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中秋” | 中秋大团圆 共望皎洁月
中秋节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这个满载着团圆与吉祥意味的节日里,祝福大家阖家团圆,幸福安康~
一起来听王杰教授为我们讲述中秋的“月”文化吧~今天播出第三集:《中秋大团圆 共望皎洁月》。
07:42
王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学国学组委会主任。
中秋大团圆 共望皎洁月
明月当空,又是一年中秋时。在这个团圆美好的节日中,月亮是绝对的“主角”,中秋节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表达的永恒主题。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诗中讲中秋的圆月如在水里濯洗过一般清澈透亮,人们在度过中秋以后,天气澄澈清凉让人心旷神怡。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表现中秋的诗词佳句中,十句有九句离不开月亮,由此也能看出中国人心中月亮与中秋节之间不由分说的联系。
古人为月亮创造出了许多浪漫的奇想,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这些神话故事流传至今,深入人心。这里有一个关于中秋节有意思的传说:古时的天空出现了10个太阳,百姓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神射手”后羿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天空中的9个太阳,西王母奖励后羿射日有功,赐予了后羿一颗长生不老的仙丹。后羿回到家中将西王母赠药的事情经过告诉了他的妻子嫦娥,并将这颗仙丹交由嫦娥保管,不料却被后羿的一个徒弟蓬蒙听到。蓬蒙趁着后羿和其他的朋友出门打猎之时,悄悄来到后羿的家中,找到嫦娥并威胁她交出长生不老的仙丹,如果嫦娥不答应,就立刻杀死她。嫦娥在情急之下吞下了仙丹,化成仙女向天空中飞去,此时正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得知嫦娥成仙的消息,后羿伤心欲绝,决定这一天在桌上摆上嫦娥平时最喜欢点心和食物来怀念自己的妻子嫦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更加隆重热闹,少男少女们对月祈福许愿,成为当时京城的流行时尚。辛弃疾写“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宋代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更是记载,当时京城赏月聚会与其他地方不同,城里十二三岁的孩子穿上成人的服饰,到楼上或庭院里焚香拜月,男孩子祈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孩子对月伫立、默默许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尤值一提的是,在南宋末年,中秋节团圆的内涵已从一人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国家层面。刘辰翁《水调歌头》云:“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白璧,光气彻天浮。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就承载着对收复故国的渴望。而如今,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亦寄托于中秋明月,包蕴于中秋团圆的内涵之中。
越到后来,中秋团圆的意义越被强调。明清之后,中秋节开始被称为“团圆节”,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每逢中秋,亲人团圆、拜月、赏月更成为一项全民的欢庆活动。清人潘宇鼎的《金陵岁时记》记载:“中秋祀月陈列果实,如菱藕栗柿之属,扎香如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人们虔诚拜月祈福,撤下月饼、瓜果等供品,全家人喜而食之。我们现在的北京月坛便是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
“月”在中秋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自古以来对于天上月的信仰与遐想,通过中秋节这一载体表现出来,作用于中秋节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又在时间和空间中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月”逐渐成为了节日乃至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由夕月之礼到玩月赏月、由照月得子到走月亮,同时月的文化内涵也在历史中不断丰富。因而我们可以说,中秋节俗不但传承了古时对月的信仰,同时也发展和丰富了月文化。
【视频制作:张恒露 王小雅 郭晓斐 林雅雯 王通鑫】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