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的奥秘 文/姚斌 我在审视“企业成长”问题时,注意到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彼得·伯恩斯坦、...

文/姚斌

我在审视“企业成长”问题时,注意到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彼得·伯恩斯坦、菲利普·费雪和伊迪丝·彭罗斯。

彼得·伯恩斯坦在1956年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成长型公司和成长型股票》,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录《华尔街上的经济学家》金融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伯恩斯坦将成长型股票与成长型公司区别开来:并非所有的成长型股票一定就是成长型公司;成长型公司就是成长型公司,并非所有的成长型公司一定就是成长型股票。

菲利普·费雪于1957年出版了《怎样选择成长股》一书。菲利普·费雪专注于企业成长性,对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影响巨大。巴菲特曾说:“当我读过《怎样选择成长股》后,我找到费雪(1959年),这个人和他的理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对公司业务深入了解,使用费雪的技巧,可以做出聪明的投资决策。”

伊迪丝·彭罗斯于1959年出版了《企业成长理论》。这本书被视为最早阐述企业成长理论的开山之作。彭罗斯认为,企业成长是一种纯内因的成长。她强调管理对成长企业成长的作用,而基本上不考虑大量的外在因素,她主张以“成长经济”理论代替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因为规模只是成长的副产品。

这三个人在四年间不约而同地先后发表对企业成长问题的观点,呈现出一个时间序列,显示出一种内在相关性。因为在1959年那个时候,整个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对于企业成长的问题并没有给与高度的关注,他们关注更多的是众多同质的竞争者之间的完全竞争。

企业成长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分工的规模经济利益是企业成长的主要诱因。亚当·斯密认为由于专业化和分工协作所带来的收益递增,是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企业的成长变得可能。约翰·穆勒认为,由于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作用,才出现了大企业代替小企业的企业成长趋势。他的企业成长理论其实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理论。

1

彭罗斯认为她所要做的是,试图建立一种稳定的、独立的企业成长理论,以期提供一种研究企业成长在理论上和实证上都有效的途径。她认为,企业内在因素决定企业成长,企业是在特定管理框架之内的一组资源的组合,企业成长是由于企业有效地协调企业资源和管理职能的结果。企业成长理论的一个主要假设是“历史事实”。在一个有目标的企业中成长,实际上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并以集体知识的累积成长为基础。在此,彭罗斯显然以“演化”的视角来看待企业成长。演化过程产生了管理服务的成长,或者降低了治理成本,同时形成了相应服务的内容和范围。

企业成长指的是没有并购的成长。这样的成长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内生性成长”。彭罗斯强烈关注那些确实在成长的企业,特别是企业成长的过程,以及企业成长速率的限制。许多企业不能成长,伴随着很多不同的原因:毫无冒险精神的发展方向、低效率的管理、缺乏融资能力、缺少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判断导致的高频率和高代价的错误,或仅仅由于环境超出他们的控制而带来的坏运气。这样的企业都不在彭罗斯的研究范围之内。对于一个企业富有进取心的管理是一个可以确认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持续成长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对于持续成长必要的(虽然不是充分的)条件,同样将会得到证明。

企业发展的历史具有连续性,它们在不断书写着自己的生命史。一家企业可以接受多种变化而存续下来,但如果其资产和人员被解散或被一个完全不同的管理框架全盘吸收,它就不能再幸免遇难了。一家企业即使没有因为财务问题失败,也可能因为任何别的不可预测的方式而无法幸存。一家非常成功的企业或许会发现,与其他企业合并会比其继续独立奋战更有利可图,于是它就会注销它独立的身份。如果后一家企业仅仅是在自己的管理框架内吸收前者而仍维持其本身,这就可以认为前者获得了公司的扩张。假如一家企业既没有遇到像丧失管理核心这样的完全崩溃,也没有失去在其另一家企业中的身份,那么这种连续性是依靠在危机时期的银行帮助、还是依靠聪明的创始人的才能来维系是无关紧要的。

如果投资回报是负的,那么企业不会为了增长而扩大投资,因为那是自寻死路。企业也不会对外投资,除非最终会增加企业可用于投资的资金。企业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的把握。于是,企业进取心的缺乏将阻碍或推迟企业的成长。

