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一体与古医的发展

所谓医、道一体,是指医学与道教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有过的极为紧密的血肉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现许多著名的道家兼医家,他们既是高道,亦是名医,集医道于一身;二是道家与医家在医学理论发展中互相渗透,对古代中医重要理论的建树起了较大的作用。上述二者总的结果是:道教与医家的共生一体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早在有关先秦时期著名医家的记载中,我们便可窥见医、道结合的现象,尽管当时作为宗教的道教与道士尚未产生,但道士的前身,仙道方术之士常与医家分不开。《吕氏春秋.至忠》记载宋国医家文挚善治病,齐王患病,文挚诊视之后谓太子云齐王之病可愈,但必须激其大怒,则恐遭杀身之祸。太子固请,医挚遂激齐王大怒,病果愈。但齐王'果以鼎生烹文挚,炊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又《古今医统》记文挚'洞明医道,兼能异术。龙叔子有疾,文挚令背明而立,从后视之曰:吾见子心方寸之地虚矣,治之遂愈。”文挚用心理治疗,手段特别,且有透视功能,烹之不死,带有神异色彩,是医道结合之例。

在先秦名医扁鹊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某些道、医一体的迹象。据《史记·扁鹊传》载:扁鹊乃中医〃望闻问切〃诊法之创始人,为先秦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因古人有'灵鹊报喜〃之语,可能因成为名医而被人称为“扁鹊〃。但扁鹊身上有许多神异之处,其师长桑君向扁鹊传授'禁方'之后,〃忽然不见,殆非人也。”可能就是一位神仙方术之士。而扁鹊按照其师的指示〃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扁鹊获得了隔墙透视功能,诊病时能看清五脏中病症所在,前述文挚亦透视诊病,看来这并非夸大的描述,当代人体科学证实人的确有透视特异功能,扁鹊得到方士长桑君传授而获得透视功能,也是可能的。在扁鹊身上亦体现了古代医、道一体。

最能表现医道一体的生动例证,是古代流行的赞美医家高明的成语'杏林橘井'。这个成语包括两则典故,据晋·葛洪《神仙传》:'杏林〃为三国时道士兼医家董奉故事,董奉医术高明,曾以丸药治活已死三日之人。“奉居山,不种田,曰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橘井〃故事亦出《神仙传》。'苏仙公者,桂阳人也,汉文帝时得道〃,生平神异之事甚多,后欲升天成仙,'母子欷戯,母曰,汝去之后,使我如何存居?先生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簷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 来年果有疾疫,远近悉求母疗之,皆以水及橘叶,无不愈者。”这两个典故都是用来赞美医术高妙,表明道医结合一体,医以道行,道以医显,表现出了医术的神奇。道家习医,也是为了修道中维护健康。葛洪《抱朴子·杂应》r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故葛洪本人亦精研医术,编《肘后备急方》3卷,成为古代重要医家方书。除葛洪外,古代集医、道于一身的大家不少,如陶弘景、孙思邈、王冰等都是最杰出者,都有颇多建树。下边,从中医学理论的几个重要发展来看看医、道互渗对医学的促进。

众所周知,经络学说是中医用药、针灸、按摩、气功等基础理论,亦是道教生命理论及性命双修学说的重要原理。在人类科技史上,经络学说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而这一发现,又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可是,时至今日,在经络学说的研究方面还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迷雾。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在于经络是一种为千百年来丰富实践所证实的客观存在,而这种客观存在又得不到现代科学方法的验证。以致至今仍有不少的人对经络学说半信半疑。当代自然科学已发展到深入分解人体机能至分子的水平,如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奖给美国的穆利斯和加拿大的史密斯,因为他们发明的方法可以检测到人体血液中的微量遗传物质,以及能改变人体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但如此尖端的科学在经络学说面前则无能为力,因为尚没有人能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来验证它。实质上经络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形而上的〃人体生命体系。因此,对这种形而上的生命体系的发现,就不可能是一般'形而下的〃方法,而只能是用内省、感悟的方法,即人体超常智能的内求法,而这种方法又是和古代神仙方士的修炼联系在一起的。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古代经络文献的研究,经络学说的形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神仙家方士仙道大量出现,这些方士在以呼吸冥想为主要方式的修炼中,或出现了内视功能,或从内气运行路线的体验中,感悟到了经络的存在及其形态、结构,这样,便有了这一伟大的发现。先秦名医文挚、扁鹊均有透视功能,能看清人体内部构造。经络的发现与这些医家的观察、体验分不开。这一过程,可以在现代的一些特异功能者能透视他人经络内气的事例得到证实。可见先秦时期对经络学说的伟大发现,是医、道结合,道医一体的贡献。

