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文 / 悠悠我心
关于“忍”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着不同的解读。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情境,对于“忍”也有不同的理解与实践。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这段充满哲理的问答,记载于《古尊宿语录》。
这个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一句话:是可忍,孰不可忍。
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载:季氏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为: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谈到季氏时,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通俗解释这句话: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李连杰主演的电影《新少林五祖》中,洪熙官的儿子被其他小孩联合起来欺负时,说了一句台词:“忍无可忍,无需再忍”。讲完这句话,小宇宙开始爆发,将那些欺负自己的人一顿胖揍。
这样看来,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有愤怒得“忍不住”的时候。
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拾得口中的“忍”,并不是所有凡人都能做到。当一个人的困顿被锁死、底线被突破、希望被破灭,愤怒就一定要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忍无可忍,无须再忍”,说的是一种愤怒之中心理的冲动,更是一种绝望之下行动的决绝。
一个人,可以容忍他人侮辱自己,却怎么也不能接受母亲被当众侮辱。这是基本的人性。保护母亲,也是一个儿子的本能。因为人性的底线被突破,因为母亲需要他的保护,所以于欢拿起一把刀子,直接刺向了这些围困并侮辱自己和母亲的人……将心比心,那种情境下,作为七尺男儿,谁能容忍?
谁来帮助我们守住人性的底线,杜绝类似的“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悲剧再次发生?是靠个人自律,或是靠自我反抗,还是靠司法力量救济?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