约瑟夫·熊彼特曾经把企业比喻成旅鼠,说企业跟随潮流一个接一个地进入大海而淹死,甚至“死亡与衰败”可能是“组织结构的固有属性”。彭罗斯认为,既没有事实证明它们是错误的,也没有可信的理论假设支持它们是正确的。但我们已经知道许多企业已经生存了很长时间,到目前没有确定的证据证明它们已经到达或接近尽头,或证明它们不能无限成长。我们知道从19世纪下半叶起,许多企业成功地建立起来,在我们看来,这可以被认为是“企业时代”的开始,它标志着企业财富与家庭财富的分离,不再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2

为什么企业成长存在限度?这个答案来自不确定性和风险。在这里,“不确定性”指的是企业家对他的估计或预期的信心。“风险”指的是行为的可能结果,尤其指的是在采取一定行为之后可能会遭受的损失,既包括蒙受损失的机会,也包括可能会损失什么的重要性。

“风险递增”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当企业扩大投资时,随着投资的每一单位的增加,在一定损失概率下风险也变得更加严重起来。如果企业负债经营,则其资产状况有可能开始恶化;它的流动性状况满足未预料到的对现金的需求的能力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它耗尽了自己的储备,并且它所进行的投资的变现能力很差,影响了它的筹资能力。因此,企业的扩张规划要受风险递增的约束。除非企业愿意承担一个无法准确测定的风险,并且不在乎不确定性,否则风险和不确定性必然会对企业的扩张规划有所限制。

如果要注意不确定性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就要注意“主观”不确定性,即注意企业家的心态,还要关注对失望风险的主观估计。对未来,特别是对各种可能结果的权衡的主观不确定性可以追溯到两个原因:性格和企业家意识到他拥有有关对未来事件的发展预期会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的不充分信息。如果一个人掌握的信息太少,就会产生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会导致对某特定行动规划进行合理判断缺乏信心。因此,减少对未来事件发展主观不确定性的最重要途径就是,获得更多的有关可能对未来事件产生影响的因素的信息。

对于任何扩张都有一个合理的、明确的限度,超过了这一限度,企业就会发现其所得无法与其所冒的风险相匹配。但是,企业的扩张计划也不必局限于任何一种特殊的产品或市场。在企业决定了它要向某方向进行多大程度的扩大之后,也没有必要阻止它注意其他种类的活动。

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在扩张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上升。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就要把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两种反应类型区别开来。其中一种反应使企业采取了保守型的财务政策,并根据企业从指定渠道可以获得的资金来约束企业的扩张规划;另一种反应使企业从风险最小化目的出发来安排它的扩张规划。在两种反应中,企业的目的都是“风险规避”,但它们对企业扩张及规划的影响是非常不同的。

对于一个有进取性的企业,未用过的生产性服务对革新是一种挑战,是扩张的动机,是竞争优势的源泉。新发明、消费者品位的变化、特定产品的需求增长都是扩张的外部诱因,这些适用于那些有资格的企业,即内部资源良好,可以为企业的在可获利区域提供独特优势,至少不会产生严重的障碍的企业。然而,如果一种产业进入很容易,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能进行组织生产,“资格限制”很小,通过率很高,同时破产率也非常高。

3

彭罗斯认为,规模经济是一个大企业仅仅因为其变得更大,不但能有效地提供产品和服务,还能有效地生产大宗产品或新产品。规模经济所获得效益与收益递增有很大的区别。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可以通过一条可逆的成本曲线予以反映。该曲线随产出的增加,或者说,随企业规模的增加而下降,随产出的下降而上升。

企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模经济”,并影响着不同数量产品的成本。有一些规模经济,特别是那些从足够的研究能力中获得的经济和从销售中获得的经济,同样也能在开发引进新产品中获得。如果产量更大时成本更小,便不存在着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如果大企业的成本低于小企业,那么也存在规模经济。大规模生产或运营所带来的经济是与企业的最优规模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规模不经济产生于收益随规模递减,而收益递减则因为企业在运营中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因素。在竞争中,如潜在的大规模生产和运营经济,那么就可能存在着一个规模的最低限度。

