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卫学说(二)

3·营卫的循行

对于营卫的循行,在古代的时候与现在的理解不一样。按照正常的思路来说,是卫行脉外,营行脉内,这在内经中能见到很多,但是这样理解似乎很明白,其实与张仲景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张仲景没有结合针灸的经络的循行。而内经中多处提到,先讲营卫功能,后面接着讲经络的循行。这是由于在内经书中,混淆着两种经络,一种是针灸的经络,一种是看得见的经脉与络脉,因此我们学习内经必须要学会甄别。

也就说,在古人的认识当中,首先要明白营卫的运行条件是脉内脉外的不同,这只是大概,但是细分起来,还是要按照十二经的循行来完成阴阳的正常的循环无端。这是针对针灸旳经络而言,对于中药而言则是不能对应的。因为张仲景自己在深入理解营卫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中药的药性理论上,结合对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不同认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六病理论,把内经中混淆的经络给予了分辨区分,完整的脱离了针灸的经络循行。但是在理解营卫上,虽然结合了内经的一些理论,但是有别于内经。所以我们学习伤寒论,还是要有重点的来区分学习,不然根本弄不明白。

至于营卫的循行,在内经中也是有很详细的说明。如:“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阳衰,平且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在营卫的循行上,卫气在脉外运行,营气运行于脉内,虽然与心包的搏转有关,但是宗气在只是起到搏转的作用,而真正运行脉道的则是卫气。只有卫气运行,才能推动经脉的运行,才能促进营气的循行,才能起到温养肌体的作用。这样的理解可能很多学者不认同,但是还是要结合内经来说明。《素问·经脉别论》说的“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这一句是说明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也就是卫气的作用是朝百脉。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的认识上,张仲景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关于肺气是单独针对呼吸而言,也就是肺的空腔,是进行吸清呼浊的场所,这里的表现称之为肺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张仲景把肺痿肺痈与痰饮咳喘分为两个疾病,是因为肺痿肺痈是针对肺腔发病,而痰饮咳喘则是由于卫气运行不畅引起的,这就说明张仲景根据病因病位而分,治疗思路也不一样。同样道理,张仲景在分析疾病定位上,把肺的宣发肃降归属于卫气的功能上。卫气的宣发就是促进经脉的营气布散于肌表四肢,以达到养肌体,肥腠理,养骨节等作用;而肺的肃降则是卫气促进营气下达于胃肠道,以达到濡养的作用。所以内经中有言“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以上内经言语从而验证了前面我说的,卫气内行于胃肠道的表现。

另外,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关于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问题。

《灵枢·营卫生会》“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灵枢·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这里面行于阴行于阳是指卫气运行于皮表肌肉四肢为阳,运行于胃肠道为阴。卫气运行于经脉之外,白天卫气运行营气偏重于肌表四肢,而夜间偏重于内行于胃肠道,所以,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这就表明了卫气的运行规律。肺气的宣发是卫气运行于阳的肌表四肢,肺气的肃降是卫气运行于阴的胃肠道。

通过对内经条文的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关于卫气运行的规律。

营卫内外,营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阳者太阳之肌表,阴者太阴之内里,故言太阳主外太阴主内。

至阳而起于心包,至阴而止于肾,行阳入于阴,阳气尽则卧,行阴入于阳,阴气尽则寤,阳者心阳,阴者肾阴,行于阳不得入于阴则不瞑

总之,营卫之气的循行,是随着卫气的宣发与肃降而遍布全身,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气行则血行”的道理。因此内经中言“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营卫的运行是借助经脉的正常的交接来完成的,经脉起始于心包,通过心包的经脉分为四支,营卫之气的运行就是在经脉的四支上完成的,遍及全身各处,完成了对人体的温养,最终归于下焦的命门之内,完成了营卫的运行。内经中提到的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是针对经脉的外行支与内行支而言,只不过结合了昼夜循环,阴阳交替,涉及到了气血津液神,通过人的寤寐来说明阴阳气的正常运行。

还有一点,虽然说营行脉内,但是,卫气在脉外也有其运行之道,营气的脉道必须通畅才行,卫气之道具有通涩,通是通行,涩是流畅度,说明了卫气之道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还指出了“漏泄”的饮食则汗出是风邪夹卫气运行,不循卫气之道而出。说明了风邪打乱了卫气运行之道。

通过营卫运行之道,古人还得出卫气逆行的说法。逆行轻的则脉胀,逆行于分肉之间则肤胀,重则逆行随经逆行入里,古人提出了逆行的六个地方。通过这个逆行,可以明白张仲景指出的传经入里的道理。我们可以参考古人的话语进行学习分析。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结合我提出的四经一络规律,很好的明白了卫气逆,经脉内的营气逆行入里的表现,通过学习可以区分传经入里的不同部位的不同表现。这里的乱于臂胫则为四厥,其实是邪入少阳的络脉,络脉不升,经脉不行引起的。对于营卫的运行与逆行,可以参考经脉与络脉解。

