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杉丨周期趋势进一步加强

作者:高杉

近期券商年度策略会陆续举行,和很多同行交流下来,大家的感受比较一致。在一致看好的赛道上已经很难找出有性价比的股票,更多是以时间换空间;而在顺周期股票上,知道是方向,无奈研究资源没有配置,一时间研究傻大笨粗的传统行业比研究高科技还难。

1
高估值成长股受冷落

对于那些过去持股比较集中在三大赛道的机构而言,近期一些类似互联网、医疗器械、消费电子等成长股的估值回落引起了他们的担忧,这些公司到底跌到什么位置可以买,哪些公司仍然可以买,哪些公司要被抛弃,也是大家在关注的问题。

其实,从最新的公募基金三季报可以看出,整个医药股的配置遭到了大幅减持,如二季度仓位创下历史新高的医药板块在三季度期间有明显调整,长春高新、恒瑞医药、山东药玻基金减持家数较多,整体机构持仓生物医药股的市值也下降了5个点左右。

很大程度上减持的原因是仿制药的集采价格是螺旋式下跌,而以高值耗材为代表的产品,它们价格的下降速度也非常快。最后只剩下了CRO、创新性器材以及医疗服务这些细分行业的股价相对比较坚挺,但这些公司的股价最近也出现了一些筹码的松动,包括消费电子行业当中的苹果产业链也是如此。

似乎在这些成长板块当中,只剩下了白酒股还是逻辑非常顺畅,因为经济的复苏,对白酒消费的影响是正面的,实业界人士也认为,自家公司接待买不到茅台就得用五粮液,后者价格也坚挺起来了。

2
低估值顺周期获青睐

成长股逐步退潮的同时,另一层面是周期股的异常火爆。

其实了解下来,在整个机构投资者层面上,不管是否质疑新一轮经济周期,能足够配备且有话语权的周期研究员、基金经理的机构着实不多,周期的魅力就是上天入地,行情来得异常迅猛且突然。

化工品的价格走势上看也确实如此。疫情到现在,很多产品的价格都出现了大涨。

数据显示,从2020年6月1日至2020年11月15日期间内,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中国化工品市场出现了大幅上涨,根据跟踪的200多个化工品的价格走势来看,出现累计上涨的化工品占比达到69%,其中最高累计涨幅接近200%,而仅有27%占比的化工品价格出现下跌。

这其中,累计上涨幅度最高的化工品,包括PVC糊树脂、丁二烯、氯气、纯MDI、EVA,这几个产品的累计涨幅超过100%,而软泡、顺酐、DMF、聚合MDI、硫酸产品累计涨幅超过80%,另外,还有丙二醇、DMC、石油焦、乙二醇丁醚、SM、双酚A、PA66、双氧水、BDO、ABS、LNG、环氧树脂、防老剂、丙二醇甲醚、SEBS、PC、硬泡、煤沥青、苯胺产品,累计涨幅超过50%。

另有数据也显示,相较10月下旬而言,11月上旬统计局口径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共计31种产品价格上涨,14种下降,5种持平。工业价格上行期特征明显。

产品的上下游逻辑是驱动价格上涨的动力之一,而从终端消费驱动往产业链上游传导的逻辑,是本次涨价的主要原因。

造成终端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供需。供应方面,大部分出现暴涨的化工品,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龙头企业的停产减产刺激,还有技术路线的变迁导致的,如PO、丁二烯等产品,另一个原因,在于终端消费的驱动,受到疫情影响下的终端消费增长,如防疫物资的需求暴增,疫情导致的沙发、电器等产品需求大幅增长,顺周期带动下的地产及制造业趋势性回暖,汽车、家电等产销两旺,均延续终端驱动产业链逻辑进行的上涨。

尤其是现在,当新冠疫苗在全球有可能全面铺开并逐步进入成熟的时候,疫情可能逐步得到遏制并消退,在“明年上半年全球的经济复苏将与中国上行共振”形成一定共识的情况下,可能工业品的价格上涨更为明确。

对于中国公司而言,2016、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影响了很多公司的新增产能投放,这次疫情又加速了小企业的退出。对于海外供应链而言,疫情一方面阻止了它们产能的输出,另一方面中国的产能输出与海外复苏复工有一个时间的错配,这又快速地带动了中国有限的产能几乎是加足马力进行生产。多重因素共振导致了很多产品的价格快速上涨,这其中包括了化工品,基本金属中铜、铝、铅、锌等。

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工业的完备,同时传统行业在全世界面临的不进则退的路径。以重化工为例,似乎这个行业只有中国能在两年时间内完成大型项目的建设和试车生产,美国则需要六年。一带一路国家中也有不少资源国,只有他们可以利用特别明显的成本优势跟中国产品一较高下,然而,这些国家的效率和工业体系并不完备。以前被诟病的中国煤化工,现在也大多可以完全国产化,成本一降再降,再搞下去,只有俄罗斯和中东的天然气头化工能抗衡了。

所以,考虑到整个市场的估值性价比,这些在这种传统行业当中的周期成长股,它们的估值只是十几二十倍,而新兴行业当中的成长股营收大概维持30-50%的增长,甚至很多公司只有20-30%,估值却动辄50倍甚至100倍,于是性价比的天平向顺周期倾斜似乎是一种毋庸置疑的现象。

同时,从市场的资金面观察,大家都很清楚,经济复苏的斜率向上,利率不可能继续向下走,成长股的高估值必然受到折价,顺周期的公司则是比较受益的。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新的公募基金继续热销,也为明年的春季行情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可见,大家对于明年上半年的行情预判是相对一致的,区别无非就是明年下半年有两种可能:一是欧美复苏之后,流动性也开始逐步收紧,宽松政策逐步推出,这样的话整个风险资产面临杀估值的风险,中国这一轮基钦周期也走向尾声;二是可能像2010年第一次救助产生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于是进入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这样的话有可能风险资产再度进入估值扩张的结局,低利率甚至负利率造成的长期后果不得而知,但不印钱是不行的。

不管怎么样,中国资产始终还处在一个盈利能力向上的阶段,人民币升值进一步提高中国资产的吸引力,看盈利趋势,找性价比高的周期股是一个趋势加强的方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