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莲与乡土宁海
《乡土宁海2016》二稿已校
元旦前可以与各位见面
赵福莲女士特赠序言,荣幸之至
以飨读者,先睹为快
真是幸福与温暖,当我与这部书稿面对的时候!
仿佛,我一下子回到了故乡的怀抱,踏上了故乡的小路,看到了故乡的旧影,听到了浓浓的乡音,尝到了故乡的美味,又与久违的故乡好友聚集在一起。
一个人有故乡,真好!
在文学作品中,有人把游子形容得有些落寞、孤单。我做了近四十年的游子,没有些许寂寥之感,因为,故乡从未远离过我,我一直在故乡的深情呼唤中生活着、写作着。故乡,也从未离开过我的心。
《乡土宁海2016》参考封面
近十年来,我约有一半的时间在故乡的山水中行走,在故乡的人文里行走,在故乡的精神内行走,在故乡的典籍中行走,在故乡的民间艺人中行走!撰写并出版了《“十里红妆”初探》、《三门湾历史与文化探源》、《品读宁海》、《品读深甽》、《宁海泥金彩漆口述史》、《宁海平调口述史》等书稿。在撰写这些书稿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重视与热爱地方文化的领导、老师与朋友,如袁哲飞、徐培良、葛民越、葛欢善、叶柱、胡克均、谢时强、楼明月、薛家栓、童章回、黄珂、储建国、李恒迁、何晓道、华飞、应敏明、应可均、章亚萍、周益、周衍平、徐多素、王亚明、杨小娣等,他们对乡土文化十分重视与关注,对我的工作给予了相当多的帮助,万分感激。
对于地方文化这一块沃土,我本人是非常看重的。十五年前,我基本不写文学作品了,而是把视线投注到了地方文化与地方历史典籍的研究上,出版了多部品读类的地方文化著作,诸如《千年灵隐》、《品读西湖》、《品读西溪》、《走读海宁》、《品读义乌》、《品读东钱湖》等,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感了兴趣,出版了多部口述史的专著,如《义乌细菌战受害者口述史》、《宁海泥金彩漆口述史》、《宁海平调口述史》、《沙耆在东钱湖的岁月》等。
因自己在做这件事情,故于同样对乡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就多了一分关注。近年来,宁海涌现出了一大批热爱乡土的文化学者,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宣传竭尽全力,令人感动。记得去年,我回宁海时,住在太阳山上,李恒迁老师特地赶到山上来看我,我们就“乡土宁海”这个微信公众平台话题聊得很是欢喜。原以为,我是孤军奋战的;没想到,在故乡有这么多热爱乡土文化的同道师友,真的很感意外,也很受鼓舞。尽管这些年,我把宁海乡土文化粗粗浏览了一遍,出版了几部书稿,但远远不够。故那天,我对李恒迁老师说:“我们要把宁海的乡土文化像扫粉沫一样,慢慢扫拢来,逐年结集出版。”
这句话好像刚刚说过,眼前就摆了这部书稿,我内心的欢喜真的是无法形容。这部书稿共分七章,分门别类编排,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如村落、人物、故事、记忆、旧影、民俗、技艺、寺院、艺术等等。这部书稿的作品主要由2016年“乡土宁海”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过的文章编辑而成。说起“乡土宁海”这个微信公众平台,真的是很不容易,创建之初,创始人李恒迁颇费了几个周折,才得以稳定下来,原以为坚持不下去了,没想到,运营两年来,这个平台越来越兴旺,作者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佳作连连,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同时,也受到广大作者与读者的支持与关注。如果说乡土文化是一粒粒珍珠,那么,这个微信公众平台就是一根根线,把那些散落在乡间的珠子一颗颗穿起来,形成一串又一串文化链子,晶莹璀璨,成为一炬炬文化与文明火把。我常常把地方文化工作者、研究者形容为“高举地方文化火把的人”,一个地方的文明或文脉得以流传或传承,全靠这些文化火把高举者,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乡土宁海2016》这部书稿虽非宏篇巨著,然却包含了许多内容,信息量相当之大,涵盖面也极为深广。有名山、古村落、古石桥,历代著名人物、故往旧事、民间传说,老街、老书院、佛学院、旧寺庵、名人读书处、民间工艺博物馆,老行当、民俗、技艺、饮食,书画家、作家,摄影、琴艺雅集、图说,胡陈港老工程、宁海湾等,可以说,一书在手,对宁海会有个大概的了解。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书稿还收集了一部分来自宁海档案馆保存的珍贵资料,如《蒋介石的第一次宁海之行》、《宁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梦园沧桑旧照片》、《胡陈港堵港工程——上世纪七十年代浙江省最大的拦海蓄淡工程》、《车岙港堵港工程——建国后浙江省第一座堵港蓄淡工程》等,这些离我们有些年代的资料与照片,显得弥足珍贵,放进这部书稿里,更显书的厚重。
