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透膜,半透膜,不透膜,包裹你的是什么膜?

这是一个生物学话题,但扯到了跑步与献血。

今天,长清马拉松协会的几位跑友赶到大学城献血屋去献血。这几位跑友之所以过来,是为了助人,起因是前几天协会里有一位跑友的家人做手术需要用血。

医院下手术通知单的同时,告诉我这位跑友,希望家属提前准备800毫升血,这是个挺大的手术,需要做充足的备血。

在供血紧张的情况下,很多手术患者的家属会收到这样的通知。大家可能有认识的误区,家属献的血会给患者用上,其实近亲属之间是不能互相用血的,让家属献血是为了补血库的亏空,库里有血,其他的患者才有机会用上。

那如果家属不去献血,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情况是,如果患者病情到了极度危重的程度,手术一般会继续进行,但这会让亏空的血库更加紧张,危及其他等待救援的生命。另一种情况是如果患者的病还能缓缓,手术会延期进行,等待血库不那么紧张时再做手术。然而血库紧张是常态,很多病,越拖越重,所以很多患者家属会想办法找亲朋好友去补充血库。

然而,因为疫情防控核酸检测等方面的原因,这位跑友接到通知时已经是下午4点,第二天上午就要手术,他自己需要陪床,献血后怕身体耗不起,而家人们都没有合适的。情急之下,他想到找跑团的朋友们帮忙,但时间过于紧张,根本来不及组织,最终经过多方协调,医院先给患者用上了血,不耽误做手术,我们也承诺后续会献血补仓。

这份承诺需要兑现,我们就在协会群里发出了献血招募信息。其实长清跑协有很多献血者,张传森大哥一家三口都献血,唐友新、李连营、安磊、曲凡奎、程伟、刘中华、李丽……也常常去献血,去年疫情期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还成为跑圈的一段佳话,省血液中心年底还给协会发了一个特别奖(双十二,这群最有爱最善良的人们,汇聚在最美最智献血屋)。

我们也偶尔在群里发发献血信息,但毕竟只是个跑团群,大家聊跑步更多一些,献血没有成为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

这次用血发生在身边,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几名老献血者说,腾出空来就去献,也有几个新人持续关心这件事,商量着一起去献血。

“哥,早上跑步了,能献血吗?”赵富玉问我。

跑步对献血有影响吗?可能会有,有人剧烈运动后转氨酶会升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指标。

“第二天再去吧!记得早上不要跑步,不要吃油腻和蛋白类的早餐。”于是约到了周三。

周三也挺好,上高二的女儿又惦记着去做志愿者了,这天她有空。一方面学校对她们参加志愿服务有要求,另一方面,几年前她就开始去这里做志愿者了,喜欢这里。这次还带了一个好朋友去,两个小女生,叽叽喳喳的,既做了志愿服务,也加深了友谊。

当天有8名献血者献血成功,其中5人是周边的学生,有女院的,山师的,最多的还是齐鲁工大的。其余3位就是马协的跑友,赵吉军、赵富玉、朱莹,他们都是第1次捐献血小板,好多年以前他们上学时、当兵时也献过血,但那时献血可能是源于年轻的冲动,也可能来自部队的命令,跟很多人一样,参加工作之后,献血这事儿就放下了。这一次,是重新唤醒。

他们几个最初时候冲着献全血来的,架不住动员,最终都选择了捐献血小板。富玉、朱莹有条件献两个治疗量,但因为是第一次,都只让他们献了一份。首次的体验很重要,开头顺利,后期他们会常来,首次不顺利,可能就不会再来。

前前后后一个多小时里,小志愿者们指引者填表,给献血者倒水,跑前跑后很快乐。我们则一起聊了很多,跑步,献血,工作,生活,也很舒心。

大家共同的感觉是,不来到这里,真的认识不到血液的重要性,也没想到血液一直这么短缺。而之前不来献血,还是因为不了解,有误解,亲眼看到了,亲身体验了,献血,也就是这么回事儿,疼一下就解决了,不存在原先担心的安全、卫生、影响健康等问题。

每个人都手持“齐鲁热血跑者”的牌子拍了照片,“我跑步,我健康,我献血,我快乐!”这是我们热血跑者的宣言。

我们这些人都是这几年才从不跑步到开始跑步到喜欢跑步,成为一名跑者,其实就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

今天,大家都体验了一次献血,而且是高技术含量的捐献血小板,成为一名献血者,成为板友,也是捅破了另外一层窗户纸。

女儿今天带去了生物书,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生物学名词----半透膜。

想到了这个比方:

每个人身上都包裹着一层膜,我们身外有吃喝玩乐、跑步、献血、读书等各种元素。有些东西易于透过,如吃喝玩乐;有的东西不容易透过,如跑步和献血。

对于跑步和献血来说,有的人的膜是全透膜,跑步献血都能进去,既是跑者,又是献血者,就成了热血跑者;有人是半透膜,选择性透过,透进去跑步的,是跑者,透进去献血的,是献血者;有人是不透膜,两者都进不去,不是跑者,也不是献血者。

我们希望实现通透,一个途径是改变膜的性质,施加一些物理学的压力,增加一些化学性质的变化,可以让膜实现从不透到半透到全透的改变,也可能是逆向的改变。

一些偶发的事件,可能促成人们认知的改变,要善于抓住这种机会,让瞬间萌发的意念变成即刻的行动,变成长久的坚持。

我们很多人是因为身体亮出黄灯而开始跑步,如果能做到科学跑步,肯定会体验到跑步的好处,就可能换来长久的坚持。

很多人献血,也是始于身边人用血,出于帮助救助亲人朋友的目的而加入,如果能够获得好的献血体验和反馈,自然也会坚持。

而跑步、献血的宣传动员,也可能促成这种认知的改变。念念不忘,总会有回响。在我这里,已经多次应验。

要实现通透,另一个途径是改变透过物的特性。跑者讲好跑步故事,献血者讲好献血故事,让跑步、献血不那么神秘,不那么晦涩难懂,跑步、献血就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就有可能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去,甚至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期待这种改变,期待它普遍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