿瘤出血(垂体卒中)。肿瘤可向四周生长,向上生长可突破鞍隔进入鞍上池,甚至可突入三脑室内,肿瘤向下可突入蝶窦内,向后可累及环池,向鞍旁生长,累及邻近的海绵窦。

2.怀疑垂体微腺瘤者(多为催乳激素腺瘤),必须冠状位薄层增强扫描。若发现增强脑垂体内有小片状低密度无强化区,局部垂体上下径增大,相应的垂体上缘上突或下缘下突,垂体柄偏移,鞍底骨质变薄吸收,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垂体微腺瘤。

MRI诊断

与CT相同,肿瘤在T1WI上多数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以高和等信号多见。

鉴别诊断

鞍内肿块是垂体瘤的典型表现,一般诊断不难。但需与鞍旁的一些常见肿瘤鉴别:

1.鞍旁脑膜瘤:

①蝶鞍不大,垂体大小正常

②鞍旁骨质增生硬化

③MRI上T1WI和T2WI肿瘤均呈等信号。

2.颅咽管瘤:

①以鞍上病变为主,向下可侵入鞍内,但多不侵及鞍底

②肿块多为囊性或囊实性,囊壁多有钙化。

颅咽管瘤

CT诊断

1.鞍上池内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囊性肿块,囊壁有线状或蛋壳状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呈环状强化,蝶鞍正常,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颅咽管瘤(囊性)。

2.鞍上池内圆形类圆形等密度实性肿块,内有钙化,增强扫描肿块强化,蝶鞍正常,首先考虑颅咽管瘤可能(实性),注意与胶质瘤、异位生殖细胞瘤、脑膜瘤等鉴别。

MRI诊断

1.鞍上池内边界清楚的肿块,在 T1WI和 T2WI上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边缘强化,蝶鞍正常,结合临床表现首先考虑为本病。

2.鞍上池内边界清楚的肿块,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边缘强化,蝶鞍正常,结合临床表现首先考虑为本病。

3.鞍上池内边界清楚的肿块,T1WI和 T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边缘强化,蝶鞍正常,结合临床表现首先考虑为本病。

4.鞍上池内边界清楚的肿块,T1WI 上呈现为等信号,而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强化,蝶鞍正常,结合临床表现首先考虑为本病可能。

鉴别诊断

鞍上区内伴钙化的囊性肿块是本病最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由于MRI无法显示钙化,故定性诊断不如CT。鞍上区内的囊性颅咽管瘤,一般诊断不难,实性颅咽管瘤诊断较难。

1.鞍区脑膜瘤:

① 鞍旁骨质增生硬化

② MRI上 T1WI和T2WI肿瘤均呈等信号

③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一强化。

2.胶质瘤:与实性颅咽管瘤较难鉴别,但胶质瘤好发于青壮年,肿块多无钙化。

3.异位生殖细胞瘤:

①松果体区肿块伴鞍上肿块

②易沿室管膜转移

③肿块强化明显

④对放疗敏感

4.表皮样囊肿:发生在鞍上的表皮样囊肿CT上也呈低密度表现,与囊性颅咽管瘤相似,但表皮样囊肿CT值接近脂肪,且常沿蛛网膜下腔匍行生长,故形态不规则,增强扫描不强化。

听神经瘤

CT诊断

1.一侧桥小脑角区的类圆形等或低密度肿块,与岩骨接触面呈锐角,增强后肿瘤边界锐利,明显强化,同侧内听道呈锥形或漏斗状扩大,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听神经瘤。

2.两侧听神经肿瘤,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

MRI诊断

1.一侧听神经局限性梭形增粗,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小听神经瘤。

2.一侧桥小脑角区的类圆形肿块,T1WI上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肿瘤边界锐利,明显强化,紧贴内听道口处肿块呈漏斗状指向内听道口,同侧内听道呈锥形或漏斗状扩大,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听神经瘤。

3.两侧听神经肿瘤,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

鉴别诊断

伴有内听道扩大的桥小脑角区肿块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一般诊断不难。需与其他发生在桥小脑角区的肿瘤鉴别:

1.脑膜瘤:

①肿瘤与岩骨接触面呈钝角

②无内听道扩大

③邻近岩骨骨质增生

④MRI上,T1WI和 T2WI均呈等信号改变,增强扫描有脑膜尾征。

2.三叉神经瘤:

①肿块中心位于岩骨尖处,常跨中、后颅窝生长,呈哑铃状改变

②岩骨尖骨质吸收或破坏

③无内听道扩大

3.表皮样囊肿(胆脂瘤):

①呈脂肪样或水样密度或信号的肿块,形态不规则,沿蛛网膜下腔匍行生长

②增强扫描不强化

③无内听道扩大

生殖细胞瘤

CT诊断

松果体区等或略高密度肿块,内有钙化,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第三脑室后部受压局部呈杯口状扩大,两侧脑室扩大,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生殖细胞瘤。若增强扫描沿脑室壁出现带状强化影,提示肿瘤沿室管膜转移。若同时发现下丘脑或鞍上有明显强化的肿块,则提示有异位生殖细胞瘤存在。

MRI诊断

与CT相同,肿块和转移灶在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松果体瘤鉴别。青少年松果体区有钙化的实性肿块多为生殖细胞瘤,松果体瘤非常少见,若发现松果体钙化被肿块推压移位则多考虑松果体瘤。

血管网织细胞瘤

CT诊断

中青年病人,在小脑半球见到一薄壁囊状病灶,边界清楚,囊壁上有小圆形等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小结节有明显强化,囊壁强化不明显,即可诊断为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若见到有增粗的血管影与结节相连,则诊断更加明确。

MRI诊断

中青年病人,在小脑半球见到一薄壁囊状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楚,囊壁上有小圆形结节,T1WI呈相对高信号,T2WI呈相对低信号,增强扫描小结节有明显强化,囊壁强化不明显,即可诊断为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若见到有流空的血管影与结节相连,则诊断更加明确。

鉴别诊断

发生在中青年小脑半球的大囊小结节病灶是本病的特点,一般诊断不难,主要与小脑囊性星形细胞瘤鉴别,后者也可有囊性区和壁结节,但其囊壁厚,有明显强化,壁结节强化轻,瘤周水肿明显。

表皮样囊肿

CT诊断

一侧桥小脑角池或鞍上池内见到低密度灶,CT 值低于脑脊液,接近脂肪,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沿邻近脑池生长,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即可诊断为表皮样囊肿。

MRI诊断

一侧桥小脑角池或鞍上池内见到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沿邻近脑池生长,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即可诊断为表皮样囊肿。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蛛网膜囊肿鉴别,后者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方形,不沿邻近脑池生长,CT值为脑脊液密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