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寻迹下扬州,先贤踪影今犹在
2019年5月13号,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联席会议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培训班在南京举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在会上公布了我国63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遗产点和关联点,位于扬州的有仙鹤寺、普哈丁墓园和文峰塔三处遗迹。通过寻访扬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当时文化交流的热烈气氛,更为当代人类友好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扬州
本栏目系“方志江苏”与江苏海洋大学、江苏新闻广播联合推出
扬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在唐朝时就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商业繁华、人口众多的国际化大都市,并在此后的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商业地位。海上丝绸之路中,阿拉伯人的身影极为活跃。唐宋时期,许多阿拉伯人频繁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他们不但带来充满异域风格的珍宝,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风俗文化,扬州的仙鹤寺就见证了这段历史。
公元1265年的夏天,一艘阿拉伯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航行了很久之后,终于抵达了南宋疆域内繁华的城市——扬州。商团的首领是普哈丁,他出生于阿拉伯帝国一个贵族富商之家,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代后裔。这一年,已经年过花甲的普哈丁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在大海上颠簸,也要来到扬州进行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足以证明古代扬州的商业繁华和巨大的文化吸引力。
普哈丁在扬州一住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名为仙鹤寺。唐朝时,扬州就有鹤城之称,普哈丁在到达扬州后入乡随俗,把清真寺建成仙鹤的形状:大门对面的照壁为鹤嘴,大门堂为鹤头,南北两眼古井为鹤眼,向北的露天通道为鹤颈,礼拜殿为鹤身,南北两厅房为鹤翅,南北两棵柏树为鹤腿,大殿后的竹林为鹤尾,仙鹤寺因此得名。
仙鹤寺
仙鹤寺大门朝东,硬山式屋顶下悬挂一块匾额,写有“礼拜寺”三个字。步入大门有一处院落,水房位于院南,是穆斯林参加宗教活动沐浴净身的场所。院北有一株宋代所植银杏树,高大挺拔,生机勃勃。沿银杏树继续向北走有一座拱门,镶嵌“普今独后”的石额。过拱门后进入狭长弯曲的甬道,甬道东侧墙壁上有“奉天命遵圣言”的石额,西侧有垂花门,正中有“止敬”横匾,左右镶嵌对联,有“慎尔出语”、“敬尔威仪”的字样。
700多年的银杏树,老干虬枝,姿态奇特
进门后便见礼拜殿。礼拜殿坐西朝东,是仙鹤寺的主体建筑。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前殿和后殿。前殿为单檐硬山顶,后殿为重檐歇山顶,中间采用勾连搭结构连接,是扬州工匠的精心杰作。前后殿之间砌一道金刚墙,开五个拱门,中间拱门上悬朱红横匾。大殿后墙中间是木质壁龛,壁龛红底镌刻金字,刀法严整有序,布局疏密和谐,极富书法意味。礼拜殿南侧山墙外建有望月亭,院南有一座明代七架梁三间楠木厅,称“老厅”,为讲经议事、接待重要客人的场所。
“奉天命遵圣言”的石额
仙鹤寺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伊斯兰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
普哈丁
公元1275年七月,普哈丁乘船沿古运河南下,黎明时在船中归真。当时的扬州郡守是他的好友,据他生前遗愿,就是把他安葬在古运河东岸的土岗上。
普哈丁墓俗称“巴巴窑”,巴巴是对有德望的穆斯林的尊称。普哈丁被穆斯林尊为先贤,所以他的墓也称“先贤墓”。历代有资望的中外伊斯兰教人士以靠近先贤为荣,死后都陆续葬在这里,形成了一座墓园,比如在我国归真的西域先贤马哈谟德、展马陆丁等。此后历朝历代都进行过维护,特别是解放以后,总体保护得很好。
普哈丁墓园分古墓园、清真寺和古典园林三个部分。古墓园西向依冈而筑,表示不忘西域故土。清真寺内有礼拜殿和水房,每届斋期,穆斯林前来礼拜。古典园林在墓园东面,有水榭“清心阁”、舟舫“清修亭”、假山喷泉等。
穿过石阶甬道即达门厅,过门厅后有南北门亭相对,中间有一株乾隆年间栽植的参天银杏。北门亭墙上嵌有《先贤历史纪略》碑,记述普哈丁生平事迹。出北门亭继续前行便到达墓室,沿东侧砌花台步行就可以到普哈丁墓室。
普哈丁墓园
普哈丁墓室位于墓室中央地下,为伊斯兰构筑法式,呈方形结构,拱顶建筑,四角攒尖式筒瓦顶,四方各有一圆拱门。南拱门右上嵌有一块碑,题“西域得道先贤补好丁之墓,清雍正四年九月吉旦夏良生立”。青石筑成的五级矩形层叠式墓塔孑然屹立,每层覆盖平面浅雕牡丹花纹、立面浮雕枝草和如意纹。墓顶正中悬一阿拉伯文书写的木质方匾,意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钦差”。主墓室东北角有普哈丁葬时所植苍古银杏的老干虬枝,根侧萌生植株都已经变成大树,新老两干同出一根,姿态极为奇异。
