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十三圆
十五的月亮十三圆
作者:周碧华
妻女都在远方,本来这个中秋对我来说是个寡味的节日,但一群学生让我这个“空巢老人”体会到了无比的快乐。
这群学生30年前毕业于中国著名中等师范学校湖南桃源师范学校,我仅任教他们语文课一年。虽然只是一年的相处,但师生的情谊像陈酿老酒。
同学聚会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某一个班是否凝聚力强,取决于班上是否有几个活跃分子并乐于奉献,这个班就是个令人羡慕的集体,他们常常聚会,男女生之间互助友爱。
这不,中秋节前两天,他们在班群里一吆喝,便有20人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目标桃源深处,包下了一座农庄,在这一天的时间里,山林间只允许有他们的笑声回荡。
到桃源,他们肯定要去母校一趟,那里有他们的根,有他们最初的梦。无奈的是,凡是原桃源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来到母校,就成了一种凭吊,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中国中等师范教育的鼎盛期,那个时期培养的中师生如今已是撑起中国基础教育的脊梁,拙作《中师生,中国腾飞的垫脚石》曾引起全国性反响。
宋教仁先生办学时修建的白楼是桃源师范的符号。
背后的教学楼等来了它熟悉的学子
教她们时,哪有这么亲热哟,那时有严格的男教师与女生相处纪律
而眼前的原桃源师范已是荒草萋萋,我和我的学生们只有从那种满了菜的田径场上依稀看到当年的青春风姿,从那一扇扇窗里聆听由远而近的读书声。
2016年,我曾向当时的桃源县委书记递交了一份策划书,意欲将原桃源师范学校校区打造成一个文旅项目——中国乡村师范博物馆。但那百多亩地在县城中心是块“肥肉”,不知被多少房产开发商盯着。原县委书记毕竟骨子里是文人,他深知百年桃源师范校区是这座县城的文脉所系,谁在那里搞房产开发谁就是历史的罪人。于是,当时的桃源县委县政府决策将继续在那里办学,以延续教育薪火。
我曾在此任教八年,后来不知多少次问自己,当年辛辛苦苦考上大学,不留在大城市,为何要跑到这座县城来教书?只有一种回答,一切都是天意,我不来到桃源师范,就没有这么多美好的遇见,更不会有自己教自己文章的美谈。
桃源风光
依依不舍地告别桃师校区,我们驱车前往目的地。秋天里的桃源大地,色彩分明,山路弯弯,静谧的农舍一闪而过。我们要去的农庄5年前曾体会过它的拙朴与宁静,记得清晨起来听到了久违的捣衣声,我还写下了一首短诗:
清晨我在一幢木楼里被异样的声音
惊醒
从窗口看去溪边蹲着一个女人
她手持棒槌一上一下
青山便捶成了黑白色
这次重返农庄,还是因为它的宁静,聪明的主人将木质建筑物藏在岛上,竹林掩映着,上岛只能靠一条小船。船随意地停在岸边,一只桨懒洋洋地挂在船舷上。
船在水中央,女生好慌张
我们抵达后,那只小船依然在等我们,仿佛知道我们还会回来。溪水碧阴阴的,男生划不了单桨,船总在水中央踟蹰,在大山里长大的女生偶尔的尖叫,惊飞起一只只水鸟。
庄主在对岸见状也不急,平静得很真实,不像五星级酒店里的人热情得虚假。农庄的房间都开着,你爱住哪间就住哪间;门上的钥匙一律象征性地挂着。几只狗也不吠,从竹叶间穿过来的清风公平地吹拂着每个人,这一切都似乎在暗示每个山外来的人:这里没有瘟疫,没有伤害,你可完全地放松。
我多次受邀参加这个班的聚会,这次我寻思我不能总摆老师的谱,于是,那瓶珍藏了9年的特制10斤装红酒便与他们有了缘。
那是2012年10月,山东省委宣传部邀请我们一些网络名人采风齐鲁大地,来到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企业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时,东道主安排我们体验采摘葡萄,在品酒师指导下品尝十来种高端葡萄酒,最后我们签名,没想到东道主为我们每个人特制了一瓶,将各自的签名印刷在商标上,然后在亚洲最大的酒窖里存放了一年,因此,印有我签名的这瓶酒便成了全球独一无二的一瓶红酒,东道主寄酒给我后,我时常盯着那硕大的包装盒想,什么时候开启它,什么人与我一起品尝?
在张裕葡萄酒庄园采摘、品酒
一切随缘,原来,这瓶酒与258班这20个同学有缘!同学们纷纷抱起酒瓶合影。
远离了喧嚣,远离了许多的目光,我们在这大山深处静享同学情师生情,吃月饼,品红酒,喝白酒,说不完的开心话,直到零点。大都有了些醉意,没醉的心也醉了,只有山溪始终清醒着。
每与学生相聚,我就回到了青年时代。总是在内心感叹,时光把我催老可以,让学生们永远都是十七八岁多好!但我不能把这种伤感写在脸上,师生相聚同学相聚,不聊负面的事,只剩快乐,谁都清楚,走入社会后,都多多少少经历了风风雨雨。正是因为磨励,才有今天的成熟,才知那些青涩日子的可贵。
农历十三的夜月亮藏在云后面,但每个人心中怀着一轮明月。所有的相聚都是短暂的,但快乐是永远的,下一次的相聚又在筹划中。没有岁月可回头,但留美好在心底……
课外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