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故事究竟有什么好处?
说到人情,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我们中国人也是最看重人情的。
朋友同事结婚我们要送份子钱,这是祝福他们的方式;而逢年过节,我们也会拿上礼物走走亲戚,这是维系情感的方式;即使是帮助了我们的陌生人,我们也主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只有如此,社会才能满满“人情味”。
可以说,我们的人情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小的时候,父母会告诫:“借人东西要归还”、“不能白拿别人的东西”
长大之后,父母会给老师送点礼物,带着我们去亲戚家串串门,耳融目染间,我们变得越来越懂得“人情世故”。
成年之后,无论是同事的酒局还是亲戚的聚会,我们都能处理的游刃有余,这也是我们在人情社会生存的基础。
牢固的人情社会衍生出来的,便是我们所说的“人情味”,包括亲情、友情,包括感恩、善良,包含了我们崇尚的种种美德,同时也是社会稳步发展的精神基石。
除了生活中的人情往来,说到“人情味”,你还会想到什么呢?
我马上想到了轰动全国的“留学生江歌遇害案”。在这个案子里,善良的江歌为了保护了舍友刘鑫,面对刘鑫凶神恶煞的前男友陈世峰,她先是让刘鑫进入房间躲避,而自己则勇敢地在门外与陈世峰对峙。结果可想而知,江歌最终被陈世峰砍了10多刀,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而门里的刘鑫则幸运的活了下来。
我刚听到这个案件,很佩服江歌的勇敢,同时也会琢磨:江歌用生命保护了刘鑫,这个人情可是比天大呀!不知道刘鑫该如何偿还呢?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涉及人情世故的事要小心处理,处理好了被称为“会办事”,处理不好被称为“不懂事”,但不幸的是,刘鑫及家人则处理的很糟糕。
首先是刘鑫以配合警方调查的借口回避江歌的母亲,然后是刘鑫的父母对江歌的母亲冷漠至极甚至恶语相加,案件发生后,刘鑫及其家人的所作所为通过媒体迅速发酵,招来了铺天盖地的舆论批评,这也将这个案件推向了舆论热点。
大家都知道,留学生遇害案件时有发生,而从案情来看,“留学生江歌遇害案”也没有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日本司法看来也是一件普通的凶杀案,为何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呢?原因很简单,在这个案件中,刘鑫及其父母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我们的道德理念,也就是没有“人情味”。
那么人情味又是什么?真有这么大的的能量吗?能让众多愤怒的网民不理会杀人凶手,不断咒骂、谴责一个年轻女孩呢?显然,这种力量确实非常强大的,因为它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就比如:我们在生活中会指责不赡养父母的儿女,会指责抛弃妻子的丈夫,会指责虐待孩子的父母,因为他们没有我们所谓的孝顺、感恩和善良,而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美德,也是拥有“人情味”的体现。当有人做出违背这些准则的事情时,我们便形成极大的舆论共鸣,这也是这个案件成为热点的根源。
用一位愤怒网民的话来说就是:“杀人犯陈世峰触犯了法律,所以法律会惩罚他,但无耻的刘鑫只能靠我们道德谴责的约束”。
再回顾这个案件,江歌为刘鑫挡刀,算是“两肋插刀”的朋友,这与刘鑫的冷漠忘恩正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成为了吸引无数网友的关注点。就如同一个普通的故事,却拥有了一个引人眼球的重量级槽点,这个故事便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便是“人情味”这个主线。
可见,人情味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也是最能引发切身共鸣的爆点,如果我们在撰写故事时能够加以善用,点燃读者情绪自然是轻而易举的事。
讲完“留学生江歌遇害案”,大家也看到了“人情味”的强大生命力,但案件毕竟和故事有所区别,该如何用“人情味”让故事活起来?这里不得不说一个故事——《伟大的放弃》。
这篇故事可不简单,不仅是很多故事网站的“阅读量冠军”,在让大家感动的同时,很多朋友竟然把这个故事信以为真。不得不说,这篇故事便是将“人情味”运用到极致的典范。
故事说的是湖南安化县有一位早早失去丈夫的村妇——罗瑛,家境非常的贫寒,她含辛茹苦地把自己的孩子——湘儿送到了大连读书,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湘儿在大连遭遇车祸死去了,全村人纷纷谴责肇事司机,罗瑛千里迢迢前往学校料理后事。
