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经院哲学之六:托马斯.阿奎那1

基督教经院哲学之六:托马斯.阿奎那1

13世纪,是罗马教会最强盛的时代。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 年在位)曾宣称自己是基督的代理人,教会具有绝对的权威。的确,在13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中,教会已发展成为压倒一切的权力,无论在政治上、思想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占据统治地位。不过,由于城市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世俗的领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因而逐渐出现教权和政权纷争的局面。

思想界中,也经常出现唯名论的异端,以个别才是真实的主张,为世俗权力作论证和辩护。而在这个时候,阿拉伯哲学家伊本.路西德等人又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介绍到西欧,并着重宣传其自然哲学,给沉闷的西欧思想界吹来了新风。以柏拉图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早期经院哲学,即奥古斯丁主义的经院哲学,在新的思潮面前呈现颓势。于是,在教皇" 发扬教义" 的要求下,从13世纪初起,正统经院哲学开始系统化,托马斯.阿奎那建造起庞大的正统经院哲学体系。 

 

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出生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的阿奎诺。父亲朗多尔夫.阿奎那伯爵是西西里王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姻亲,在当地是一位颇有势力的贵族。托马斯.阿奎那5 岁时,父亲就把他送到负有盛名的蒙特.卡西诺修道院接受教育。1239年,弗里德里希二世被指责为信奉阿威罗伊学派的异端邪说,被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开除教籍,他所支持的卡西诺修道院也随之解散。托马斯.阿奎那又被父亲送到那不勒斯大学深造。

1244年,20岁的托马斯.阿奎那在学校加入多米尼克修会,遭到家庭强烈反对。为避免冲突,多米尼克修会会长于1244年5 月将其携往波伦那,拟转送巴黎大学学习。途中被其兄长截回,幽禁家中。在托马斯.阿奎那的顽强坚持下,终于1245年秋到巴黎大学学习。拜阿尔伯特为师,成为其得意门生。托马斯.阿奎那参与阿尔伯特主持的注释亚里士多德著作、汇编百科全书和编写教材等工作,为其后来采用亚里士多德学说改造经院哲学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

在阿尔伯特的推荐下,1250年,托马斯.阿奎那升为神父,1252年夏,又当上巴黎大学的助教,从事基督教哲学和神学的宣讲与辩护工作。托马斯在讲课时,继承其老师阿尔伯特的治学方向,抛弃过去所沿用的柏拉图哲学的先验论理论,改以新兴起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特别是其自然哲学学说,承认感性经验,肯定理性认识,借助客观世界,运用后天证明,给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以新的解释和新的论证,受到学生的欢迎,引起很大的反响,但也受到经院哲学内部保守派的攻击与排挤。1256年,托马斯.阿奎那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以学识渊博、善于论辩而闻名。

1257年,被教皇任命为巴黎大学神学教授。托马斯.阿奎那适应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成功地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来论证天主教的教义,从而向教会表明了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来做天主教哲学的基础,比用柏拉图的体系要好得多。托马斯.阿奎那的业绩受到了教廷的重视,

1259年,教皇亚历山大四世把他召回意大利,任罗马教廷神学顾问,成为教皇的重要决策者和教廷神学哲学理论的发布者。1261到1264年间,托马斯.阿奎那结识了希腊文翻译专家曼培克的威廉,利用其翻译的大量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作为第一手材料,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作了详细的注释和审定工作。

1268年至1272年,奉教皇指派,托马斯.阿奎那又回到巴黎大学讲授神学,参加与阿威罗伊主义学派及保守教派的" 巴黎大论战" ,将亚里士多德树为经院哲学的理论权威。1272年,托马斯.阿奎那回那不勒斯创立多米尼克修会大修院。1274年,应教皇格里高利十世之邀,去法国里昂参加调和教会内部派系纷争的宗教会议。1274年3 月7 日,在赴会途中病逝,时年49岁。

