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柏昌:深入理解教育新基建的时代内涵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为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建设乃至教育现代化图景的实现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支撑。但是,我们也要避免在缺少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蜂拥而上的从众行为。
理解教育新基建离不开新基建战略。新基建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或“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新基建的正式提出可以追溯到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随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就新基建做了多轮研讨和部署,如今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当前,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面。由此可见,教育新基建不单纯是教育系统内的需求,而是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拉动新基建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教育新基建强调建设新网络、新平台、新安全、新资源、新校园、新应用,顺应和覆盖了新基建的三个方面,旨在建设符合新时期教育行业特定需求的新一代基础设施。
教育新基建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舍、教室、校园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别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教育信息化2.0所规划的“三全两高一大”目标,而是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新基建的完成,意味着教育信息化3.0的真正到来,从而强力支持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等教育发展战略。
宏观来看,教育新基建改善了教育信息化的生态系统。教育新基建构成了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数字底座”。尽管教育信息化的生态建设并非新词,但教育新基建将这个生态系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数字底座”还可以塑造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应用观、安全观和公平观,它们应贯穿于教育新基建的各个方面和整个流程之中。无论是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基础设施的关注,还是对“低小散旧”数据中心的整合,抑或对“三个课堂”等的持续推动,无不体现了这一点。因此,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新型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显得尤为关键,也只有这样,“数字底座”才能稳如泰山。
作为一项重大教育政策,教育新基建影响力广泛而深远,需要特别小心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是教育公平问题。尽管政策本身对此已有较为充分的设计,但利益攸关者众多,所处社会层面各有不同,加上技术本身存在的缺陷,政策执行中仍有可能出现“被教育公平”现象。例如,尽管可以确保区域内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相同的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但如果学生信息素养差距显著,则较高信息素养者将从中获益良多。反之,较低信息素养者可能收获甚少乃至浪费学习时间,进而加剧两者的发展差异。因此,有温度的政策执行者需要特别甄别那些可能被忽视的群体利益,以及可能因为教育新基建而产生的新的弱势群体。
二是政策执行可能出现的偏差问题。尽管任何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都要经历较为广泛的意见征集和修改,但归根到底,无论是专业理论的引领、实践经验的升华,还是对部门意见、群众意见的批判性吸纳,最终体现的还是专家集体的意志和结晶,加之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和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快速性,政策偏离实际的风险难以根除。因此,对政策的适时纠偏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要紧密跟上,为政策实施保驾护航。
(本文作者钟柏昌,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导)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