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还是需要点浪漫之心

文:谢如仪  聂传安


今天中秋。

中秋干嘛?赏月。

月亮有什么赏的?它不就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么?它不就是一个没有大气没有水分满目荒凉没有生命的极热极寒世界么?

对,事实确是如此。

但如果真的这么想,我们的生命是不是也失去好多趣味?

所以,今天推出的二班谢如仪的文章《中秋,还是需要点浪漫之心》,则告诉我们过中秋的另一种方式。

不得不感叹,有时候文理是要分家的。(这可以说是全文的观点)

“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有的版本略有不同)

宋朝诗人王祈自认为“最为得意”的那首《竹诗》,将竹的强劲、坚韧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强劲”“坚韧”二词下得很准确)

但正当大家准备给王祈大夫吹“彩虹屁”时,王祈的好友苏东坡却笑道:“好则极好,则是十条竹竿,一个叶儿也。”然后又接一句道:“世间事勿笑为易,惟读王祈大夫诗,不笑为难。”(这个故事来自于宋人王直方的《王直方诗话》)

是啊,苏轼那一句代表“科学的严谨之美”的声音将人们拉回惨痛的现实:“醒醒!1000÷10000=1/10,平均每根竹子上只有1/10片叶子!也就是说每十根竹才出一片叶!多丑啊……”(苏东坡的除法学得不错)

虽说大家都清楚所谓“千”“万”都是虚数,表示数量之多罢了,但有人硬要代数进去算一算,你好像除了无语外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对,苏轼真的要故意认真起来,王祈也只能吹胡子瞪眼)

这么看来,用数学的“理”真的可以很轻松地毁掉王祈“文”的美。(这也侧面告诉我们:文,能否用理去解?)

以上是老聂上课讲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以苏轼的见识绝对不会这么去理解诗词,他是故意跟王祈开个玩笑,但类似的“认真”的事例却不计其数。仔细想来,也许我们现代人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同时失去了许多有关艺术的快乐。(点明“科学”与“艺术”有不兼容的地方)

就拿即将到来的中秋来说吧。(就是今天哪)

相信不止我一个人认为,中秋赏月并没多大意思:不就是看月亮吗?不就是看一颗地球的荒芜的卫星吗?我明白月亮上什么都没有,明白嫦娥月兔桂花树从来不存在,所以中秋的月在我看来,只是一颗无聊的没有生命的卫星罢了。(我们平常人用务实的眼光去看,也许就是如此)

所以以前很长一段时间,赏月对我都没有什么吸引力,我也不太明白为什么古人赏月能赏得如此有意境。(这也许是许多人的疑问)

现在,我想明白了。(转)

古人并不知道月亮的真名叫“月球”,不知道它是一颗坑坑洼洼的卫星,不知道它不会发光,不知道它真实的样子。(确实如此)

在这群“毫无科学常识”的人眼里,月亮不是月亮,而是李白的玉白盘,是嫦娥的宫殿。月亮的阴晴圆缺能见证人间的悲欢离合;月亮的亮,是故乡的明;月亮照过的路,是回家的路……(所以,月非月)

月亮是鲜活的,是多情的,是有故事的……(月亮已经是个情感的载体)

我曾想象过,在月亮还是“月亮”而非“月球”时的中秋,人们的赏月才是真正的赏月:他们可以向孩子讲真实的嫦娥的故事,可以体会月亮真实的情感。正因为他们“不科学”,所以才可以体会到月亮真实的美。(远离“现实”,拥抱“浪漫”,那种感觉就出来了)

放在今天,当大人再向孩子讲嫦娥时,估计小孩都会不屑地来一句:“那都是假的,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理性占据头脑,感性就消失了)

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当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也将春江花夜月的美踏得粉碎。(《春江花月夜》中,有多少美丽的“月”啊)

科学的进步,可能在某些方面说,也扼杀了一些对艺术的享受吧。(确实如此)

我们的生活终归离不开科学,越先进的科学才能让人类有越好的生活。但是,在生活中,在艺术、文学中,我们是否可以对那些“不合理”的事物宽容一点呢?(给“白日梦”更多的空间)

偶尔也浪漫一点吧!希望你在知道月球的荒芜的同时,见到月亮依然能会心一笑,在面对“十竹共一叶”的尴尬时,能放下对数字的敏感与理科严谨的思维,由哀感叹竹子之多,竹子之美……(以艺术的方式去理解艺术,以浪漫的情怀去看待生活)

该文时文,该理时理,必要时划清界限,也许可以发现许多不容易被体会的“不合理”的乐趣。(篇末点题,强调意义)

读过此文,我们会深深感受到如仪的见识不凡。

文与理,也许最后殊途同归,但在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水平阶段,它俩的确是有不同,所以才有我们常说的“偏文”与“偏理”。

即使有许多著名人物能在科学与艺术上都有杰出成就(如达芬奇等),但我们依然可以确信,二者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再现世界的方式有诸多不同。

于是,用科学去解读科学,以艺术去解读艺术,是我们惯常遵守的规则。

所以,对于悬挂于天上的那明亮一轮,月球即用科学去读,月亮则以浪漫去品。

有科学,我们生活才有物质根基;有浪漫,我们的生活才富有情趣。

而今晚,正需要的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浪漫!

在此向所有的朋友恭祝中秋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