很多人可能觉得罗瑛会发疯,会疯狂厮打肇事者,但到达大连后,罗瑛却表现很淡定,她先是提出要住在肇事司机的家中,并要求和司机家属吃一样的饭菜,当她了解了司机“住在鸽子笼”、“神经衰弱”、“工资微薄”时,更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和体谅。
随后她又要求学校尽快将湘儿火化掉,因为不想给学校带来更多的麻烦,也不想让学生们因为此时耽误学业。自己则找了一个和湘儿关系好的同学,带着她和湘儿的骨灰转了转大连,不让湘儿留下什么遗憾。在游览的过程中,同学眼睛都哭肿了,但这位坚强的母亲却一滴泪都没流。
随后,罗瑛孤身前往肇事者所在的公交公司,几个领导早就准备好了赔偿金,早早在公司等待着,做好了她痛不欲生、哭天抢地的准备,但罗瑛却非常的冷静,谈话更是只有短短的十分钟。
他们都谈了什么呢?首先罗瑛体谅肇事司机的难处,要求公司不要处罚这位司机,还告诉了司机治疗神经衰弱的民间偏方。而对于赔偿金,罗瑛更是分文不收,因为她认为司机们也挺不容易,要互相体谅。
随后是这篇故事的高潮部分,罗瑛的举动震惊了整个公交集团,集团决定出资,买了整整两卡车的生活必需品送到了罗瑛所在的小山村。故事的最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个山村看望罗瑛,他们前来投资,修路,来看望这位伟大的母亲。
读完这篇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觉得非常感动,甚至深受震撼。根据我的了解,很多读者甚至信以为真,驾车前往湖南安化县寻找这位母亲,也希望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
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找到故事的主人公,显然,这篇故事是虚构的。
为什么一篇虚构的故事能有如此的力量?这便得益于故事的精髓——浓浓的人情味!
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这篇故事是如何感人至深,让人信以为真的呢?
首先,在阅读这篇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到非常温暖,这是因为故事慢慢都是“人情爆点”:
一、孤苦伶仃的罗瑛体谅生活不易的肇事司机,不仅没有不依不饶,反而提供治疗神经衰弱的配方,这是典型的“不计前嫌”、“善良”
二、生活无依的罗瑛没有收公交公司的赔偿金,不仅体现出了大度,反而担心自己给他们添麻烦,这是“以德报怨”、“大度”
三、公交公司受到罗瑛的震撼,出资前往罗瑛居住的山村进行资助,这便是典型的“知恩图报”行为。
正是主人公的大度、宽容、以德报怨、不计前嫌,以及公交车公司的知恩图报,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赐予了故事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故事,回到现实生活中,试问有几个人能够像罗瑛一样的无私大度,要知道那可是“丧子之痛”呀!
答案是肯定的,基本上没人能做到这位母亲的程度,但正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位母亲的形象还升华为“人情标杆”。
我们会说:“你看看这位母亲,多朴实大度,多通情达理,太伟大了!”没错,我们不仅不会觉得故事可信度不高,反而会更加的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因为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完美的“人性”,而这是我们心底最憧憬的东西。
显然,“人情”是我们每个人难以逃脱的兴奋点,无论是无私伟大的母亲,还是忘恩负义的无赖,在故事的写作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写作技巧,将一些“人情味”融入到自己的故事中,能够让故事中的人物更生动。
归根结底,一个好的故事需要活生生的人物,而人物的刻画则离不开“人情味”的添加,要么善良豁达,要么薄情寡义,都能够让故事的人物活起来。
而对于故事情节的撰写,“人情冲突”更是屡试不爽的妙招,当故事出现“舍生取义”、“忘恩负义”等情节时,读者们要么赞许主人公,要么咒骂主人公,进而引起极大地情感共鸣,让整个故事瞬间生动起来。
当我们面对客户时,用故事描述产品的效果,更容易让人接受;当我们面对家人时,用故事的方式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而在这些情况下,有了“人情味”的帮助,故事更加的生动可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