左图:“先贤历史纪略碑”
右图:“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
普哈丁墓是国内外穆斯林敬谒先贤的圣地,每年都有来自陕西、甘肃等地的穆斯林群众自发组织前来祭拜,巴基斯坦、约旦等国家的穆斯林也纷纷参观瞻仰。每年普哈丁归真日,国内外的穆斯林都会来普哈丁园缅怀他的事迹,学习先贤不畏艰辛、不计得失的牺牲和奉献精神。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朝西一侧的门额刻的是阿拉伯文“望月亭”
海上丝绸之路中,普哈丁是他国“走进来”的交流使者,而我国“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当属唐代高僧鉴真大师。扬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也是鉴真大师的故乡,大师六次东渡,四次都是从文峰寺这里扬帆起航,进入长江。
鉴真像
文峰寺以文峰塔而出名,文峰塔建于公元1582年,是在当时知府虞德晔等地方官员的支持赞助下,由僧人镇存卖武募化而成。关于此事,明代文学家兵部侍郎王世贞《文峰塔记》曾有记载,为了建塔,镇存习武卖艺,募化资财。扬州名商巨贾见他武艺卓群,莫不惊骇,争相出资。当时的扬州按察使邵公听闻善举,专门发布公文,帮助他募化,建塔所需的木石砖瓦费用三千金很快募齐,不到三年宝塔便建成了。当时中丞邵御史听闻此事十分欣喜,给塔题名“文峰塔”,寓意文运兴隆,科举昌盛,襄助一方科甲。
文峰塔
文峰塔为七层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宝塔,通高近五十米。塔顶为八角攒尖屋顶,塔身由青砖青瓦堆成,腰檐平座环绕,每层四面相闪开拱门。塔下为石筑须弥座,底层回廊围绕。远处眺望,文峰塔既玲珑又雄伟,是目前扬州市所有寺院中唯一的一座古塔,体现了中国古塔建造的高超技艺。登临塔顶,有“云来衣一拂,天近首难搔”的爽朗之感。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赞叹:“危楼切太空,尘埃俯冥蒙。”每当朝阳升起,文峰塔影倒映在古运河的水面之上,恰似笔蘸砚池。有清代诗人李豫“九峰砚池塔作笔”、郝壁“拔地浮屠蘸水涯”等诗句,都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绮丽景观。
文峰寺
文峰寺寺门朝西,面临运河。运河进入这一地段,有三湾以蓄水势,人称“三湾抵一坝”。文峰塔建在这里,自然成为进入扬州的显著标志。由明及清,粮船盐艘皆由塔下经过,帆樯林立,盛极一时,自此这里便改称宝塔湾。现今,文峰寺的门前尚立有碑石,上书“古运河”三字,以记录曾经盛况。
以普哈丁墓为代表的扬州伊斯兰教遗存,是连接扬州人民与阿拉伯人民的纽带。仙鹤寺作为扬州市伊斯兰教的主要活动场所,除了满足穆斯林群众的信仰需求外,也扮演着对外友好交往窗口的重要角色,民间和官方二者兼而有之。
1927年在扬州南门外发掘出的元代阿拉伯人墓和墓碑
世界各地的来访者们对扬州伊斯兰教的悠久历史和保存完好的文化古迹十分感兴趣,同时对扬州穆斯林安居乐业的生活状况表示赞叹。普哈丁墓园连同墓碑,是中阿友好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唐代以后直到明代阿拉伯人在扬州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1989年,海湾五国驻华大使来扬州访问。2008 年,“中阿高等教育合作研讨会”在扬州召开。会议期间,150 多名代表参观普哈丁园、仙鹤寺等地。2010年,海湾阿拉伯国家石油化工论坛在扬州举行,阿联酋驻华大使白伊塔尔深情表示,他愿做新时期的普哈丁,为阿拉伯国家与扬州之间搭建交流的桥梁。
文峰寺一直利用自身历史文化及地理优势积极开展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传承发展与日本佛教界的传统友谊。2014年,文峰寺与日本京都王生寺共同商定,按照传统工艺塑造两尊鉴真大师坐像,将其中一尊供奉在文峰寺,另一尊乘坐“新鉴真号”轮船从文峰寺码头出发,沿鉴真的东渡之路,送抵供奉于王生寺,作为新的法谊纽带和象征。2016年5月,中日两国佛教界在扬州隆重举行了“新鉴真大师像东渡”活动。以“新鉴真大师像东渡”为契机,文峰寺与日本佛教界不仅承续了两国千年的佛教法谊,并且为新时期弘扬鉴真精神、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
鉴真像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其遗迹的留存可窥见当时各国文明往来的盛况,也继续在为后代人带来福泽。扬州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节点,势必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巨大作用。这三处遗迹,证明了人类需要文明互鉴,文明的多样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存续,这是更为深远的主题。
朗读者:李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新闻联播》主播。一级播音员,江苏省朗诵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社会艺术考级评委。
美术编辑:张一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