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畅月珍丨车来车往新时代
作者简介
畅月珍,网名美丽人生,笔名北方,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运城市作协会员,中国诗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京华时报》《山西农民报》《运城日报》《盐湖文学》《万荣人报》《飞云》《故乡万荣》《后土文化》《河津风采》《诗海潮》《通化文韵》《万荣诗联画》《九州诗文》等报刊杂志以及众多网络平台,诗歌《果园的早晨》,荣获“果海万荣诗联书画文大奖赛”三等奖。小小说《快乐的苹果》获“金凤凰杯”铜奖,图片获设计奖。《酸枣》荣获“中华文韵杯”微型小说大奖赛”优秀奖,《正月十五油搽糕》获新浪博客2018征文大赛三等奖。
车来车往新时代
作者:畅月珍
古诗词中,有许多和车有关的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鹿车何日驾,归去颖东田。”……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为衣食住行,行,便离不了车,车永远和人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四十年,步入新时代的农村,从巷头往巷尾数,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逢年过节时,访亲拜友,巷道里更是车来车往,川流不息。
村里大多数人买的轿车品牌,从刚开始的奇瑞QQ、雪佛兰乐驰、昌河北斗星这种小两厢车,到三厢国产品牌轿车:江淮、吉利、长安、长城、奇瑞、比亚迪、五菱。经常在外跑生意的也有买值钱一些的豪华品牌:奥迪、宝马、奔驰、凯迪拉克、捷豹路虎,还有的买合资一线品牌,如:大众、别克、雪佛兰、本田、丰田、日产、福特等。
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小时候,家里种地、收庄稼、走外村行门户,都全凭家里那辆木制的拉拉车。
拉拉车前面是两根长长的辕杆,后面车厢两边有一尺多高的护板,拉土载粪可以给车厢两头按上弓形的活动“笆”。
那时候,收麦收花生都要往回拉,有牛的套上牛省点力,没牛就只能靠人拉,把带麦秆的麦子或长满花生的藤蔓摞得高高的,再拿两条大绳捆紧,一趟一趟往回拉,那辛苦可想而知。
秋天里,大家用拉拉车拉玉米杆,拉棉花柴……冬天里,大家用拉拉车修地拉土方、去北山拉碳、去盐池拉盐……拉拉车是家中离不了的一件宝物。
相比之下,大马车就算是高大上的神器了。大马车比农户家的拉拉车大一点高一点,前面辕杆和车厢相连处两侧,各有一块人坐的木板。高头大马鬃毛长,红樱皮鞭震天响,“吆车的”一手执缰绳,一手扬长鞭,随着“吁、驾”一声吆喝,骏马昂头甩尾,四蹄飞奔,耳旁凉风“呼呼”响,眼前美景“嗖嗖”过,赶车的、坐车的都觉得神气十足、威风无比。
记得有一年放了寒假,我就是坐供销社的大马车去外婆家,原野白雪皑皑,马车风驰电掣,那一幕让人记忆深刻,永难忘记。
我十多岁时,家里买了辆自行车,门前左右都跑过来看稀奇,说那是不吃草料的“洋马”,还想马儿跑得快,还想马儿不吃草,这下可真是实现了。父亲特别珍爱那辆自行车,怕磕碰掉漆皮,特意去买了几卷一指宽的彩色塑料条,仔细地把自行车梁杆和尾架挨着缠了一遍,又给车轮辐条上挂上两个鲜艳的绒条,车轮转动时,绒条也跟着接连转动,自行车经这么一妆扮,仿佛变成了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好看多了。
这辆自行车功劳最大,那时父亲在离家四十多里路的河津上班,骑着这辆自行车来来去去二三十年,直至退休。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年轻人结婚时自行车也还是必不可少的,新郎新娘以及伴郎伴娘们,都各自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排着长队在巷道里走过,即是展示实力,也是一种炫耀,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来,只叫人“呵呵”。
没几年,村里就有人买了大气威武的摩托车,单在速度上,自行车就无可比拟。油加满,头盔一戴,穿戴严实,三四十里路、上百里路,对于摩托车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摩托车流行了近二十年,就有了环保便捷的电摩。电摩轻巧好操作,男女老少都能掌握,上会赶集,出门办事,方便又快捷。最近十年间,年轻人结婚都会添置一辆电摩做为嫁妆。
随后,根据大家的需要,由电摩衍生了一系列电摩产品:有老年人一人坐或两人坐的代步车;有各种带蓬的电动小汽车;还有后面带斗能拉东西的电动车。各家各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几乎都买有几辆电动车。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农村也开始有小轿车了。开始时大家还看不惯,好像说只有城里的上班族才配开小汽车。村里人才开始买小汽车时,大家会取笑说:猪鼻子插葱——装象,上地干活还开着小车,不伦不类。
但随着小轿车的普及,现在没人说了,为啥,因为几乎家家都有了小汽车,有的家还买了几辆:丈夫一辆、妻子一辆,父亲一辆、儿子一辆,家人们出门办事各开各的,要多任性有多任性。
以前,村里有那么两三辆解放车、“嘎斯”车跑运输,大家觉得那就已经很牛啦,现在,村子里各种运输车翻斗车几十辆,大家反而觉得很平常,也没啥了不起的。
生活在农村,需要打交道的车多种多样,在种地方面,打一个电话,农资店就把种子和肥料用车拉到地头了,然后翻地有翻地车、播种有播种车、收获有收割机,收割完以后还有灭茬机,有了这些车,农民们成了甩手掌柜的,有了这些车,播种收获都不再是个事。
看如今,想以前,现在的人真是天堂上过日月。别的不说,单从农村人“车”的不断更新换代购买和使用方面来说,就彰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最显著的变化。
(责任编辑:杨志强)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图文编辑:李竹青
微信号:gushancuizhu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