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表达

这个题目可不是语文课!

在菌业里呆的久了,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特别严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难道食用菌行业完全没有科学基础么?

这个答案将有两方面的提示,正面是:食用菌培植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确实不强,近几十年的食用菌培植业的飞速发展已经明显感觉不够用了,而且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国内尤其),这种情况使得面对问题的时候,无直接依据进行判断,对于又不得不做出判断的生产者,只能各自带着立场而不是科学来处理。反面的来说,科学的基本原理、逻辑、以及通用的知识基本上还是够用的。但绝大多数生产者,包括许多自诩为高水平的技术人士,实际上并不了解这些东西,而是根据既有的教条(许多已经被事实推翻)、所谓的经验、不相关联的对比或不严谨的对比,就粗暴的断定问题的本源所在,因为没有共同的出发点,面对同一问题的争论就会执着于一点而不及其余。

最近遇到一个例子,某朋友(我暂时叫他A吧)使用某种药物,一直没有问题,但后来因为在一个气候与原来工作地方差距较大的所在服务,做不同的品种(同一个菇种),就出问题了,他觉得他的做法没有改变,所以问题出现一定是药物变了。当然药物供应商(我们暂时叫他B吧)自己心知肚明自己没有变,但他争论起来很容易堕入“不承认”的伪命题。由于双方都是我的熟悉朋友,然后情况都反映到我这里。

由于我不是以裁判方式出现,对他们的争论也不便插嘴,否则又会堕入“偏向袒护”的圈套,但我也心知肚明这一次问题出现在哪里。

如果A朋友能够认真的做思考,用心去理解他遇到问题时发生了的实际变化,就要考量由于品种和气候因素带来的变化,那么,药物有问题的可能性就不是100%,而是1/3。这种推理根本不需要什么新的知识和理论,仅仅是分析的全面性注意一些就可以了。然后从这个可能性出发,争论就有缓和空间了,不至于形成僵局。

可惜的的是,这个僵局已经形成,即使谁出面进行调解,而且把问题解决(不是彻底消除,而是得出正确结论),也必定造成口服心不服的结果,甚至还要伤和气。

现实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培植者会不自觉的倾向于A而不是B,显然这对B是不公平的,当然也谈不上科学的态度。在中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就是怀疑安全永远是正面的,哪怕这种怀疑实际上毫无根据、似是而非(怀疑转基因的普遍性高危害就是如此)。这种社会现象当然是因为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缺乏公信力的结果,但以此为依据实际判断科学问题,则毫无意义。

B要证明自己的正确几乎是不可能的,有点像要证明自己是父亲的儿子那样。因为一方面成本太高,二是怀疑者可以用“这一次是老配方”的怀疑再玩一次。总而言之他大概只能放弃在这个问题上的证明,也意味着可能放弃与A的合作,这毫无疑问是一件两败俱伤的事情。

我的个人观点是无法直接表达的,因为这也是非黑即白的事情,这种为难境地他们双方也没有忽视,所以也没有请求我去裁判这件事,而都是私下里抱怨给我听,这已经很够朋友了。我也只能唯唯诺诺不置可否的应对。

类似的问题每天都在菌业上演,其中相当多的都并不难以有正确结论,这就涉及到了绝大多数业内人士的一个基本问题:科学素养普遍不够。许多朋友过于实用主义,除了直接需要的操作,别的一概不学,当然理论也非常缺乏,他们还反而振振有词的反对理论强调实践,这就很滑稽了,似乎理论是人家坐着编造出来而不是别人实践的总结。

说到总结,那就是表达了。我们菌业目前整体心态是急于表达而疏于理解的。

没有表达的理解只不过是保持优势的手段,道德和逻辑上无可厚非,表达出来则是对大众的奉献,而不表达则纯粹是个人自由。

反过来,没有理解的表达,这就近乎耍流氓了,科学上、伦理上、逻辑上都站不住脚,但因为具有了广大人群科学素养问题的基础,却往往能够大行其道。在文章写到这里的时候,接到一个咨询电话,说:听人家讲,加***能够提高产量,对不对?我回答说,只有加缺乏的东西才能有效提高产量,如果这个东西已经颇多了,加了恐怕有害。“人家讲”,就是这么一种无聊的表达,这种表达未必在结果上100%错了,但从表达方式和依据来说,就是100%错了。

奉劝菌业里热爱表达的朋友,还是先理解了再表达吧,宁肯你不表达,也不要乱表达,否则那一天我不大不小的挑出你的刺,你又要背地里骂俺了。至于错误表达产生直接后果,那你是咎由自取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