这部书稿并非一人所为,而是集众多作者于一书。这部书里的许多作者,我都认识,有些是我的老师、长辈,如叶柱、薛家栓、童章回等;有些是我的好朋友,如葛民越、徐培良、储建国、李恒迁、何晓道、应敏明、章亚萍、周益、周衍平、杨小娣等;有些是我从未见过面却早已心仪的朋友;还有一些作者是我还来不及结识的。但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文化菩萨。我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地方文化工作者,深知做地方文化工作之艰辛,故对他们特别敬重、敬佩。做一阵子地方文化工作,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
近十余年来,我一直在做浙江省内的地方文化工作,也到过许多地方,看到不少地方的领导非常重视地方文化工作,出版了非常惊人的文化成果,如杭州市领导打造的“西湖三大文化工程(《西湖历代文献丛书》、《西湖丛书》、《西湖通史》)”;义乌市领导打造的“义乌版四库全书”文化工程;东钱湖领导打造的“东钱湖三大文化工程(《东钱湖历代文献丛书》、《东钱湖丛书》、《东钱湖通史》)”。我看到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少地方文化工作者在孜孜不倦地做着与我们一样的工作,且卓有成效,我很羡慕,也很敬仰。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使当地的文化命脉得以灯灯相传、焰焰相续,是当地老百姓的一大福音。
在我们宁海,也有很多这样默默付出的传灯者,他们当中,有的是老师,有的是职员,退休后一直做着地方文化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多数书稿都是自费出版的。他们的退休工资不高,平时省吃俭用,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出版自己收集编辑起来的书稿,为的是什么?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自己的家乡那一缕文明或文化火把不至于熄灭在自己这一代人手里!他们当中,有的是自由职业者,几乎一生都在擎着这一炬火把,从没有停息过。这些人是平凡的,是普通的,有时候会被人忽略过去,但他们是乡土文明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守护者,值得我们尊敬。试想: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他们会是怎样!
一直来,宁海的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地方文化工作,出版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这是可喜可贺的。但对于我们地方文化工作者来说,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我们去继续挖掘的地方文化资源还有不少。我们要有“坐冷板凳、啃猪头肉”的思想准备,更要有“刨地皮”的吃苦精神,挖出宁海地方文化的精华!
有故乡,是我们的福气。有的人终生住在故乡,心里没有故乡;有的人一生做了游子,心中的故乡从未稍离。我们不管在哪里,都要做一个心中有故乡的人,因为,只有心中有故乡,我们不管到了哪里,都不会走丢,更不会迷失方向!何则?因为在这个世间,总有一盏灯最亮,那就是故乡!
金秋时节,满城桂花香。我写下这篇文字时,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身有香气的人。我深深知道,这一缕缕香气,来自于大家给我的祝福与鼓励,我会倍加珍惜!在此,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乡土宁海”这一支队伍,让我们的故乡变得更美、更明亮!
2017年10月12日于杭州泊林漫谷弥勒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