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刘云霞丨姓氏的前生今世
作者简介
刘云霞,女,大学学历,军转干部,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侯马市作协副主席、侯马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解放军报》、《山西日报》、《中国散文家》、《山西文学》等各类报刊,曾多次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报》等主办的征文大赛中获奖;并有作品获 “五个一工程奖”。出版有文学作品集《山野》。
姓氏的前生今世
姓、氏的分与合
只道是遥不可及,没想到如此贴近。
远的是五千年的漫长时光,近的是血脉之缘。
在尧都,以尧为根,一脉向下,我很轻易地找到了自己的姓氏——“刘”。
尧为黄帝的五世裔孙,其母为炎帝族伊祁侯之女,尧随母姓伊祁,陶唐氏。刘氏源出尧帝伊祁之祁,因帝尧之子被封刘国(今河北唐县),后人便以国为姓即有了“刘”姓。
也就是说,“刘”乃紧贴帝尧之根的嫡亲。
这一发现,让我瞬间有一种穿越时空回到源头的欣喜。
我更欣喜的是,尧、唐、陶、伊、祁、路、狸、御……,素日里和我陌路客礼的数十个异姓,此时都亲亲如故地相遇在同一个祖园里。
但是很快,欣喜没了,因为我发现自己在循根寻族时“迷路”了。
比如承以尧祖、变于夏朝刘累的这一支。刘累系夏帝孔甲时的御龙官,因故迁至河南鲁阳(鲁县)。其后人先被派往唐国(今山西翼城一带),周初,又被迁陕西杜地以杜为氏;杜国被灭,被封于山西隰县,又以隰为氏;后隰人奔晋有子孙又被晋侯赐为士姓;“晋灵公八年,召士会于秦,秦人归之,其子孙处秦者为刘氏。
一段枯燥的资料铺陈,涉及夏、商、周三代,逾时1120多年,由刘、杜、隰、士再至刘,完成了点多线长的刘氏大循环。之后,新起点下的走向又多有变数,让人难分经纬。
再看异姓同宗的其他各支以及舜宗、禹族,也都是纷乱而庞大的姓氏迷宫。
细考量,原是“氏”之过。姓与氏原是有别的。”姓”别婚姻,崇恩爱,只有单一的血缘意义;“氏”别贵贱,定身份,血缘标注之外,还有“政治芯片”、“地理标签”等多重意义。只到太史公写《史记》,姓氏才合二为一有了血缘的共同意义。
比如尧。尧的后裔各姓中,伊、祁、陶、唐随帝尧姓氏,但陶唐作为尧之氏,本身已有封地和制陶双重内含;“尧”是后人以其谥号为氏,狸是帝尧之子丹朱的支族图腾;刘、路为帝尧子孙的封地;御则是尧驾车御马的后人之氏。下面各支,留、于、祝、续、丹、朱、杜、傅、士、隋、范等数十个姓氏也皆为以上诸种情况的衍生。
舜生于姚墟,以姚为姓。舜的后裔有虞(地)、司徒(官职),蒲(建都蒲坂),甄(陶坯转轮)。同理又生出陈、胡、袁、王、田、孙、车、陆、薛、夏等。
凡此等等。此后夏禹世袭,子孙临朝当国中有后裔沈、尤、窦、鲍、邓、稻、扈、顾、赵、诸、欧阳等;商汤赐官封国分流出汤、祖、孔、林、宋、华、牛……
到周朝,氏的“政治芯片”和“地理标签”功能更清晰,“有封土方可命氏”已成定律。西周分封诸侯,产生了一大批由诸侯国名和卿大夫封邑而来的姓氏;经由春秋战国人口的融分聚散,又流变出姓氏多达200多个,诸如周、古、吴、白、闫、文、鲁、晋等等。
尧舜禹、夏商周——
这是一条时间的轴线,也是一条姓氏繁衍的大动脉。
总体看姓氏流变溪河纵横、枝杈纷乱,但上溯都是炎黄之祖、尧舜之宗的源头指向。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也许就是缘于此吧。
当我以尧为祖,梳理毛细血管网般浩瀚纷繁的“大家谱”时,突然发现,姓氏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历史由“家”而“国”的历史;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的排序,同样是华夏大地炎黄子孙的血脉相承序列。可谓姓氏渗透着地域文化,血脉襟带着文明走向、助推着历史的进程。
所谓“一脉相承”,实乃“脉”得其根,脉得其土,脉得其血,脉得其文。
姓氏与民族融合
以姓氏为导引,见闻于尧都,每每是一个发现,一次点亮视域的全新认识。
还是从我的刘姓说起。
从秦地的刘氏下延,可清晰地链接到汉高祖刘邦,这应该是皇姓之刘的开始吧。
高祖的西汉之后,有刘秀的东汉、三国刘备的蜀汉、南朝刘裕的刘宋、五代十国刘龑的南汉等,每支都是以汉室正统自居的皇族王贵,其中有正宗也有异族,共同造就了“刘、李遍天下”的大姓刘氏。。
