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秘鲁共和国(西班牙语:La República del Perú),简称秘鲁(Peru),是南美洲西部的一个国家,北邻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与巴西和玻利维亚接壤,南接智利,西濒太平洋。
10世纪前后,秘鲁为古代印第安人建立的印加帝国所在地。1533年,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统治了近300年。1821年7月28日独立。秘鲁人口3149万,居南美洲第五位。各民族文化传统的融合在艺术、饮食、文学和音乐等领域创造了多元的表达方式。
现在的秘鲁是一个总统制议会民主共和国,全国划分为25个地区。安第斯山脉纵贯国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区则为干旱的平原,东部又有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秘鲁经济主要依赖农业、渔业、矿业以及制造业(如纺织品)。
2018年1月1日,秘鲁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1、史前文明
秘鲁开始有人类居住的时间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前8000年。约从前1250年起一些先进的文化就在秘鲁各地发展,如查文文化、奇穆文化、纳斯卡文化和蒂瓦纳库文化;然而这个地区到西元1438年印加人登上王位时才在政治上统一。
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卡拉尔文明(Caral)开始。它起源于公元前2700年,其遗址是一处大型居民区或城市中心,位于利马北部200公里处一片荒凉的海岸地区。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200年活跃于秘鲁的是查文文明(Chavin),它发源于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北部高地。最著名的查文时代考古遗址就是查文德万塔尔遗址(Chavin de Huantar),它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中。
公元400年,莫奇卡文化(Mochica)或莫切文明(Moche)繁荣于秘鲁北部沙漠地区。它留下了令人惊异的神庙、漂亮的陶器制品——上面有各种主题的图像,以及统治者们的重要遗址,如西潘王(Señor de Sipán)和女祭司Cao(Lady of Cao)。
紧随莫切文明之后的是纳斯卡文明(Nasca)——发展于利马南部300公里的印加荒原上的神秘文明。纳斯卡社会的人们有非常神秘的宗教和有趣的仪式,留给我们上乘的陶器、纺织品、迷人的卡华驰遗址(Cahuachi),以及美得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纳斯卡线条,其沟状的线条构成了一系列500米长的动物画像,也有人说它们是一部日历。
蒂亚瓦纳科(Tiahuanaco)帝国兴盛于公元600年,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之间的科尧高原(Collao High Plateau)上、世界上最大的通航湖泊的的喀喀湖的湖边。它被安第斯学者们认为是印加帝国最重要的文明先驱之一。
兰巴耶克或西坎文化(Sican)诞生于公元700年,位于秘鲁的北部荒原,靠近莫奇卡地区。
公元1000年诞生了奇穆文化(Chimu Culture),给我们留下了世界上最大的泥或土砖结构的堡垒——他们的首都,及其生活方式和绘有各种图像、非常有代表性的陶器。
2、印加帝国
秘鲁的原始居民是奇楚亚、艾马拉、莫奇卡和普基纳等印第安人。公元11世纪,印第安人开始定居在库斯科,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13世纪,属于奇楚亚的印加部落自库斯科盆地向外扩张,1438年占领整个秘鲁和附近一些地区,建立以库斯科为首府的印加帝国。
