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男子受人恩惠,却做了忘恩负义之事,来世变狗去还债
民间故事:男子受人恩惠,却做了忘恩负义之事,来世变狗去还债
明朝万历年间,杭州有两个书生,一个叫林有才,一个叫张欢庆,两人同窗读书,关系一直很要好。
林有才家境殷实,父亲经营着一间布匹店,生意红火,这些年积累了不少财富。
张欢庆家境贫困,只有薄田几亩,勉强维持个温饱,家中并无多余的钱。
这一年,林有才娶了妻子白氏,张欢庆因没钱买贺礼感到十分羞愧。
林有才却不以为然,非常热情地接待他,说道:“你我情比金坚,不能用钱财衡量!”
次年,张欢庆想要迎娶未婚妻张氏,苦于没钱下聘礼,一直很着急。林有才知道后自掏腰包给他办了喜事。
成家立业之后,林、张两家来往密切,关系比以前还要好,两人的妻子受他们的影响,感情也越出越好,不久之后还结成了干姐妹。
张家依旧很贫困,林家经常拿钱财接济他们,林有才经常对妻子说:“张欢庆的才华在我之上,日后必定会出人头地,况且我们之间的关系维持了十几年,不要因区区钱财破坏了我们之间的感情!”
白氏是个通情达理之人,说道:“不会!”
两年后,张氏和白氏同时怀了孕,两家人都欣喜万分,孩子还未出世便为他们指腹为婚:如果两个孩子是一男一女,长大后就让他们结为夫妻。
可是没等孩子出世,厄运却降临到了林有才的头上,那天他赶着马车去外地进货,走山路时马匹受了惊,他被甩下了万丈悬崖,当即毙了命。
这个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将白氏击垮,几番寻死觅活都被张庆欢的妻子张氏劝下。不久之后,白氏生下个儿子取名林岳,张氏生了个女儿名叫张莺。
第二年,张欢庆要进京赶考,家里拿不出盘缠,只好找到白氏求助,打算借五十两银子当作路费。
白氏当即拿出一百两银子,说道:“俗话说穷家富路,此次前去路途遥远,不要委屈了自己,这一百两银子你先拿着用!”
张欢庆感动无比,拿出纸笔要写借据,白氏却阻止道:“你我两家这样的关系,难道还用借据吗?只盼望兄弟这次高中,日后发达了再来还钱也不迟!”
张欢庆十分动情,伸手向天起誓道:“我日后若有腾达之日,一定不会负了嫂嫂的恩情,如有二心,来世让我变成狗来还债!”
白氏让他不要胡说,还说相信他的为人,不会做出忘恩负义之事。
不久之后,张欢庆果然高中,被委派到某地做了县令,很快便接上妻子张氏和女儿一起去外地上任,临行前白氏还为他摆酒庆贺。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张欢庆一家在外地定居,再没回过老家,当初欠下白氏的一百两银子也未曾归还。
张欢庆混迹官场多年,学会了逢迎上司,油嘴滑舌,官职却越做越大,家中积累了不少不义之财。
再说这白氏,这几年家长受灾严重,再加上生意上管理不善,如今家道已是十分没落,原来的房子和田地早已变卖,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贫困。
白氏的儿子林岳如今已长成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白氏见他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便将当年和张家结亲之事告诉了他,让他去找张家提亲。
这边张欢庆虽然没有忘记当年的婚约,却已得知白氏家的境遇已大不如从前,为了自己的仕途,他打算将女儿张莺许配给同僚家的儿子。
妻子张氏也默许了丈夫的做法,两人都决定要悔婚。
几天之后,林岳果然找到了门上,张欢庆谎称:“张莺在五岁的时候生了场重病去世了!”
林岳听了十分伤感,坐在那里沉默了半天。见张欢庆不提当年借钱之事,他只好将这几年家中的遭遇讲了出来,希望他能够还钱。
张欢庆听了大怒,说道:“你不要胡说,我堂堂一个县令怎么会欠钱不还?这话传出去让我怎么见人?你说我欠你家欠,可有借据?”
林岳见他想要赖账,不想与他纠缠,站起来说道:“借据是没有,你既然说没借过就没借过吧!”,转身回家去了。
林岳回到家,将张莺已死的消息告诉了白氏,白氏听了心碎不已,只是奇怪儿子为什么没有把银子要回来。
林岳为了不让她寒心,只得胡乱编了个理由。
从此以后,林岳发奋读书,第二年娶了个妻子,第三年参加考试高中了状元,一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再说这张欢庆,长年累月贪污受贿,触犯了别人的权益,得罪了朝中权贵,不久之后便被查处,斩头示众了。
不久之后,女儿张莺也得病死了,只剩下张氏一个人流落街头,靠着乞讨生活。
这天晚上,张氏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个黑衣人牵着一条狗在赶路,那条狗见了她竟然停下泪流满面,说道:“我是你的丈夫张欢庆,前世欠下了白氏的债,因为违背了誓言,今生要投胎为狗去还债了……”
还没等它说完,黑衣人便抽了它一鞭子,说道:“啰啰嗦嗦干什么,快点儿赶路,不要耽误了时辰!”
张氏从梦中惊醒,越想越奇怪,决定去老家看一看。
白氏见张氏如今沦落到这了这种地步,不禁唏嘘不已,当即收留了她,为她找来干净衣服换上,还让仆人做了一桌丰富的菜肴。
张氏吃饭的时候,突然听到白氏的孙子喊道:“生小狗了!”
她当下筷子急忙去看,只见一只通体黑色的小狗头上缺了一撮毛,正在那里嗷嗷乱叫,又想起丈夫头顶的头发少一块,再联想到不久前的那个梦,她突然明白了什么。
张氏在白氏家里住了一年有余,白氏将她照顾得很好,临死前,张氏拉着白氏的手说:“好姐姐,我对不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