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雨水为何如此多?面对极端天气,人类该如何“自救”?【拯救地球系列】
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人类如何采取可利用的手段,尽其所能,延缓甚至逆转全球变暖的趋势,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1
简单说来,就是人类依据自己的设想,尝试人工干预、对抗气候变化。其中的具体手段危险而充满想象力,包括碳去除地球工程以及太阳辐射管理地球工程等。
△ 碳去除地球工程最典型的是海洋施肥。
△ 太阳辐射管理地球工程还包括在大气层中的平流层人为注入气溶胶。
对此,孔锋认为,“当前的'地球工程’,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为我们争取一定的时间抑制气候变暖,但这种措施同时将会带来诸多潜在性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知的——有些风险我们压根儿都没见过,也不知道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甚至这些影响是不是会带来全局性的连锁效应,我们也是缺乏认知的。所以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如何系统科学地应对,尤其是人类如何应对,未来需要投入大量的基础性的研究来讨论。”
2
△ 中国大排放省份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排行榜(1997-2018)(图片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
“实现这一转型肯定有不少困难,比如,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以及稳定性等问题。但是目前,国家正在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进程,积极探索储能技术、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等,因此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未来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逐步突破的”。
3
再回到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极端暴雨。
暴雨灾害是否是不可避免的天灾,给我们的城市建设又带来哪些反思?
孔锋表示,“暴雨灾害不是不可以避免,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系统性的相关结构性和非结构性减灾措施,将其影响降到最低。首先,要做好灾前预警工作。受科技水平以及暴雨预报本身的复杂性等因素影响,中国当前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并不高。平均来看,美国预报的准确率最高达到30%,欧洲地区是22%左右,而中国大概是10%-15%”。
他认为,在当前状态下,我们除了要进一步加大暴雨本身的机理研究之外,更多的还是应该把暴雨的天气预报或者是致灾因子的预报,往影响预报以及灾害预报方向努力。而这种预报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破除壁垒,比如说,预报暴雨将对城市和农村地区产生哪些高风险影响等——灾害预报与防灾减灾实践相结合,这是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
“对于城市地区来说,也应该有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暴雨灾害,政府部门和相关的行政部门应该有一套管理措施,也就是应急预案,而不应该由上级部门做了决策,再去采取救援行动——那时间就晚了。这在“7.20”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中就体现得很明显,而在后来8月份郑州第二次、第三次的暴雨应急预案中就有了一定的改进。很少再发生人员伤亡和大量的财产损失了。”
奚文怡则认为,一定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气候韧性,例如,海绵城市建设就具有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气候韧性设施。她表示,“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今年实施的《长江保护法》也提出长江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其目的都是希望城市通过海绵化建设更好地应对排水问题,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等效果。因此,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规避城市雨洪所带来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还可以创造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形成三重红利。”
4
一旦发生暴雨灾害,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更是相当有必要。
孔锋表示,一旦遇到这种大暴雨预警,尽量不要驾驶汽车出行。如果已经开车外出了,车内一定要有应急锤,很多时候车从被淹到没顶,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雨大的时候甚至四五分钟就能把车给淹没掉。水在外面对车辆产生强大的水压,这个时候是打不开车门的,所以应该有应急包和应急锤在车里面。遇到暴雨也要有这样的一个意识——先保命而非保财。
“对广大公众来说,未来还是要多学习一些应急、避灾、防灾、救灾以及逃生的基本的技能。”孔锋表示,“发生泥石流的时候不要在低处,而应该到高处躲避。发生暴雨的时候也是一样,要向高的、空旷的、坚固的地方转移。而如果是雷雨天,切记不要在树下、有金属物质或者电线杆等这样一类物体下躲避。”
“这类基本的防灾减灾和逃生的技能应该掌握,普通民众家里最好备一些应急包以及相关的设备。如果你不具备的话,灾害来临的时候就会很被动。对于暴雨灾害风险高发地区的人们来说,尤其要备全。”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奚文怡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气候与能源部副研究员
采访、撰文 | 张晶
美编 | 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