印加帝国的快速扩张历时将近100年,从帕查库提1438年即位起至弗朗西斯科·皮萨罗1532年的征服,主要由帕查库提及其子托帕·印加(Topa Inca)在1463~1493年的30年内完成。在极盛时期帝国从今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边界直至智利中部,海岸线长超过4,000公里,面积将近984,200平方公里。
最初打败的的喀喀湖地区操艾马拉语的敌手科利亚人(Colla)和卢帕卡人(Lupaca),随后又打败西面的昌卡人(Chanca)。征服北面远至厄瓜多尔基多(Quito)的一些民族,包括秘鲁北部海岸强大和有文化的奇穆王国。托帕·印加随后接替父亲的使命,转向南方征服整个智利北部,远至帝国南端的马乌莱(Maule)河。他的儿子瓦伊纳·卡帕克(Huayna Capac)继续在厄瓜多尔征服直达安卡斯马约(Ancasmayo)河,即今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边界。
由于欧洲人的发现和探险,西班牙探险家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於1527年在秘鲁登陆。1532年在其兄弟陪同下,带著一小队军队重返该地,在秘鲁北部海岸的圣米格尔(San Miguel)建立基地。皮萨罗随后越过高山,与印加的阿塔瓦尔帕(Atahuallpa)建立联系,阿塔瓦尔帕不久前在与他的同父异母兄弟瓦斯卡尔(Huascar)进行的内战中获胜,当时率领约30,000名军队驻在卡哈马卡附近。阿塔瓦尔帕蔑视这一小伙入侵者,接受皮萨罗的邀请在卡哈马卡与他会面。阿塔瓦尔帕在会面地点拒绝接受西班牙的宗主权,遂被监禁。他的手下按要求准备一大笔金钱去赎他,但他却以莫须有的谋杀瓦斯卡尔的罪名被处死。为了控制印第安人,皮萨罗承认瓦斯卡尔的兄弟曼科·卡帕克二世为皇帝。西班牙人在1533年11月占领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
3、殖民时期
西班牙人著手巩固他们的控制权。皮萨罗在库斯科成立一个西班牙式的市政府,又於1535年在沿岸的利马建立一座新的城市,便於与巴拿马建立联系。土地分配给征服者,依据监护徵赋制为他们提供劳动力,使他们能够向印第安人徵收贡物。
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为人道主义所迫,并担心监护徵赋制会助长封建主义,於是在1542年颁布新法。新法对於与征服者有切身利害关系的监护徵赋制形成威胁。当总督布拉斯科·努涅斯·贝拉1544年到达秘鲁推行新法时,征服者在贡萨洛·皮萨罗领导下叛乱,处死总督。贡萨洛·皮萨罗又控制两年之久,直到西班牙代理人加斯卡(Pedro de la Gasca)破坏他的政权为止。
过了将近10年,安德烈斯·乌尔塔多·门多萨(1555~1561年在任)总督才控制住不驯服的征服者们,直到弗朗西斯科·德·托莱多(1569~1581年在任)主持总督政府时,才使广大的印第安人处於有系统的控制下。
托莱多政府结束时秘鲁总督制已形成,并一直沿用至18世纪。其领土包括委内瑞拉和葡属巴西以外的整个南美洲。虽然放牧、农业和商业都在进行,但是贵重金属(特别是白银)的开采是基本工业,使该殖民地在西班牙王国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1545年发现波托西(Potosi)的富矿,1563年又开采万卡韦利卡(Huancavelica)矿山,可生产对有效地加工白银十分重要的汞。除了新格拉纳达(哥伦比亚)的黄金外,总督辖区的矿业资源都在秘鲁本土和上秘鲁(玻利维亚),因此这些地区已成为最发达和最富有的地区。
整个地区的财富和权力的中心是总督辖区的首府利马。16和17世纪的几位总督统治西属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雄伟的总督法庭是以印第安强迫劳工为底层的阶级分明的社会顶点。它不仅吸引有政治倾向的人,也吸引富人、艺术家和知识分子。