4·营卫的功能

至于营气的功能,前面略有论述,先论述一下营血的生成与功能。

对于营血的生成,在内经中略有阐述,大致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这两句话是主要的,但是不容易理解。主要还是“受气”一词的理解。受者,接受的意思,气者,在这里是指什么气呢?我们从条文中来找,第一是中焦受气,说明部位是从中焦开始的,受气取汁是如何来完成的,那就是“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一个泌,一个蒸,一个化,说明了问题所在。说到这里,在后面还要说的一点,现在先指出,也就是卫气的肃降,能促进营气的向胃肠道分泌,这如同皮肤的发汗是一个道理。因此《金匮要略》中说道“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在这分泌过程当中,心阳的温透也是同时进行的,所以这里的泌糟粕是指心阳的温化,能促进水谷的分解。而蒸津液则是肾阳在肝脉内温蒸的表现。在这里心肾之阳共同作用于胃肠道的体现,两阳共同转化水谷精微,使水谷精微吸收进入肝脉内,已完成受气取汁的过程。这是人体中医上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脾吸收水谷精微进入肝脉内后,由肝脉输运上至心肺后才能转化为血,内经中说“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为什么会这样说?这里面有一定的道理。水谷精微吸收后进入肝脉内,这时候还是水谷精微,并没有转化,在内经的认识当中,需要两个方面才能转化,那就是心阳的温化,与肺内清气的进入。只有具备这两点才能完成转化。

水谷精微在心阳的温化下,再结合清气的进入,使得水谷精微转化为对人体有用气血津液,其中,气分为两种,一是清气与水谷精微种的剽悍部位结合后,透出脉外形成了卫气。所以内经中言“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其次是清气与水谷精微中和合为膏之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封藏作用的具有营养作用的营气。虽然营气具有营养作用,但是不能携带者心阳发挥温阳的作用,因此,在转化过程当中,一部分转化为营血。这里的营血具有三种作用,一是吸附着心阳遍布全身,二是吸附着心神发挥支配作用,三是与津液之寒凉维持着平衡的阴阳,防止津液过度寒凉。

至于营阴,也称为营津,是水谷精微转化后的水津,这里的水津只是起到润泽的作用。没有营养作用,但是还有功能就是防止心阳的太过,以及防止液过度粘稠。

对于液的生成内经中是这样描述的“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这里的膏就是之粘稠的液,流动性小,但是起到濡养的作用。

营气是肾液之气,是营中最精微的物质,又称之为精气,它是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内经中称之为“液”,是粘稠之液。由于吸附着肾气,所以称之为营气。它在脉内起着固涩封藏的作用,防止精微过度的渗出脉外,还能制约脉外的运动之气的作用。所以营气有封藏固涩的作用。

营血是之脉内的血液,是红色的液体,由于气血阴阳的不同吸附作用,针对营血的吸附也是不同的,那么营血吸附的是心肾之阳。心阳吸附于心血中运行于经脉内,而肾阳吸附于肝血中运行于络脉内,所以营血的作用就是吸附着阳气遍布全身,发挥着温养的作用。

营阴是指的津液的津,是具有润泽作用的水津,它没有营养作用,只起到润泽作用,营阴不仅有制约阳气,并且协阳外出的作用,还有缓解液的过度粘稠的作用,作用虽不一样,但是相互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这里重点的说一下阴津协阳外出的作用机理:心阳吸附着心血之中,遍及全身,起到温养作用,但是,心血不能透散于脉外来温养,怎么办,腠理的进出只能是水津的道路,卫气开腠理以后,腠理开放,液能够丝丝的通过腠理处透散以养肌体,但是,心阳的温煦则是随着水津的外出,把心阳的慢慢的透散于脉外,起到温养的的作用。所以,营阴的协阳外出便是热汗的道理。也就符合了内经中说的“阳加于阴谓之汗”心阳蒸腾阴津从腠理处外出,便是汗出的作用机理。这是正常汗出的机理,加上卫气开腠理,以及腠理的通畅,这三个要素才是一个完整的,正常的汗出的发病机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营阴的外出,协阳外出也不会完成。麻黄汤属于卫气不能正常的开腠理,越婢汤则是腠理通道被邪热灼伤,形成了腠理不通畅。

内经中说到: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可以看出津液的不同机理。津是清晰的汗尿,而液是流而不行的膏状液体。综合内经的言语,可以发现液具有濡养的作用,分别表现在内能营养骨节(淖泽注于骨,内渗于骨空),上能补益脑髓(泄泽补益脑髓),外能濡养皮肤(皮肤润泽),下能补充精液(下流于阴股),可以看出内经中关于液的生理与病理。

营气弄明白了,再来说卫气。卫气的作用更加广泛。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卫气的主要功能,《内经》中说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卫气之所行,必开其腠理”

“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

“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以上是最能显示卫气作用的条文,从条文中大致可以看出以下功能:

司开阖。

也就是开合腠理,能开腠理以濡养肌体,达到出汗,利尿,胃液分泌的表现。司是主管。开是开放,阖是关闭,也就是经脉上的腠理,是开是关,卫气说了算,但是,根据功能,卫气主管开放,而关闭则是营气的作用。

