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鸟乱鸣||千里送一壶,情深不言谢

千里送一壶,情深不言谢

作者:广场有鸟  

笔记时间:2018年5月7日

笔记地点:云溪学校

听完这首歌,看完这篇文。

早上看到一幅图片:柴火灶上,大锅里的水沸腾了,一个架子立在锅中央,一个人按住架子往下压,架子底部漏下丝丝缕缕的面条来。

听说这是在做饸饹。

“饸饹”两个字我都不认识(不要怪我!大学校长也可能不认识“鸿鹄志”,语言学博士也可能不认识“万俟卨”,何况我仅仅是个小学老师,还是山村的)。

去搜索“饸饹”。

知道了饸饹是一种古老的面食:“制作者用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现多用小麦面)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在锅里煮着吃。”

“饸饹从古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独特的风味名吃。”

饸饹,我还没吃过呢!什么时候去北方尝尝啊?

7点多出门,赶往车站。坐早班车去学校。

车上人不多,有云水教学点的丁老师,有云溪水库管理处的小彭。后者是我的学生,想帮我买票,可是被丁老师抢着买了。

到校后,准备好明天蔚然奖学金的七个红包。

把上周五在镇上参加幼教课评委得到一些资料发给罗园,请她安排老师们学习。

把褪色了的国旗降下来,换上新的国旗。

在大课间升旗仪式前,我给四位抬举着国旗的学生拍照,一位女学生低下头,摇手说不要拍。

备课。准备科学实验课的材料:气球、塑料袋、装了水的脸盆,空的塑料瓶子。

到生活区二楼走廊,按要求正对着在建设中的教师周转宿舍拍照,发给局项目办的胡志兵主任。

接到高中隔壁文科班的同学老牛的电话,问我在哪里,今天有没有空。我说上午有一节课,下午有空。

我问他是不是从深圳回来了。老牛说昨天回来的,想到云溪来看看。

10点多,老牛来到了学校。有些秃顶的他如今不喝酒,不抽烟,独喜欢喝茶。

老牛为我带来了一个特制的小紫砂壶,壶腰肚上有四个篆体字“广场有鸟”。还有一笺收藏证明。

千里送一壶,情深不言谢。

两人在办公室座谈这些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

老牛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分到了云溪中学后山的另一边,教了四年书后,考取县政府公务员,一步步升到正科;十多年前又考到深圳,从办事员干起,一步步干到街道办事处主任。

11点后,我去四年级上课。老牛在校园里转转。

县作协的三位,旗袍协会的三位,还有书协的两位,先后来到了云溪。大家一起吃个饭。

饭后,午休时间,陪同老牛等到学校后山狮子岩下的普化寺看看。

雨雾朦胧,树木葳蕤,九龙参顶,寺院安详。

应法师所留,和老牛一起在禅房喝会儿茶。

泡茶的是来自武汉的黄女士。黄女士手法熟稔,动作优雅,她先后给我们上了普洱单株、大户赛等茶。

第一次看到和听说转运龙、三脚蟾蜍等。

三脚蟾蜍和四脚蟾蜍不同,没有两只后脚,尾巴成了第三只脚。

我把手放到转运龙的龙珠上,转动黑色的雕塑,期待给同行者带来平安、健康、情趣和精神。

放学后,到邓主任组织的班主任会上说同慧学校联谊活动的对接工作,说未补助学生的信息收集。

向组织党员学习活动的潘书记请假,因为总支龙会计应局资助中心的要求到云溪来调查方某家庭的一些情况,我得陪着他们去杨家村檀山入户走访。

蜿蜒而上到杨家村部。因为是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县里项副县长、镇上和村里的干部都在村部。

向吴素霞书记了解情况后,年轻的平主任带着我们上檀山。

到了檀山,才想起来我和左同学前年到过这里,还是在袁泉教授的舅老家吃的饭。

见到一处破败的土砖屋,一口撒着苎麻叶子的水塘,一处高山上的水田,连绵不断的山岭,还有经久不散的迷雾。

方某的年近古稀的父亲正穿着长套鞋,牵着一条黑色的水牛,在田里干农活。

老人见了我们,停下农活,系好牛,去水塘里洗了手上和套鞋上的泥巴,带我们到一栋一层的楼房前。

老人的妻子出来了,看上去不怎么灵光,但很热情,对我们笑着说一些难懂的话。

经过了解,这是精准扶贫户,一层楼房的楼顶是亲戚帮忙盖的,电是县领导帮忙解决的。

老人的儿子,也就是我们要找的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已经有七八年没有和家里联系过了,更不要说寄钱回来孝敬衰老病患的父母了。

和班主任们吃过晚饭后,应同慧学校胡雪芬校长要求,通电话,确认联谊活动的一些细节。

图片拍自云溪洞

本文删去100余字。谢谢您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