利马为主持皇家审判的法庭所在地,并且是宗教、文化和商业中心,也具有重要意义。利马大主教是秘鲁教会的领袖。利马也是教育系统最高点——圣马科斯大学——的所在地。利马除了拥有财富和重要地位外,其商人在垄断性的西班牙贸易体制中享有特权地位。利马及其港口喀劳是欧洲和南美洲一些商业中心之间贸易的货物集散地,这些商业中心从基多到太平洋海岸的智利和大西洋沿岸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根据西班牙的制度,来往於这些地区的大宗合法贸易必须通过利马的商人。
17世纪后数十年秘鲁困难重重。其中有些困难诸如同非西班牙商人的走私贸易增多,海盗袭击和政府官员贪污严重等,反映出西班牙内部的腐败和国际势力的衰落。贵重金属产量的下降也增加秘鲁的困境。
一系列的政府改革在18世纪使秘鲁的问题复杂化。西班牙努力促进其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改善殖民地防御,提供更有效的治理。最初对秘鲁造成严重影响的是在新格拉纳达建立新的总督辖区,这结束秘鲁对南美洲北部的控制。
1777~1778年西班牙政府又建立另一个总督辖区——拉普拉塔总督辖区,这一次使秘鲁总督失去上秘鲁和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地区的控制权。智利再次成为实际上自治的总督辖地。
4、实现独立
拿破仑於1808年的入侵西班牙,促使其他西班牙殖民地的克里奥尔人(Creole,在美洲出生的欧洲血统者)於1810~1821年为独立而斗争。但是秘鲁的贵族持保守态度,且在秘鲁有许多西班牙人和西班牙的军队力量集中在利马,故秘鲁仍然效忠西班牙。秘鲁的独立主要是仰仗外人而实现的。
这些外人包括阿根廷的何塞·德·圣马丁将军,他的目的是从占领上秘鲁的西班牙军队手中取得阿根廷对上秘鲁的白银的控制权,和摧毁西班牙在南美洲势力而确保阿根廷的独立。圣马丁决心解放智利,用它作为从海上进攻秘鲁的基地,从而把西班牙人包围起来。智利在1818年获得解放,一支舰队随时待命,使圣马丁得以在1820年9月占领秘鲁的皮斯科港。当总督把军队撤回内陆时,圣马丁长驱直入利马。秘鲁於1821年7月28日宣布独立。
圣马丁由於势力单薄,无法进攻内陆强大的西班牙军队,遂谋求解放南美洲北部的西蒙·玻利瓦尔的援助,但玻利瓦尔拒绝,不愿共享领导权。圣马丁随后撤退,玻利瓦尔在秘鲁掌权,继续为解放而斗争。在胡宁战役(1824年8月6日)和阿亚库乔战役(1824年12月9日)中摧毁西班牙的势力,秘鲁获得独立。
5、鸟粪繁荣
西班牙帝国统治的结束并未能解决国家面临的众多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从殖民地附属地位过渡到一个现代国家是很困难的。
秘鲁获得民族独立之初,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功绩显赫的军事领袖彼此争夺权力。玻利瓦尔在1826年离去,失去一个使人心稳定的势力。由於没有自治的传统,克里奥尔人和印第安人的封建社会得势,文职人员不愿承担政治责任,因而使军事领袖的目的得以实现。尽管军界势力很大,但是1828年通过开明的宪法。这并未妨碍加何塞·德·拉马尔将军用非法手段取得政权。另一个只图私利的军事领袖费利佩·桑蒂亚戈·萨拉韦里将军又於1835年取而代之。
军事司令安德烈斯·德·桑塔·克鲁斯使加马拉和萨拉韦里的野心不能得逞,他建议秘鲁和玻利维亚建立联邦。克鲁斯虽然生於拉巴斯(La Paz),但他得到秘鲁一些有势力的集团的支持,并维持政治联盟。但是民族主义思想的秘鲁人和智利人的联合军队於1839年在永盖(Yungay)战役中使他的希望破灭,他们担心太平洋的力量平衡受到威胁。
秘鲁建国初期涌现出一些没有明确纲领的自由党和保守党。它们彼此敌对,加剧国家政治上的不稳定。拉蒙·卡斯蒂利亚将军於1845年就任总统。尽管他有梅斯蒂索人的背景,仍在1845~1851和1855~1862年在政治舞台上占主宰地位。他在增进国家财富方面最大的成就是在沿岸地区和岸外岛屿开采鸟粪石蕴藏。对这一工业徵收的税捐数十年来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卡斯蒂利亚废除印第安人纳贡的习俗并解放黑奴,因而得到自由党人的支持。又允许沿海庄园的主人引入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以保持劳力供应。卡斯蒂利亚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一级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作为对自由党人的再次让步。在他的影响下,1860年的国会通过宪法,且一直实施到20世纪。