匈奴刘氏的代表,是西晋末十六国之一——汉国政权的开国皇帝刘渊。刘渊本是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他的刘姓,缘自于高祖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以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之约为兄弟;冒顿单于的子孙遂以刘氏为姓。
刘渊以大汉后裔为旗,建汉国(后改为前赵),都平阳;其后又有后赵羯人石勒一支在此活动。这是一次从文化到血脉的胡汉融合。平阳一度成为民族融合的中心。
也就是说,眼前熙熙攘攘穿行于尧都平阳的人流中,有不少人身上都流有来自胡人的血液。
匈奴刘氏,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期的匈奴汉姓还有乔、张、高、曹、卜等。
传说,舜或出于东夷,禹或出自西羌。也许,民族融合在上古就已启始,尧的“协和万邦”更为此锻造了融炉。到东周春秋出现民族融合第一个高峰。最直接的,是晋国开放式的婚姻;如晋献公纳有四位戎族之女,晋文公以廧咎如部落的两位隗姓女为妻。及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的“太和改姓”,更是又一次高潮的涌现。
民族融合中的姓氏流变,不是单向的胡改汉。比如路氏(旧作潞)。山西潞城是春秋时的封国,为晋所灭后,路氏先迁河北,又迁蒙古,加入蒙人部落联盟后,以鲜卑的没路真氏为氏;其后裔又被匈奴族征服,部分加入匈奴族成为屠各匈奴。没路真氏在“太和改姓”中又有改为路姓的。划出了一个胡汉间双向或多回路流动的线路图。
追根溯源,姓氏是中国历史行进中的“黑匣子”。从姓氏流变解读民族谱系,能够看到,所谓华夏儿女,原本就是一个交融交汇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共同体。此所谓,天下华人一家亲。
故园在尧都
起初,我们都以风为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来自何方。是炎黄二帝使我们“远禽兽”有了姓群。因而我们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是,引颈遥望,“炎黄”在缥缈的传说里;而尧作为炎黄血脉的凝结,却是我们身边真实可触的一位族长和家人。
他钦定历法,使我们在日月穿梭、寒暑交替中理顺时序节令,踏上了春夏秋冬的节拍。
他“凿水井,解旱象”。井唤醒了大河之外的片片荒蛮之地,使我们开启了“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中国古老的文化应该也策源于井吧?有了井才有了村庄,有了五谷飘香的田野和温馨醉人的人家,井因而具有了“家宅”的含义,才会有“背井离乡”这相接于源头的成语存在。
他“教化万民”,书写了中国教育史的开篇,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做了最坚实的奠基。
他“设诽谤之木于四达之衢”,开人类历史的民主先河。其广纳谏言的“谤木”,至今仍以“华表”的形式具象于国都天安门之外。
“中国之称始于尧”。尧 “定都平阳,协和万邦,设定九州,完壁山河,首创中国” ;从此,中国历史以尧都平阳为坐标原点,开始了有序承袭、生生不息的衍延历程。一个“禅让”,以经天纬地的胸怀和气魄,使中国历史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发展原动力。
更有最早的诗歌、最早的文字、最早的戏曲、最早的围棋、最早的洞房……
最重要的是,这一切,在尧都平阳都能找到真实的印痕。
最清晰而全面地呈现在陶寺。
陶寺古城以及其中的宫殿区、观象台、礼器,王族墓地及随葬的蟠龙盘、鼍鼓、石磬、玉器、彩绘木器等,在无声中告诉人们,这里就是尧都平阳,“中国”就是由此出发。
又有尧陵、尧庙、帝尧故里、尧墟、丹朱墓、击壤处、康庄堡、仙洞沟、天阁、后溪……
每一处都是通往源头的路标。
万里朝宗,九九归一
故园在尧都。
(责任编辑:杨志强)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小说编审:张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诗歌编审:姚哲
微信号:8913480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图文顾问:姚普俊
微信号: yqwyzfq
图文编辑:师郑娟
微信号:szj872668752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