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祸福在天道,而天道自在人心
一、
祸福在天道,而天道自在人心。
有一句话叫:“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世间万事看似是外界的原因,但其实和我们自己本身有离不开的关系,我们不能主导人生世事无常的变化,但人生世事无常的变化通常发于自心。
福祸往往是一个人的咎由自取,明知为祸而不知避祸,天也救不得,知晓福始而自然去做,才可因善而减免此祸,因此得福。
世间大多数人都存在一个思维误区,认为人生所有的答案和自己所祈求的人生富贵都在外界,其实恰好相反。
一个人只要修好本心,正好本念,做好本行,你所期待的人生都会出现。
《围炉夜话》之中有一句话叫:天虽好生,亦难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祸之天。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上天虽希望万物充满生机,但是也很难拯救那些一心求死之人;人如果努力做善事给自己创造幸福,就可以得到上天的赦免,从而避开祸患。
正如《了凡四训》之中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先生曾经找一位老先生给自己算过,而后来的人生发展轨迹,果真验证了老先生的预言。
此时的了凡先生越来越恐慌,因为老先生预测自己未来的命运,并没有自己期望的那么理想,同时,了凡先生的内心更存在着对于生活的绝望,好像人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直到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时,了凡先生问云谷禅师:“命运可以逃开吗?”
云谷禅师便回答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意思就是说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福气是由自己求来的。
人生的一切即便存在一定定数,但在定数的基础上也存在着变数。
我们的定数是生命之中那些无法摆脱的因素,而我们的变数则来自于自己内心中念头延伸出来的行为。
就像云谷禅师这句话中的含义一样,人的命运虽然是上天注定的,但是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自己具备主导命运的能力和行为之后,人生的一切际遇都和自己的心念有关。
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人生怎么能说没有命运呢?但是只有凡夫俗子才有一定的命运。善良的人,命运自然束缚不住他;邪恶的人,命运依然拘束不住他。
二、
人的一生,不管于事业还是与生活皆是如此,本心才是命运发展的核心。
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世界,你所能看到的地方就是你所能到达的终点,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人生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所造就的。
心的大小,决定了自己世界的样貌。
所以古往今来,许多精深的智慧,如儒释道三家都在表述同一个道理,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人需通过内在修行的方式,来寻找自己所期待的人生。
民国时期的弘一法师,也就是艺术家李叔同,出家之后,当身边朋友犯错时,他就以绝食来惩罚自己,而不是去惩罚别人,直到犯错之人改正错误为止。
这个事情虽然看似有些难以理解,但是他说明的道理就是我们所说,从自身找原因的智慧。
自己内在的心念决定了外在行为以及表现状态,而人生延伸于外的言行都会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最终塑造不一样的结果,所以自身就是一切变化的根源。
《淮南子》之中说:福之起也绵绵,祸之生也分分。福祸之始萌微,故民嫚之,唯圣人见其始而知其终。
意思是说:福气产生的时候是极其微小的,祸害产生的时候是很杂乱的。福气、灾祸开始的时候是那么细微,因此老百姓轻视它,只有圣人能够见到它的开始而知道它的终结。
福祸起始的时候都是存在于细微之处,这不仅仅单指生活中的琐碎细节,甚至可以细微到自己的心念根源,而这种状态只有智者才可察觉。
那么对于世俗之中的平常人来说,如何发现心中念头的存在,又如何判断它的对错呢?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就将这个答案诠释得恰到好处,《道德经》之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有三件宝物:第一个是慈爱,第二个是节俭,第三个是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包含了内心之中的善良、平和、节俭、谦让。
人生处事的智慧有千万条,看似纷繁复杂,但是归到根本的时候,也不过是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而已,而这简单的一句话,也胜过所有庞大繁杂的处世智巧。
只要能做到以此修身,便能清除内心杂念,摒弃行为偏激,最终塑造善果,这就是好的人生状态,这更是主导人生祸福的根本。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