对军人统治的不满导致1871年成立平民党,代表地主和商人的寡头政治。以曼努埃尔·帕尔多(1872~1876年任主席)为首的该政党批准一项耗资巨大的内部发展计画,包括修建跨越安地斯山脉的铁路。政府官员和承包人的腐化是此工程的特色,铁路工程使秘鲁内陆与外界隔离的情况好转,但国家的债务却大大增加。
6、战败以后
另一次不幸的事件是与智利的南美太平洋战争,这场战争的主要起因是在阿塔卡马沙漠(Atacama Desert,当时在秘鲁境内,今智利境内)开采丰富的硝酸盐矿床的工程中出现敌对状态。智利的人力物力均占优势,军队纪律严,秘鲁及其盟友玻利维亚惨败。
依据《安孔条约》(Treaty of Ancon,1883年10月20日),秘鲁把塔拉帕卡省的全部物产及塔克纳和阿里卡两省10年的行政管理权移交智利,此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主权归属。
战争的巨大开支及随之而来的硝酸盐矿田收入的损失导致代表政府债券持有者秘鲁公司的成立,公司总部设在伦敦,可控制铁路66年,开采300万吨鸟粪石,并在33年中每年收入8万英镑。这一计画实施顺利,但遭到秘鲁人民的痛恨。
国家声望的衰退产生有利於政治变革的气氛。民主党成立,该党於1895年在德彼罗拉(Nicolas de Pierola)的领导下在总统选举中获胜。该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主张直接选举和恢复地方选举。
以民主党和平民党对立为特徵的有秩序的政治局势加速了经济发展。矿产产量增加,特别是铜。诸如棉花、食糖和羊毛等农产品的产量也有所增加。在铜的开采方面,美国资本获得巨额利润。
平民党的主要发言人奥古斯托·莱基亚·萨尔塞多1908年当选总统。他在第一个任期(1908~1912)中扩大食糖和棉花的生产;在第二个任期(1919~1930)中利用美国银行的贷款,开始一项耗资巨大的公共事业方案。把拉布雷阿-帕里纳斯(La Brea-Parinas)油田的开采权给予美国的国际石油公司,该公司建造一座炼油厂,为秘鲁提供汽油和石油。
莱基亚支持在1920年通过一部新宪法。第58条是其若干进步的规定之一,该条款保护印第安人的共有土地不被出售或没收。然而由於这一条款未能实施,印第安主义有很大的发展。大多数知识分子要求逐步改革,秘鲁共产党和其他政党主张采取比较激进的措施。
称为「阿普里斯塔运动的美洲人民革命联盟(「阿普拉」APRA)是由当时遭流放的知识分子维克托·劳尔·阿亚·德拉托雷於1924年在墨西哥城成立的。该党在国际上表达美洲印第安人团结一致和消灭美国帝国主义的理想。在国内宣称必须通过建立计画经济,并把外国企业收归国有,结束秘鲁人民大众受剥削的状况。它的反资本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立场对知识分子、印第安人和中下阶层都有号召力。
到1930年莱古亚-萨尔塞多的声望一落千丈。与智利旷日持久的塔克纳-阿里卡纠纷最后由秘鲁割让阿里卡省,这一解决办法惹怒了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也使莱基亚-萨尔塞多失去商界的支持。
7、改革斗争
由路易斯·米格尔·桑切斯·塞罗上校领导的军政府於1930年推翻莱基亚-萨尔塞多。塞罗又在1931年的总统选举中击败阿普拉党候选人德拉托雷。阿普拉党指责选举中有弊,掀起一场谴责政权的运动。来自左派的威胁导致一个法西斯组织的出现,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历史学家阿圭罗(Jose de la Riva Aguero)。阿普拉党於1932年7月在北部海岸的特鲁希略组织一次起义,塞罗在1933年被阿普拉党暗杀。这些事件使军队和阿普拉党之间长期存在敌对状态。
