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人的食用菌项目结局学什么?(9)
培训作为事业发展的最前期工作,其重要性本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现实看起来,培训工作基本上都是一塌糊涂,根本没有去想办法做好,然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根基不稳,所以后果可以想象。
八、培训该怎么做
1、关于培训的模式
食用菌技术培训,现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不幸的是两种方式都很不理想。第一种叫授课,比如菇小二发在网上的自说自话式的课堂模式,除非针对水平类比不大不小菇这种基础的,别人估计很难理解。因为他就只是讲一点框架,别的发挥一概没有,而食用菌培植偏偏又细节无限,这种讲法,纯粹应付考试。估计某些高校的专业毕业学生比另一些高校学生水平平均低一个层次,就与这些授课模式有关。另一种这流行在基层民间,叫带徒弟,这个想必很好理解,这是一种以操作传授为主线的实践性模式。
说实话,这两种模式是把理论和实践割裂的培训,前者只是给个基础,而且时间会很长,但到实际参与的时候回觉得严重不够用。而后一种,虽然是一种速成的基本办法,但由于绝大多数的培训老师(师傅)自己就是不太懂理论的,所以最后给的是一套当地(也基本上仅限当地)可以应用的操作程序和简单认知,一旦遇到新问题、不同条件、以及新方法的挑战的时候,不说束手无策,也是一头雾水。
所以,真正要造就一批速成性质的学员,后一种办法可能比前一种更好。
而更好的办法,则是在后一种方法的基础上,使用前一种模式来进行强化和补充。当然,即使授课,也必须是那种具有完整能力的师资。有个笑话很体现食用菌培训里那些空头教师的水平的状况:某教授被问到如何达到某个实际效果的时候,不肯承认不懂,乃狡辩说,我只要知道为什么,不需要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什么地方什么社会需要这种只知道为什么却会不知道怎么做的人!
2、培训对象
很多人很容易认为需要培训的只是一般参与培植工作的农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实际上,服务于区域发展的培训,仅有对农户的培训是不够的,因为在这个大范围的技术普及过程里,也包括着培训者自身的改变和适应,所以这些人其实也有培训需求,而且这个培训需要走在对农户的培训之前。
这就是对培训者的培训,这里的培训者,指的是从异地引入的实践指导人士。在阜平的香菇发展实践里,这类培训者人数众多,技术套路各不相同,水平严重不一,来源也千姿百态,谁也说服不了谁。而另一方面,无论“首席”侯贵森行不行,他没有通过事前的培训让众多技术人员统一基本概念,即使他真的有水平,也是无法统御这些本来也算不差的人的基本念头,也就是即使他有正确概念,也无法付诸实施。
对培训者的培训,着重的是对当地环境的应对准备,以及可能出现问题的分析,气候特点对管理的调整思路,他不是一种有现成方法数据的灌输,而是一种对实际条件的对策研讨,这个高级培训者更像是一个主持人,通过主持研讨,探索新方法,解决争议下的选择,这就必须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食用菌培植理论)和非常宽泛的实践接触以及广博的涉专业见识,只有这种人才能胜任对培训者的培训。
3、培训不是短期行为
区域性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市场竞争下的行业能力,所以尽可能的利用补贴扶持于技术提高,才是最佳选择。但当前许多地方的扶持纠结于对农户直补,结果自然是不断干扰市场行情,也影响农户对技术提高的动力,长远看是非常不利的。
食用菌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进步和变化都非常快,政府如果着眼于当地行业总体竞争力的提高,就必须把培训长期化和常态化,那么,当地最后形成的产业优势才能持续。
4、总结建议
如上综合,建立适用的培训机制和多层次专家库支持,早期着重低端人才引入,中后期着重高端智库的咨询与讲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