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强调“就业优先”?
【原创】
为什么要强调“就业优先”?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
把就业优先置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驾齐驱的位置,从过去的民生板块内容之一升级为宏观政策层面,不仅是首次,也足以说明中央对就业问题的重视,说明做好就业工作的紧迫和重要。
事实也是,在宏观经济环境不佳,内外经济压力都较大的情况下,做好就业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紧迫。而就业工作,不仅包括大学生等年轻人的“增量”就业,也包括下岗再就业和转岗等“存量转增量”的就业。且宏观经济环境越差,“存量转增量”的就业任务越重,就越需要有智慧和魄力。
可以看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将“就业优先”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而且围绕如何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空间、改善就业环境等出台了许多具体措施。在政策层面,通过大力减税降费,为企业创业创新、改善经营、提高员工收入、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提供更多支持。如强化普惠性支持,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到10万元等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增值税,降低企业社保费负担等,全年规模将高达2万亿。毫无疑问,对企业摆脱困境、轻装上阵、增强市场竞争力将产生积极影响,有效增强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员工在岗保证能力。不仅如此,货币政策也进一步聚集实体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明确指出今年国有大型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必须确保增长30%以上,以切实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那么,小微企业的效益会得到有效改善,就业吸纳能力也进一步提升。
在就业能力培育方面,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同时,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等等。也就是说,不仅利用政策在需求端积极拓宽新的就业空间、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而且在供应端努力提升待岗和转岗人员的就业能力,增强待岗和转岗人员的适应能力,使供需两端能够更好地衔接和协调,提高就业的融合率和契合度,避免供需不协调的矛盾。
在发展环境方面,报告指出,要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政府要坚决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审批事项应减尽减,确需审批的要简化流程和环节,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功夫跑审批。那么,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动力将得到有效提升,广大居民、特别是年轻人的创业热情也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还能吸纳更多的人就业。更重要的,这样的创业创新氛围,会让更多人加入到创业创新的行列中来,从而形成更加活跃的就业环境,产生更加臭味相投就业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刻,做好就业工作,不仅仅可以保障就业、保障社会稳定,更可以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的购买能力,从而为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要知道,在经历了前些年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快马效应,消费主要扮演配角以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不断提升,不断发挥着主动力的作用,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2018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接近6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然是消费者的力量,是消费能力提升的表现。如果就业再充足一些,居民收入水平再高一些,居民的购买能力再强一些,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会更多、贡献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讲,把就业放在优先位置,扩大就业,提高就业率,对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就业优先”解决的不只是就业问题,还有居民的消费能力和购买水平问题,有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问题。“就业优先”,绝对是现行条件下必须喊响的一个口号。如果中国经济也全面转入到消费拉动的阶段,“就业优先”就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必须把握的一条原则,也是必须了解的一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