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在读就发UTD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我讲一讲OR/OM方向吧。看了匿名用户的一个回答,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希望我的经验可以给挣扎的同行一些借鉴和激励。我们领域的顶刊是Management Science (MS), Operations Research (OR), 还有Manufacturing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MSOM).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POM)也在UTD 24当中,不过top school往往会给它打折扣。因为整个领域这四个期刊加起来每年也就不到1000篇paper,所以一篇paper的价值也比动辄2000+篇paper的CS顶会要高一些。
我在PhD的第一年暑假完成了第一篇paper,投了MS,最终在第二年暑假接收并发表。论文的主题是我在知乎宣传过的网游开箱氪金:
Idea的来源
这个idea是我在PhD入学以前打游戏的时候想到的。当时Dota 2刚刚出了新箱子,所以我就联想到了这个主题。经过一些搜索,我觉得这个idea非常好,因为:它跟我导师研究过的opaque product有相似之处(都是randomized strategy)开箱子本身是一种Randomized bundle,而bundle的研究算是热门,有很多framework可以借鉴它跟customer sequential choice很相关,后者也是这两年比较热门的研究。
我做了一些模拟,得到了一些反直觉的结果从来没有人为开箱子建立任何数学模型。事实上开箱子的一种特殊情况是随机过程里经典的coupon collector问题,即在开箱子不要钱的情况下,开多少个可以集齐全套。从来没有人研究过如果要给coupon collector定个价格的话该是多少。在法律等其他专业的文献以及新闻中,关于开箱子的讨论变得越来越多,我认为及时写出来很有必要,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要求后来才知道叫做timely and relevant)我喜欢打游戏,把它写成paper真是太酷了。
科研的过程
最开始摸索的时候走了很多弯路(时间上也就一两个月,但是心态上很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建模。有很长的时间我们只是围着箱子里只有两三个物品的特殊情况转圈,试图证明一些后来才知道不对的proposition. 这种现象一直到我看到一篇20年前的bundling的paper才彻底改变。这篇paper讲了bundling for information product(比如电视节目),然后用了asymptotic regime (那会儿还不知道asymptotic regime很常见). 我觉得我们的产品和这篇paper很像(数字产品,量大价低),所以考虑了asymptotic regime,然后迎刃而解,证明了两种箱子分别可以获得100%和1/e的收入。
我当时想这个结果的时候是在去国家公园的路上,没有纸笔只能干想,心算出结果的时候那种快感真的太爽了。到这一步的时候我就变得非常乐观了,因为我觉得它已经有了一个好的OM paper的要素之一:一个简洁但是反直觉的insight (最好证明还不简洁)。在我后来的科研中,我变得非常重视找modeling framework这件事,因为找对了framework,后面的事情几乎是迎刃而解。
但是一个paper不能止步于一个Theorem,所以开始做各种extension. 后面的extension做的非常顺,不仅没有数学上碰壁的情况,而且几乎每一个考虑的拓展都能有值得一提的insight。这里我觉得一个很有帮助的事情,就是我实在是太了解游戏里的开箱子都是怎么搞的了,以至于我在想extension的时候非常自然地就会考虑各种业内存在的情况。等到寒假回来,导师发现竟然已经有这么多结果了,那就开写吧!写paper的时候把很多之前的证明变得严谨起来花了一些时间,写作上有一些规范问题也比较繁琐,一直到暑假终于把paper写好了。
这里面我觉得framing很重要,也就是如何讲一个好的故事,这一点我的导师让我学到很多。因为东西太多,很多想到的extension最终都被删掉了。中间做文献搜索的时候发现8月份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要开一个workshop讨论开箱子的问题,正在征集专家学者,赶紧撺掇我导师毛遂自荐,后来也成功入选panel,赚了一波媒体报道。
投稿经历
准备投时候我对paper非常自信,因为我觉得它跟我看过的很多MS上的paper相比毫不逊色。在第一轮结果出来之前,我也不断地收到积极的信号,比如去FTC展示,比如拿到了INFORMS一个best student paper. 事实上这些积极信号跟一篇paper能否发顶刊只有很弱的正相关关系,只不过当年的我啥都不知道瞎开心罢了 INFORMS之后结果出来了,两个Reviewer给了minor revision,一个给了reject, AE最终决定给minor,DE改成了major。这个结果(AE给minor)是我见过的最积极的反馈了,当时觉得自己太厉害了,后来发现真的只是非常幸运,遇到了投缘的审稿人。
修改要求是加几个小拓展,都是我们之前讨论过但是删了的,改起来只用了一个月,这也是为什么我只用了不到一年就走完了接收到发表的原因。收到接收邮件的时候其实已经不那么激动了,因为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最激动的还是我找到framework,证明1/e的结果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离一篇top journal很近。
除了学界的成功以及在政府研讨会上的展示,我们的paper也引起了业界的注意,最终让我获得了动视暴雪实习的机会。实习的时候看到我们的很多理论都是对的,心里非常开心,我也在实习中想到了更多科研的想法。我认为一个成功的科研应该对学界,业界以及政策产生影响,自己的第一篇paper可以做到这一点,何其幸运。
经验总结和反思
我真的很感谢审稿人和AE,你们的积极回馈直接影响了我的学术生涯。
我最重要的经验莫过于找一个合适的framework建模,他会让你事倍功半。
写作是framework之外第二重要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我的导师非常的出色,很多时候把结果的顺序换一下,讲出来的故事就合理和顺眼很多。整个过程里有不少时候我觉得是自己的能力和paper的质量过硬,现在看来更多的是运气太好了。
这篇paper是我在眼界比较窄,技能也不完备的时候写的,后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research taste,本能地喜欢用stylized model思考问题。现在我也有意识地去学习和探索其他的方向,比如我们学校老师做的很多的learning,online algorithm等等。
6月份收到的接收邮件,一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非常害怕自己出道即巅峰,以后再也写不出来了。一直到最近第二篇paper拿到了MS的major,才打算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我在写这篇paper之前已经有了三年的科研经历,其中有一篇paper被拒了四次才发到EJOR上。这让我之后的心态变得比较坚韧。未来50年,一想到自己的第一篇top journal是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游戏的,我都会感到激动和幸运。
祝每一个热爱科研的人都能像我得到命运的馈赠。
本文来源:管理学季刊、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