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探讨:记录常态生活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探讨之四
通常,我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视而不见,甚至舍近求远去寻找拍摄题材,并美其名曰“创作”,到头来拍了一些让人初见叹为观止,再读索然无味的影像,并靠这些影像获名得利,让人们尊称他为大师。而一些不明就理的摄影人,又想方设法地去重复生产类似的影像,常常幻想为拍到相同的画面就能成为大师,结果,坝上、元阳等地从来不缺起早摸黑,带着各式装备的摄影人,这些,与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无关。
我们先探讨一下传播方式的变化,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图像的传播主要是报纸、杂志、画册、名信片以及展览等,普通人想看世界各地不同人衣食住行的机会少之又少,那只要拿起相机,比较全面的记录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就会变成炙手可热的影像,这是信息的缺失所造成的。今天,谷歌街景车所经过的地方,已能提供水平方向360度及垂直方向290度的街道全景,并让使用者能清楚看见路面上的行人,证明摄影人到此一游的图像已被谷歌街景取代了。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拍什么?当然是拍摄人们的常态生活。
常态生活是啥?
常态生活,就是普通人过日子,过平平淡淡的日子,是把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上面过的日子,衣食住行性劳、柴米油盐姜醋茶,构成了常态生活的全部。我们举例来探讨一下,舞台表演,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生活中的非常态,对于职员演员来说是常态。民俗表演,对于原住居民来说,是非常态的生活,对于旅游景点的专业演员来说,是常态生活。外出旅游,是普通人的非常态生活,却是导游的常态生活。
常态生活价值何在?
常态生活,是鲜活的社会最具生命力、最能反映人类社会前进步伐的元素,也是人类进行对比、反思,调整发展方向的史料。今天正在成为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常态生活就是这个时代人类生活面貌。我们的需求无限,资源有限,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人们会在历史资料中找寻答案,历史又是常态生活所组成的,这就是常态生活的价值。
尝鲜与跟风
当我们记录常态生活时,有三种倾向,一种是主动探究和发现,我们称之为尝鲜,另一种是追随他人的步伐,我们称之为跟风,还有一种是借鉴。尝鲜当然好,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尝鲜呢?既然是鲜,就从来没有人涉猎过,而不是摄影师自己没有涉猎过,这就需要摄影师查找各种资料,查阅各类文献,确认是否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人们记住了奥运会上的冠军,但却常常记不住亚军的名字,摄影又何尝不是如此。跟风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模仿,不辨菽麦;二是找出前人的不足,直接超越。跟风者一般缺少独特的眼光,人云亦云。第一类跟风者甚至满脑子都是快速复制,然后出名获利;第二类跟风者有较强的执行力,只能做千年老二。借鉴者集大成也,不单从摄影方面借鉴,还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文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借鉴,再用摄影进行呈现,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师几乎都有类似的借鉴经历。
身边的宝藏
老少边穷破、残酒毒病祸,曾经是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主要题材,摄影师们围绕着这些素材拍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到震撼的专题,以至于,刚入道的摄影师或没有认真研究过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摄影人,认为社会纪实专题只能拍这些题材。
其实,我们的身边充满着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宝藏。不论您从事哪一种行业,不论您有无资历,只要您愿意从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都可以从身边五公里以内的地方找到N多个要拍摄的题材。我们试想一下,你了解自己的亲人吗?他们的常态生活是怎么样的?你记录过他们完整的常态生活吗?你每天最多接触的是哪几个人?您完全了解他们吗?您到过他们常态生活的所有空间吗?他们在社会分工中担任什么角色?担任相同角色的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这都是我们身边的宝藏,可以逐步跟踪,持续记录和研究。
我们为何对常态生活熟视无睹?是对生活缺少热情,缺少观察,没有动手实践。或者,只愿意躺在假想的安乐窝里,认为从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困难种种,不敢面对。
独行与扎堆
从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注定着是独行侠,喜欢扎堆找乐子的摄影人,请远离。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是摄影人独立观察、记录某一类人常态生活的过程。摄影师的出现,本来就可能破坏常态生活,需要摄影师与对摄对象反复的交流和沟通,使其忘记摄影师的出现,完全回到常态生活的本身。如果是摄影师扎堆出现,再要求被摄对象完全回到常态生活中,这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充其量是一些生活场景下的皮相。
图片与真相
作为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师,在现场拍到了大量的图片,但这些图片都是常态生活的本身吗?值得每一个摄影师思考。
常常,图片与真相若即若离,摄影师要首先剔除哪些与真相不符的图片,其次是误导观者的图片。所有的图片说明,要尽量还原现场,多讲事实,不偏不倚。任何时候,摄影师千万不能指鹿为马,既使骗得了一时,也骗不了一世,任何一种旁证,都能揭穿这种骗局。
观者,永远是智者,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