从马工堆汉墓出土帛书及竹木简等十五种古医书中,可以看出其内容除了医经、经方外,还有与神仙家修炼有关的书如《却谷食气》、咒禁方术《杂禁方》及不少讲阴阳交合之术的房中类著作,表明当时医家与神仙养生方士的紧密联系。汉代把医、神仙等称为'方技〃,刘向父子整理古籍的目录《七略》中有〃方技略〃,包括四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从以上书籍内容亦可以看到当时医家与神仙方术之士的关系密切,正是医、道一体的反映。从这些古医书的内容看,可知许多是直接来自先秦神仙家,如马王堆出土《导引图》,为现在所见最古老的反映导引治病的珍贵文献,其中有'熊经〃、'鸟伸〃二式。《庄子.刻意》描述当时养生家云:〃吹昀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袓寿考者之所好也。”《导引图》中的熊经、鸟伸正是渊源于《庄子》所描述的导引行气术。《庄子》描述的是气功修炼,《导引图》则把气功运用于治病,这些,都反映了医、道一体及其对古医学的促进。

秦汉以后,道教医家对中医经络学说的研究亦有不少重要的贡献。其最著者如元代滑伯仁对十二经及任督二脉之阴阳往复气穴驻会详加考证、训释,著(十四经发挥》,图详穴明,导窍施治,无不应验,诚为古代针灸及医学要典。(《道藏精华》第六集)

医家之经典《黄帝内经》贯穿了道家哲学的思想,该书写作时代至今有不同看法,但其博大精深,可知绝非一时一地之作,可能为春秋战国数百年不断累积而至汉代最后成书,其内容反映了先秦道家、医家、神仙、养生各家学说而集上古生命医疗学术之大成。《内经》与道家思想完全一致,是道、医结合的又一伟大成果。《内经》之〃气一元论〃来自老庄。《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内经》之〃天人合一〃论亦来自道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的〃形神统一论〃亦为道家之生命观。《庄子.至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内经.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贯穿整个《内经》理论体系的〃阴阳五行变化论〃更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调万事万物变化不离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详论阴阳变化之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总之,《内经》的思想体系就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故《内经》一书,其意义远超出医学的范围,因而过去对中华古典文化研究的'国学〃,亦列《内经》为重要的传统思想学术著作之一。

《黄帝内经》与道医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今本《内经》为唐代著名道教学者王冰与杨上善精心整理注释的成果。王冰道号启玄子,他在注解《内经.素问》序中云:'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他以道家思想整理注释《内经·素问》,将原为第九卷的《上古天真论》移至卷首,'天真〃本道家用语,以此篇体现道家生命观思想统帅全书。认为《素问》之〃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乃精勤访寻.'时于先生郭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历时十二年,合成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对后世研究《内经·素问》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杨上善精于老庄之学,以道家思想注释《内经太素》,将有关养生内容列入一、二卷,体现道家养生主旨。《黄帝内经)与道教关系密切,有人认为(灵枢)为道教徒所命名,《灵枢》一语在《道藏》中多有出现。总之,《黄帝内经》之成书到整理研究均与道家分不开,亦可视为道医一体的突出成就之一。

医、道一体,道、医结合,对发展中医的药物学、方剂学等方面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东晋著名道医大家葛洪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写成(玉函方)百卷,并在研究基础上编撰《肘后备急方》三卷,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方剂学专著。南朝道教学者陶弘景在葛洪《肘后备急方》基础上加以增删成《补阙肘后百一方》,不仅有方剂学,而且结合道家生理、病理学说明治疗的原理。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号称药王的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至今仍是中医方剂的巨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对中医外科治疗的药物学有极为巨大的贡献。中医对肿瘤、炎症的治疗,至今仍使用的如'红升丹〃、'白降丹〃等药物均为道教炼丹术所创造,中医外科学之重要著作《仙传外科秘方》、《理瀹骈文)等,均与道教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医、道一体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亦起了巨大的作用。

道、医共生,医、道一体,是古代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巨系统,有其共同的价值观与思维模式,有同一的精深宏伟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故古代文化各领域本质上多相通之处。医家常谓'医儒同道〃,又谓'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儒家思想核心为'仁爱〃,这与医家伦理宗旨完全一致,故医亦儒也。道家穷性命之理,讲修身之术,与医家在本质上亦完全一致,故医道同源,医道一体,亦为历史的必然。医、道两个文化体系的交融,在中华文化史上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