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该为硬核创新的寒武纪说句公道话了
砰!从外面关上了办公室的门,再一次,他被客客气气的请了出去。
几个月来,走街串巷,这个年轻人不停的讲解着自己的产品和理念,并雄心壮志的表示着“如果中国再不做,就会失去先机”。但无论他再如何娓娓道来,或者说苦口婆心,他和他的产品始终没有被人认可。没人愿意去弄明白他的想法,他甚至还被大多数人当成了骗子。
结束北漂生活之前,他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他就是马云!
1996年,马云带着“中国黄页”的创业项目,来到北京推销的时候,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这样大胆的,且在日后被证明是“正确”的创新路线,在当年只被当成了一个玩笑,没人重视。
当然,现如今马云的成功已经无需讨论。但似乎过去了这么多年,创新依旧如当年马云离开北京时的背影一般孤独,时刻被质疑,处处惹争议。比如今天的寒武纪。
玩创新的寒武纪们,为何总是与争议相伴相生?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看得更加久远一些。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体制到管理、从技术到发明,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四大发明再到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大胆而言,任何一项创新,无不引出种种争议。事物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创新,就有争议,没有争议的创新,也就不能称其为创新了。
如果将“创新”放在一家公司行为上,那么除了经济概念外,所推行的创新模式是以往不曾做过,或者没有被大多数人知晓或认知的事情。那么,这类公司可能对既有的观念、做法、成果等发起挑战,也会对很多人思考习惯进行否定,甚至触犯很多原有的规则,那这样的公司必然会引来一大堆的争议,甚至被舆论所包围,被别有用心之人搞成“围猎或围啄之局”。
其实在人们的心理习惯当中,对于创新的抵触,来源于“无争议陷阱”。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的意识水火不容。其实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
然而,我们看到民众文化正在把这个“无争议陷阱”挖得越来越大。举个最近比较关注的企业案例——寒武纪。
寒武纪做的是向国际巨头发起“核心”挑战。在这个万物计算的时代,芯片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真正内核,以往的芯片市场被牢牢的把持在国际巨头手中。但随着人工智能的窗口逐渐打开,智能运算应用面不断扩宽,市场契机给予了一些“后来者”发起由下往上的挑战机会,而这种“捣乱”正在逐渐显现出“蚂蚁撼大树”的效果,这其中便有寒武纪。
寒武纪最近引发了争议,原因是他们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创板IPO的申请。而更大的争议是,他们曾经的大客户——华为,成为了他们的竞争对手,开始和他们做一样的东西。
若按常理,不少人可能会说:“唉呀妈呀,这是药丸啊,还上啥市啊。”,在这里“无争议陷阱”再次引导了部分瓜客的判断,他们会认为华为都离开你了,你还有希望么,一家“无争议”的公司,应该是牢牢把持大客户,才能稳稳当当、顺顺利利的发展。
然而,离开华为后的寒武纪,过得好么?好不好,数据说话,从寒武纪披露的招股书来看,这家年轻的科技创新公司在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784.33万元、11,702.52万元和44,393.85万元,2018年度和2019年度较前年增幅分别为1392.05%及279.35%;2017-2019年,公司营收增长超过50倍,营收实现高速增长。
怎么说呢,在强手如林的人工智能芯片市场,寒武纪过得很不错。
寒武纪是何许?
