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 | “切锋”起笔法,二王父子谁更强?

王献之《东山帖》

#1

陡 切

注意观察王献之《东山帖》“松”“百”“不”“所”四字横画的起笔(图11—1至图11—4),笔锋自西北方向东南强力入势,点画开端处形成一个小于45度的悠长锐角切面,形态极其陡峭。

图11-1

图11-2

图11-3

图11-4

斩截方刚的切锋入笔本是“大王”“骨法用笔”的标志性特征,笔锋切入纸面的角度因势生变、无不如意,而其中笔势最险峻者当数以《丧乱帖》“慕”字首横为例的陡切(图11—5)。

图11-5

“小王”笔性柔婉,本不以切笔见长,偶为之以求变,从他剑走偏锋的极端性思维方式出发,直指“大王”切锋笔势最险峻的陡切,稍加夸张润色,收为己有。
“小王”使用陡切笔法在爆发力方面明显不及“大王”,总带着他本人所特有的松弛意味,以一种骨势与媚趣的奇妙混合化解了“大王”陡切的过度紧张感。“小王”的陡切骨子里终究还是柔性的。
欧阳询《卜商帖》“毕”字长横的陡切存“小王”法度相当精纯(图11—6),相形之下,米芾的“陡切秀”就显出了鼓努为力的霸悍气(图 11—7至图11—8)。

#2

滑 削

“滑削”是王献之将骨势同媚趣加以奇妙混合的又一种手法。

图12-1

《嫂等帖》片段(图12—1):笔锋在藏锋和露锋之间不停地游移转换,无论是藏锋还是露锋都显得不那么纯粹,似藏还露,似露还藏,“大王”“骨法用笔”露锋切削的锋势轮廓仍然依稀可辨,但切削的重量感和压迫感却因锋刃的时时内裹而大大弱化。
想像一段优美的冰上舞蹈,冰刀点冰后削过冰面,轻盈跳脱地留下一道道优美的划痕,“小王”的“滑削”就是这样的,把“大王”力度凸显的切笔浮雕幻化成为力度因素严格从属于节奏因素的冰上舞蹈。

图12-2

王珣的《伯远帖》 (图12—2)纯用露锋切势,却因力度上的不足而无法如“大王”书那样凌空杀纸,轻拢慢捻,笔意反近于“小王”的“滑削”,优游自在,别绕风味。
欧阳询的《张翰帖》和李邕的《法华寺碑》皆深通小王“滑削”藏露相间的要旨,点画质地比王珣《伯远帖》莹润结实许多,不过,论到笔 姿优美,晋人书对于唐人而言可就是瞻望弗及了。

来源:网络(我们尊重原创,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和网友推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