塞罗的接班人奥斯卡·贝纳维德斯(1933~1939年在位)将军使人们对经济恢复信心。贝纳维德斯削弱阿普拉党的力量,宣布该党非法,残酷迫害其其领导人,并采纳社会援助方案。在1939年的总统选举中,阿普里斯塔运动支持利马一个贵族家庭的成员、银行家曼努埃尔·普拉多·乌加特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秘鲁与美国合作,允许盟国使用其机场和港口,并向盟国销售石油、棉花和矿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带来经济繁荣,也带来真正民主的希望。普拉多在舆论的影响下,赞同有自由倾向的一位阿雷基帕律师布斯塔曼特·伊·里韦罗在1945年为总统候选人,布斯塔曼特-里维罗代表中层和上层阶级人士的联盟。阿普拉党再次成为合法政党,在下议院中获得多数席位,在参议院中获得半数席位。布斯塔曼特-里维罗奉行独立的方针,阿普里斯塔运动撤回他们的支持。阿普里斯塔运动在利马附近的喀劳发动一次不成功的叛乱,总统宣布该党非法。
曼努埃尔·阿图罗·奥德里亚·阿莫雷蒂将军1948年10月掌权,为抗议总统对付激进分子不坚定的态度,采取极端措施镇压阿普里斯塔运动。德拉托雷在哥伦比亚大使馆中避难、在那里住了5年才离开秘鲁。
奥德里亚领导一个独裁政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50年代初期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大量需要秘鲁的矿产,秘鲁对外贸易受益匪浅,其对外资的友好政策引来广泛的投资。
在1956年的选举中,曼努埃尔·普拉多·乌加特切在奥德里亚的支持下连任,打败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选举中一个出人意外的特点是阿普拉党势力衰退,有些成员加入特里的民族阵线党。
普拉多任命贝尔特兰(Pedro Beltran)为财政部长,以对付奥德里亚遗留下的财政危机,贝尔特兰的政策使国民生产毛额年增长4.5%。以秘鲁洋流为基础的渔业有所发展。然而贝尔特兰的措施并未缓和来自无地的印第安人和低收入城市无产阶级的压力。
政治局势在1962年十分紧张,任何一位总统候选人都没有得到选举所需的1/3选票;决定权在於国会,但军队控制了政府。军政集团於1963年重新举行的选举使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的政党——现称人民行动党——获胜。
特里许诺为该国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1964年颁布的农业法规定徵收未使用的或使用不当的农业财产,到1966年已分配500,000以上的土地。制订社区发展计画和灌溉计画,计画修筑一个公路网。鼓励印第安人在安地斯山脉以东的山麓拓殖土地。发展教育,建立新的大学和扫除文盲。
8、军人统治
1968年10月3日军队迫使特里辞职。以胡安·贝拉斯科·阿尔瓦拉多为首的军政府把反对他的政治人物监禁起来,停止宪法所赋予的自由。政府於10月9日没收国际石油公司的财产,与美国的关系趋於紧张。
军政府於1969年实施一个经济民族主义方案,通过直接拥有和「秘鲁化」——主张外国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应由国人掌握——控制重要的工业和公用事业。军政府徵用有土地的庄园,这些庄园原由政府指导的合作社,或个人,或印第安公社管理,因而政府对农民有号召力。开辟不毛之地是新农业计画的一部分,军政府在皮乌拉河谷修筑一条运河又使330,000土地得到灌溉。渔业得到鼓励,政府於1973年将鱼肉工业收归国有。成立国营的秘鲁石油公司后石油工业得以发展。
1972年3月颁布的一项教育改革法承认妇女的平等地位,已建立的乡村学校和大学得到自治权,并允许在安地斯山脉地带和山脉区以东的学校中使用印第安人的克丘亚语或艾马拉语。
军政府为了使其严格的独裁制度不受到批评,对报纸进行新闻检查,关闭一些电台和几家报社,并控制私人拥有的电视台。军政府在对外关系中实行承认 中国政策,希望向北京出售矿物和鱼肉。作为革新的跨太平洋政策的一部分,政府鼓励日本投资和与日本接触。和苏联的接触导致与共产党国家交换大使。