彭罗斯提出成长经济,以取代规模经济。成长经济是一种内部经济,如果一家企业向某些方向进行扩张有利可图,那么它就能获得成长经济。成长经济来自于企业所能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生产性服务的集合,它使该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在向市场投放新产品和提高原产品质量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无论在什么时候,成长经济的获得都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使企业内部不断涌现出未经使用过的生产性服务,成长经济可以是规模经济,也可以不是规模经济。

如果企业不能进行充分的扩张,规模经济就不能给企业带来成长经济。如果某种特殊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存在着相当大的经济,同时这些经济已经被大企业所获得,这些大企业的销售价格反应了生产的低成本,而这些低成本只有在产量极大的时候才能存在,那么小企业可能会在市场的间隙中生存下来。如果为获得大规模运营的更低成本所要求的扩张量超出了小企业规划与执行能力,那么它们就无法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进行扩张。小企业可以在行业中生存下来,仅仅是因为它们在一些特殊性市场上具有微弱的优势,但它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却很难成为大生产者。因此,行业的新进入者将经常是那些从相关产业中转入的大企业,它们具备进行必要扩张的能力。

成长经济可以存在于任何规模的企业之中,部分成长经济与企业扩张所拥有的规模无关,与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效率也无关。当大规模是唯一的需要考虑的因素时,并且如果小企业引进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成本不比大企业更高,就不存在规模经济。然而,在特殊的环境下,一家特殊的企业能比其他企业更低的平均成本将额外产出投放到市场上,而无论该企业规模大小。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成长经济,但不存在规模经济。成长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个别企业所拥有的生产性资源的特殊集合,而这些资源所提供的机会可以与企业的规模毫不相关。扩张总是意味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但有时企业自己会发现规模变大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人们经常发现,企业之所以扩张,是因为它意识到了要有效地把握各种机遇,有必要使运营规模变大。但对那些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而言,它们认为经济首先与正在挖掘的特殊际遇有关,与企业的整体规模的增加无关。只有在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中,管理部门才会认为企业整体规模更大才会使生产效率更高。

4

企业同其他事物一样,不可能过速成长。规模的极限不在于成长的过程,而在于我们所设立的管理准则。一个企业必须时刻记住它是它所在产业中的一部分,这个产业中的各个企业之间相互依存。如果各个企业之间都能配合,那么整个行业就会稳定发展;如果扩张过快就会破坏和谐,从而影响效率。当规模较大的企业阻碍了小企业的扩张时,大小企业不同的成长率之间是没有相对关系的。然而,小企业可以没有任何障碍地向大企业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无论小企业或新进入者在管理上有多大能力,那些规模大、年头长的企业在任何产业里都比小企业或新进入者更有竞争优势。相当数量的小企业仅仅因为其年轻而得以存在,并且它们在以后的时期可能成长为中型和大型企业。但是,小企业被认为是“不成长的企业”或成长缓慢,可能有四种原因:①有些产业不适合大企业;②有时大企业出于对公共关系的考虑,不得不允许并保护小企业的存在;③有一些产业市场进入很容易,每年都有一些有前途的经营者新建企业,这导致了无论何时,都有许多小企业的存在,即使有些小企业正在退出;④在一些产业发展中,一些小企业建了起来,因为大企业还未来得及将其清除;这样的小企业将很快被挤出去。

彭罗斯发现,有些因素组合在一起使得企业无法成长——很高的进入率、高退出率、低利润率和低水平技术要求。这些条件不能吸引有进取心的企业家,只有那些能力和资源都极为有限的企业家通常才愿进入这样的死胡同。在这样的领域中,进一步发展是没有希望的。

在相当的程度上,一个小的新企业的生存和成长依靠于企业家的出色才能。并且,拥有相当资金资源的有远见的企业家比那些没有资本的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因此,有远见的、具有非凡的能力、创造力且多才多艺的企业家比那些“平均”水平的普通人拥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有才能的企业家都希望找寻那些能获得他们期望的有较高回报的领域。

彭罗斯的研究显示,企业成长是企业随着时空的推移,根据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管理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与其外部经营环境相互适应,不断优化企业持续的经营绩效的过程。实际上,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牵引的因素,也有阻碍的因素,正是由于二者的此消彼长和动态变化使得企业成长呈现出复杂多变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