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选读 | 罗兰•巴尔特《神话学》三篇

半个月丨更新丨两个月丨再更

可爱的更新节奏,点击蓝字关注

我知道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不愿意直接看理论原文,愿意看讲解、分析理论的文字。但其实有时候原文比解析的文字更简单也更有趣。以下是从《神话学》中选取的三篇短文,经过一点改写,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剔除了啰嗦的地方。希望大家觉得有用。

洗衣粉和洗衣液

Soap Powders and Detergents

上世纪50年代,巴尔特写这篇文章时,洗衣液还是个新鲜玩意,广告声势很大,还专门找了专家来证明,洗衣液对皮肤没有伤害。巴尔特将当时流行的洗衣粉也好,洗衣液也好,和传统的氯水之类的漂白水做了比较。

氯水就像液体的火,用量要很仔细,一不小心就把要洗的东西给腐蚀了,是正儿八经的“杀菌”。但是洗衣粉洗衣液就不一样,它们“分离细菌”,因此不是挑起战争,而是维护和平。给人的感觉,氯水那样的化学溶液就像是捣衣服的洗衣工,而洗衣粉洗衣液则是搓衣板前的家庭妇女。

洗衣粉洗衣液的生产厂家们会抓住人们的心理来做广告。比如Persil会说他家产品洗的衣服特别白,Omo强调洗衣服的过程,让观众感觉参与其中,而不是仅仅得到一个结果。

奥妙的广告开辟了洗衣液广告的两条新路,一是强调深入,二是展现泡沫感。衣服能有多厚呢?但是一旦说洗的很深入,就暗示了衣服的厚度能给人一种被包裹和爱抚的感觉。而泡沫则象征着奢华。只需要一点点液体,就可以产生那么多泡沫,里面仿佛有好多有用的物质。泡沫那种轻柔的感觉,像烟雾又像绸缎。于是洗衣粉洗衣液清洁的功能被遮掩,取而代之的是又深入又柔软的形象,它们不是破坏者,而是规则的建立者。并且你会看到一种虚假的多样性繁荣,所谓这个牌子那个牌子,其实都是一个厂家的。

爱因斯坦的大脑

The Brain of Einstein

爱因斯坦的大脑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被当作爱因斯坦的化身,就像是传记里的一个要素,博物馆里的一件产品——被神化了。

有一张照片是爱因斯坦躺着,脑子上插满电线,人们让他“想想相对论',然后看此时脑电波会不会不同。爱因斯坦的大脑被理解成一种机器,它“生产”思想,就像灌香肠的机器能灌出香肠一样。就连爱因斯坦的死亡,也被描述为“世界上最厉害的大脑停止了思考”。

在爱因斯坦的神话之下,人们把知识等同于一个公式。E=mc²,它是那么的简单,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宇宙奥秘的大门。在关于爱因斯坦的照片中,他总是站在一面黑板前,上面有复杂的数学符号。而关于爱因斯坦的卡通形象,都往他手里塞一支粉笔,直接让他在空白的黑板上写下了那个公式。研究是复杂的,而发现,则简单得有些神奇。

还没来得及验证那个神奇的公式,爱因斯坦就去世了,于是一扇刚刚打开的大门又关上了。但这反而使爱因斯坦成为一个神话:他既是魔术师又是机器;既是研究者又是发现者;他能掌握宇宙的奥秘,却又躲不过必然的死亡。

图像和议员竞选

Photography and Electoral Appeal

法国一些竞选议员的,会把自己的照片放在海报上。这些照片传达了怎样的讯息,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首先,肖像会在选民和候选人之间建立一种私人的联系,吸引人的不再是候选人的政策和提议,而是他的穿戴和姿势。图像成为了“反文化”(无需受教育就能理解)和“去政治化”(无关政治)的武器,展现出来的是个人特征及其社会属性。

选举照片的存在,体现了政治当中的非理性因素。图片中传达出来的不是候选人的政治观点,而是他们与大家有多么相似:家庭幸福,信仰虔诚。图片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所熟知的东西。于是选民给照片里的人投票时,就像是在给自己投票,好像真的找到了能代表自己的人。

一般这种照片呈现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强调候选人的社会地位,一种是强调候选人的文化修养,最后一种是单纯突出候选人的英俊外表。照片还会包含一些“配饰”,比如儿女成群,比如卷起袖子显得干练,比如挂满胸章显得荣誉等身。于是观者也会被“国家、军队、家庭”等观念绑架。

这些照片,有的露正脸,显得很真实,目光很有穿透力。有的露侧脸,于是人物的目光望向未来,脸也是45度仰望天空,一股仿佛来自天国的光照耀着他,整个人都受到了升华。于是政治上的种种冲突都被淡忘,什么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了,什么左派右派的纷争了,都在这种充满意味的凝视中偃旗息鼓。目光真正落处,估计是秩序带来的益处吧。

这三篇短文分析的现象虽然各有不同,但共同的思维模式是:在图像背后,寻找那个更深层的意指。如今,这种方法以广泛运用到文化研究当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啦。

lady of letters

感谢您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