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经典的《市政厅之吻》

《市政厅之吻》 罗贝尔·杜瓦诺

很多传世名作其实都是摆拍。但是如果你摆拍的足够真实,又恰好符合当时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那真的是可能火的一塌糊涂。

其实有图本来就没真相,所以只要不是恶意摆拍,而你的照片又恰好出名了。那真的是皆大欢喜。

今天要讲的照片可以说是最著名的吻之一——“市政厅之吻“(Kiss by the Hotel de Ville)。也是最著名的摆拍照片之一。

这张照片是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1912-1995)接到了美国《LIFE》杂志的拍摄任务。这本杂志就是电影《白日梦想家》里面的那本,而且也确实停刊了。

1950年,杜瓦诺受美国《生活》杂志之托,制作《巴黎的情侣》恋爱主题摄影。于是杜瓦诺考虑用街头之吻来表达。同时表达出街头上的路人,对于接吻并不大惊小怪。但是当时巴黎街头上接吻的也不是很多。嗯,虽然是浪漫之都,但是当时真没这么开放。所以知道为什么老杜要达到路人也不大惊小怪的效果了吧。缺啥补啥。

某天正好杜瓦诺看到了一对情侣,觉得很不错,杜瓦诺就和他们约好第二天摆拍一下。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张照片。

在这段时间他拍摄了很多巴黎街头接吻的照片。都是为了将巴黎恋爱的主题表达得更好。每一张照片都很美好,而且从技法上来说都很纯熟。

这些照片在《LIFE》杂志上发表之后,其实也没有引发什么轰动。但是1986年在《市政厅之吻》印刷成海报之后,通过明信片等形式成为最有名的吻。《市政厅之吻》成为巴黎的象征,红遍海内外,并于80年代卖出50万张海报、250万张明信片及各种产品。

为什么偏偏这样一张看起来技法不是很纯熟的照片呢?

说到技法,我觉得下面的一组照片我觉得我们可以看出来杜瓦诺在拍摄时的一些创作思路。

在这一组里,我们能够明显看到杜瓦诺有充分的时间,以及思考来拍摄。画面中有很多人,人物的杂乱从技法上来说是干扰到主体的。我们的视线会从主体身上被分散。

所以我们看第二张,杜瓦诺就利用慢门的虚实,让动起来的行人都虚化掉了。这样不仅仅突出了主体,简化了画面,而且让我们觉得这对情侣接吻非常动情。

我发现杜瓦诺真的很喜欢慢门虚实来突出主体,烘托氛围。

但是为什么不是这张《歌剧院之吻》成为传世名作呢?至少当时的图片编辑认为《歌剧院之吻》应该是拍摄得更有技巧。

我觉得恰恰就是在于《市政厅之吻》的技巧“不纯熟”。

说到“不纯熟”,主要就是画面中一些其它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清晰的正面。这都会对于画面主体人物造成干扰。同时这个女士,还与主体人物有重合,更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同时画面中我们能够感觉到一些慢门形成的虚实效果。让画面看起来不是那么清晰,仿佛举起相机就抓拍一样。

再加上比较近的拍摄距离,以及仿佛坐在路边看街上人物的拍摄角度,还有就是前景人物的遮挡。这些都大大增加了画面的临场感,营造出了真实感。

如果这个吻,不是摆拍的,而就是真实的。而真实则是最浪漫的。我不确定杜瓦诺当时是否这么思考了。但是至少后来人的解读认为,仿佛抓拍似的画面呈现效果是这张照片最动人的地方。

所以说好照片也是要经过时间的洗礼的。而最终看似无技巧的《市政厅之吻》成为了传世经典。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画面中看到杜瓦诺的技巧其实是在画面中的。

别真的是以为这是无技巧的照片。

比如画面中的这些前景,其实明显还是给画面搭了个画框,让我们的视觉更加集中在画面中间两个人的位置。

同时慢门让画面看起来并不是很清晰。但是这个仿佛手抖的虚似乎有生命似的绕开了主体人物。似的,实际上杜瓦诺是追随着主体人物来了一张摇拍,只是幅度非常小罢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背景的建筑以及路灯灯杆都是有横向的虚化。

这也是为什么,环境这么乱,但是其实主体人物还是比较突出的重要原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到时候,我们还是轻而易举地被接吻的情侣吸引。而不是看向同样有正面的男路人和女路人。

后来因为这张太像抓拍的了。所以有不少人冒充这对情侣要求分享收益,毕竟这是有肖像权的。

而到1993年,当年的影像主角突然现身,索求40万法郎的肖像权费并将此事闹上法庭。最终,杜瓦诺也承认这就是摆拍的。并且还送给了照片中的姑娘签名版原版照片作为酬谢。

多年后资深姑娘拿着照片到当时的场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