托马斯.阿奎那被同时代的人称为" 天使博士"。1323年7 月21日,教皇约翰二十二世追封托马斯.阿奎那为圣徒。1879年,按照教皇利奥十三的指令,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被认定为天主教会中" 唯一正确的哲学"。

托马斯.阿奎那继承老师阿尔伯特的思想路线,不顾教会保守势力的反对,适应时代的新思潮,极力主张用亚里士多德代替作为教会支柱的奥古斯丁主义,在激烈的争论中建立起较完善的哲学体系,成为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

托马斯.阿奎那一生著述卷帙浩繁,除了为亚里士多德著作作了大量注释外,他的《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论真理》等,无论在哲学上还是在神学上都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著作。

1.信仰高于理性的二重真理说  

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争论的问题。托马斯.阿奎那对此问题的观点在本质上同以往的实在论者是一样的,认为理性不能同信仰的真理发生矛盾,理性必须服从于信仰,神学应该高于哲学。但在形式上,托马斯.阿奎那有着自己的特点,他没有简单地否定理性、感性和世俗的生活等,而是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巧妙地论证了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的观点。  
托马斯.阿奎那在其《神学大全》中首先提出哲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理性的思辩是人的智能活动,人对外界的认识来自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经验,对各种经验的归纳使人开始认识事物,然后进行理性思辩,从中得到对外界的知识。他认为,人的自然理性可以是真理,但往往出错,而且只能认识较低级的事物。关于上帝的更高级有的真理,只能来自启示,靠信仰。理性虽有自身的领域,但它从属于信仰。  
从这种认识论前提出发,托马斯.阿奎那区别神学和哲学,认为两者各有其领域。他在《论世界永恒性驳窃窃私议者》一文中认为,从哲学角度,宇宙可认为是永恒的;而作为基督徒,他相信宇宙并非自在永恒的。但在神学与哲学的关系上,他又认为哲学服务于神学;认为神学的原理是凭启示,直接由神而来,不须凭借其他科学。神学的确实性来自神的光照,不会犯错误,而其他科学的确实性来自人的理性,可能犯错误。神学探究的对象高于理性探究的外部世界,神学的目的在于永恒的幸福,因此,神学高于哲学。神学可凭借哲学,将它发挥得更清楚,但不是非要哲学不可。神学使用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奴仆。  
在" 理性真理" 与" 启示真理" 的关系上,托马斯.阿奎那持一种信仰高于理性的" 双重真理" 说。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 理性真理" ,神学的对象是"启示真理" ,它们的最终实体和源泉都是同一的上帝,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可能有原则上的矛盾和冲突。启示不仅同理性不矛盾,而且使理性更加完善。他说,神圣的学说需要人类的理性来证明,但实际上不是证明信仰的真理,而只是把这个学说提出的其他问题分辨得更加清楚。所以启示并不摧毁理性,反而使它更加完善。当然,理性也会有助于信仰。在他看来,属于信仰的" 天启真理" 的一部分,如上帝存在、灵魂不死等等是理性所能理解和证明的;而" 天启真理" 的更根本的部分,如三位一体、原罪、神恩、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世界等等则是理性所不能理解和证明的。它们不是违反了理性,而是超越了理性。对它们我们只能相信,而不能提出反对的异议来,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证明那些能被证明的天启真理,而不去证明那些不能被证明的天启真理,但却一定要去反驳那些对不能证明的天启真理提出的异议。  
托马斯总结说,通过启示而得到的真理形成至高无上的第一原理,以它为出发点,可以用理性的方法继续证明其它真理。启示的真理除了作为第一原理之外,也作为哲学和科学研究中的指导。正如在数学当中,我们知道了题目的答案之后,就比较容易解答问题了。  
托马斯.阿奎那的" 二重真理论" ,虽然谈到了理性的作用,但其重点在于强调信仰和启示,旨在保持神学的地位,把理性和科学限制在一定的地盘里,这和后期唯名论旨在为理性和科学争夺地盘的" 二重真理论" 是不同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