行经脉。

也就是促进经脉的运行,有利于气血津液的运行,能从内向外层层温养。卫气作用于经脉之外,运行于经脉外的气道上,使得经脉能够正常的运行。不仅能温养肌体,还能减少心肺的充血引起的心慌心烦,咳嗽气喘,中风偏瘫等。

透阴阳。

卫气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透散阴阳,能使营气濡养肌体,上能养脑,下能充阴,外能养肤,内能养骨节,中能养分肉,里能养脏腑,都是开腠理,行经脉,使得经脉内的阴阳气得以透散。

安神志。

卫气的运行能使气血阴阳下归于肾以封藏之,因而能起到安神的作用,所以在《内经》中提到卫气运行不畅引起的失眠。其次,卫气还能通过运行气血以外达,卫气的运行,还能调控人体的情志,通过运行经脉,使得经脉内的心阳之血得以运行畅达,完成了膻中的“喜乐出焉”的作用。

温胃肠。

卫气的内行于阳明,能起到透散阴阳,能开胃肠道表面的腠理以分泌胃液,有助于消化食物。也就是前面说的“泌糟粕”的表现。所以《内经》说过“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行神明。

心主主神明,居于脑内,神明吸附于心血之中,随着心血遍布全身,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但是,心血的运行与神明的运行需要卫气才能正常运行,所以对于神明的失司,需要通过卫气来治疗。张仲景使用续命汤治疗中风就是这个道理。

卫气还有几个特点

a.运行于脉外.(部位)

b.与经脉并行,与营气同行,营卫同行,循环无端。(特性)

c.剽悍滑利之性(性质)

d.从体内向体外,从脉内向脉外层层透散,如雾露之溉。(形态)

e.动则开腠理(作用)

f.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永不停止,停则病变,顺则病愈。(循行)

g·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h·从心包顺经脉运行,也能逆行

I.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0)

相关推荐

  • 17.5孙洁讲《内经》:精气神之营卫的功能

    讲述/文稿统筹:孙洁  文稿整理:俞海跃 编辑/视频:岑秉融 小编导读 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津液出下焦,知道了津液从下焦所出的过程.津液运行的异常和对临床的一些启示.(可点击蓝色文字回顾复习) 那么今 ...

  • 卫气的分布

    卫气的分布 卫气因时之不同,而在身所布之处不同.但其所出之处.所行途径.方向.方式.道路是相对固定的. 1卫气之所出 由于经文自古流传版本不同,因而在<灵枢·营卫生会>中出现了两种记载,一 ...

  • 柴胡桂枝汤之二 | 营卫虚实篇

    原创 梅国强 肖相如频道 2016-10-11 肖相如按: 昨天推送了梅国强先生的<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的一部分,柴胡桂枝汤之一 | 外感内伤篇,今天是营卫虚实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

  • 卷三十二·志第二·营卫志中

    ◎营卫志中 ○行营 <周官>土圭之法:日东,景夕多风:日北,景长多寒.天地之间,风气异宜,人生其间,各适其便.王者因三才而节制之.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 ...

  • 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享受生活 心安神泰 中医老苗说 我和大熊准备用1年左右的时间,一周直播2次的频率,用视频号免费直播的方式,带领中医爱好者系统学习中医入门课程.周二内容为中医基础入门,周三内容为五运六气.欢迎大家扫码关 ...

  • 肌之滑涩,征液之盛衰也。理之疏密,征营卫...

    肌之滑涩,征液之盛衰也. 理之疏密,征营卫之弱强也. 肉之软坚,征胃气之虚实也. 筋之枯泽,征肝血之充馁也. 骨之大小,征肾气之勇怯也. 爪之刚柔,征胆液之淳清也. 指之肥瘦,征经气之荣枯也. 掌之厚 ...

  • 详细解读“桂枝汤”:外感热病经典方、解肌表和营卫之总方

    解肌表和营卫之总方--桂枝汤 [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用法]上五味,叹咀三味,以水 ...

  • 营卫阴阳与久病入络痹症

    一,阻而不通,为痹. 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营卫因邪感,受风.寒.湿.热,瘀,虚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类风湿 ...

  • 还有就是桂枝汤可以这样子通调营卫。你们有...

    还有就是桂枝汤可以这样子通调营卫.你们有没有发现它有很多很多活用范围啊?比如说最近运动不足之类啊!桂枝汤就像小小做一个体操,那也不错哦!所以运动不足的人可以吃桂枝汤.   当然运动不足也可以吃四物汤, ...

  • 《创造营2019》二次公演他赢得4位导师一致认可,有实力有运气!

    好快,<创造营2019>已经播了6期,101位练习生们也在这舞台上进行了两轮竞演,总的来说,第二轮相比起第一轮要精彩不少,无论是唱作组的,还是声乐组的还是舞蹈组的,都有让人感到惊艳的作品! ...

  • 【彭欣 张诏:桂枝汤-解肌表和营卫之总方】

    解肌表和营卫之总方--桂枝汤 [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用法]上五味,叹咀三味,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