姑且不论与华为的纠葛,让我们先来揭开寒武纪这家公司的神秘面纱,看看他们到底是做什么的。
2016年3月,陈天石创立了寒武纪科技公司,该公司是全球第一个成功流片并拥有成熟产品的智能芯片公司,拥有终端和服务器两条产品线。公司推出的寒武纪1A处理器(Cambricon-1A)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面向智能手机、安防监控、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驾驶等各类终端设备,在运行主流智能算法时性能功耗比全面超越CPU和GPU。
“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关村挂牌成立的那天,正是“AlphaGo”与李世石激战正酣之时。成立当天,有人说:“智能时代迟早要到来。每个时代都有其核心的物质载体,比如工业时代的蒸汽机、信息时代的通用CPU,智能时代也将会出现这个核心载体。”
公司成立之时,寒武纪不仅拥有着挑战规则的勇敢,更聚集了一批能“搞事情”的人,创始人兼CEO陈天石,出自大名鼎鼎的“中科大少年班”,曾师从陈国良院士与姚新教授,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便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担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计算智能。
除了陈天石,寒武纪的核心创始团队都具备多年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研发和设计经验,其中不乏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顶级大咖。根据招股说明书资料,2019年末,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近80%。
整个行业对于芯片的生意有一个共识,如果想要持续发展,不能仅仅是单一场景的一颗芯片,而是应该尽可能研发推出覆盖人工智能整个业务线的多种芯片,形成产品的系列化和体系化。这点寒武纪做得不错。寒武纪于2016年推出了1A处理器,被认为是全球第一款商用终端智能处理器;2017年,寒武纪推出面向低功耗场景视觉应用的1H8、高性能且拥有广泛通用性的寒武纪1H16,以及适配终端人工智能产品的寒武纪1M共三代处理器IP;2018年,寒武纪推出思元100(MLU100)机器学习处理器芯片;2019年6月,推出第二代云端AI芯片思元270(MLU270)及板卡产品;2019年11月,寒武纪发布边缘AI系列产品思元220(MLU220)芯片及模组产品。另外,寒武纪还为客户提供统一的软件开发平台。这一平台名为Cambricon NeuWare,可同时支持寒武纪从端到云的全系列产品,在终端和云端采用统一的指令集、处理器架构以及软件栈,终端和云端的生态实现互通,互相促进。
至此,寒武纪先于业界构建了云端(思元100、270)、边缘端(思元220)及终端(寒武纪1A、1H、1M智能处理器IP)三位一体的智能芯片产品矩阵,客户可以在云、边、端三个领域实现无缝协同,减少开发成本。
请勿假借“争议”扼杀“创新”!
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年轻、硬核,以及符合大趋势发展的优势,不断从寒武纪身上发散出来。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低调和神秘,直到这次申请IPO。
当企业发起IPO,总会有人开始指指点点。而寒武纪最大的争议便在于“华为”和“过高的研发费用”。后者能引起争议,只能说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原因便是在中国任何高昂的花费都会引起质疑,但倘若用脑子想想,一家走在世界最尖端技术市场的公司,如果不大力的投入研发,那这家公司能有什么前途?质疑这点的,真的明白如何运营一家公司么?
其次又回到上文的话题,“华为”的争议,也很好理解,“无争议陷阱”或多或少起了作用,让一些外行人看起来好像有那么点道理。但换个角度,这种表层的简单看法,会被毫不留情的被粉碎。
人工智能,在当下时代的发展中,已经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概念。而是逐步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当中。每个人每天都可能接触到、使用到人工智能,甚至同时也被人工智能所分配着、辅助着。这是一片很大的蓝海应用市场,甚至远比地球上每一片水域都大。但在这大江大河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位却小之又小,那就是AI芯片。一切指令、嵌套、分析、采集等等,都需要小小的芯片来驱动,来互动,来带动。
AI芯片市场的前景和体量,无需多言,看看巨头华为便可知晓,他们放弃了以相对较小的金钱代价,从寒武纪购买产品,转而代之是投入更大经济、人力、精力的成本,去亲自下场博弈。自然可以看到这个市场的重要性。
而在这个领域的参赛者中,英特尔、英伟达、阿里、华为等等的名头,哪个不是威震八方的名将。所以,前面说的,寒武纪过得很不错,在这里我们可以认定是对这家年轻公司的“褒奖”,因为它勇于向王座发起挑战,如今依旧在这条道路上拼杀,值得我们用“有争议”的好公司来评价它。
一位大文人曾经说过:“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而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对公司亦是如此。
其实对于“创新和争议”的群嘲,不仅仅会出现在寒武纪这样的小公司上,想想当年麦金塔电脑遭遇滑铁卢,乔布斯灰头土脸的离开苹果;微软因为Vista系统的失败,被舆论抨击的“快要倒闭”;腾讯也在媒体的指责声中,股票连连下降;而现在呢?苹果Mac已然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微软仍是这个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而腾讯的市值又重新超过了阿里。
我们可以理解、接受、包容创新者所带来的“争议”,但我们需要防范以“争议”为目的,来扼杀创新的人。
在舆论场上,这样的人总是创新者的百倍、千倍。于是,那些真正创新的公司,看起来就像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在饱受质疑的征途上孤单的前行着。即便他们到达彼岸,获得一片欢呼后,只要他们选择继续创新和挑战,那么争议声将永远不绝。
虽然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能轻易看懂的公司没有壁垒,不被理解的孤独是伟大企业的必经之路。但我们终归还是希望,在创新所引发的争议和混乱背后,那股隐藏的活力能够被充分的释放,能走出这片混乱的都是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