经济因素使许多派别对阿尔瓦拉多政权十分不满。鱼肉出口减少和铜价的下跌结束了经济繁荣,在国外为农业改革和庞大的铜和石油项目取得的贷款使外债增加。
1975年8月29日成立以前财政和经济部长弗朗西斯科·莫拉莱斯·贝穆德斯将军为首的新的军政府,莫拉莱斯将军接管政权。由於经常变换内阁,秘鲁的政策也经常改变。贝穆德斯转而奉行比较温和的右翼政策。全国农业联合会於1978年解散,国营的渔业企业成为民营,采矿项目向私人投资者开放,鼓励更多的外国投资。
1977年宣布“还政于民”。
9、回归文治
贝穆德斯政府致力於恢复宪法统治,1978年6月召开民选的制宪会议,草拟一部新宪法。阿普里斯塔运动(秘鲁人民党)成为会议中的最大集团,维克托·劳尔·阿亚·德拉托雷当选总统(病死未执政)。新宪法於1979年7月12日生效。
1980年举行民主选举,恢复文人政府。
1980年5月举行选举,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再次当选总统。他的人民行动党在议会中领导一个多数派联盟。特里立即把军政府没收的报纸还给它们原先的主人。议会发布一系列法令,旨在改组经济,减少政府参与和鼓励私人企业,但这些措施不足以缓和日益加剧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特里的自由市场政策导致进口增加,秘鲁主要出口商品的世界价格下跌,国家日益沉重的外债的国际利率上升,1982~1983年又出现一次破坏性的爱尔尼诺现象,这些都使经济受到损害。
新毛派分子卢米诺索(光辉道路派)领导的游击队活动的兴起及图帕克·阿马鲁(Tupac Amaru)革命运动使经济问题恶化,政府不得不动用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对付游击队,和修复冲突中造成的破坏。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7月至1985年6月在3,240%左右徘徊,经济几乎崩溃。在1985年的选举中,阿普拉党利用国家的困境,使其总统候选人在该党历史上首次当选。他是年轻而有领袖气质的阿兰·加西亚。新领导人宣布,秘鲁只用其出口收入的10%偿还外债,使国际社会大为震惊。裴瑞兹在国内采取人民主义方针,力图振兴经济,停止在对游击队的战争中的不人道行为,控制毒品走私和团结人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称,在阿兰·加西亚采用比较正统的经济和偿还债务措施以前没有资格得到新的贷款和信贷,使该国的状况雪上加霜。总统在经济局势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於1987年将银行收归国有,这一行动使他个人声望扫地。阿兰·加西亚任期届满时通货膨胀失去控制,爆发一系列破坏性大罢工,甚至他的政党也反对他,撤消他的总统职务。
在通货膨胀、游击战争和毒品走私等严重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民主阵线运动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和90改革运动的阿尔韦托·藤森(Alberto Fujimori)在1990年总统选举中争夺总统职位。小说家略萨主张采取激烈的反通货膨胀方案,使秘鲁的许多穷人甚为吃惊。他得到欧洲血统的沿海地区名流的支持,但不足以击败日本移民之子、农业工程师藤森,藤森得到秘鲁穷人区和内陆乡村地区人民的支持,当选为总统。
1990年至2000年,“改革90”领导人藤森(日裔)两任总统,2000年11月辞职流亡日本。
2001年至2006年,“秘鲁可行”党领导人托莱多任总统。
2006年至2011年,阿普拉党领袖阿兰·加西亚·佩雷斯任总统。
2011年7月28日,民族主义党主席奥良塔·乌马拉就任总统,任期5年。
2017年6月2日,联合国大会选举秘鲁为2018年和2019年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2018年3月23日,马丁·比斯卡拉接任秘鲁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