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不死,轮不到他接班,这是刘表袁绍告诉曹操的

废长立幼一直是大忌。因为,继承人如果太年轻,年龄太小,就会造成主弱臣强的局面,很容易大权旁落。

在曹操消灭的对手里面,袁绍,刘表都是这种情况。袁绍的大儿子袁谭,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你说大臣支持,但是袁绍喜欢他的小儿子袁尚,想立为继承人。

袁绍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他的下属也分为支持袁谭和支持袁尚的两派,从而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本来在官渡之战之后,虽然曹操已经取得了胜利,但袁绍实力尚存,并不容易被消灭,足以自保,曹操也没有能力彻底消灭袁绍。

但是,官渡之战之后不久,袁绍病死。袁绍被袁绍的下属奉为新主,袁谭不服,袁尚派兵征讨袁谭。袁谭无力阻挡,只好向邻近的曹操求救,从而引狼入室,曹操才借机消灭了袁绍的的残余势力,完全占领了袁绍的地盘。

刘表也是同样的情况。不喜欢他的大儿子刘琦,而喜欢他的小儿子刘琮。刘同的母亲蔡夫人是荆州当地豪族大户出身,所以,荆州当地的世家大族都支持刘琮,而反对刘琦。

三国时期,嫡长子继承制还未普遍实行。所以,理论上每一个诸侯都可以择贤而立,实际上则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儿子,充当继承人。这种继承制度的不确定,就为世家大族在继承问题上上下其手提供了机会。所以,当时各地诸侯中普遍的出现了储位之争。

在这种储位之争中,地方豪强一般会选择小儿子,原因就是因为儿子的年龄越小,越有利于地方豪强,实际掌握当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架空他们的主公。

除了袁绍和刘表,益州的刘焉,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刘焉死后,地方豪强认为,刘璋为人性格闇弱,便于控制。所以,地方实力派的豪强们都选择支持立刘璋为益州之主。刘璋继位后,地方豪强就公然反对刘璋,并起兵叛乱。只是在东州兵的支持下,刘璋才平定了叛乱,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刘璋和地方豪强的对立,在刘璋和张璐公然翻脸之后,刘璋不得不招引刘备入川,帮他对付张鲁。

曹操消灭袁绍和刘表,都是利用了幼主继位人心未定之际的机会。所以,曹操深知选择一个未成年的儿子为继承人,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后来,在储位之争中,曹操征求贾诩的意见,贾诩也是提到了刘表和袁绍的例子,就是希望曹操能够吸取袁绍和刘表的教训,不要犯和他们同样的错误。

所以,曹操在立储的问题上,到他需要考虑继承人的时候,他的选项就只有两个了,也就是曹丕和曹植,其他年龄更小的孩子都不在他的选项之中。

正史中关于曹冲的记载非常简略,只是说,他非常聪明,而且给曹操提供过一些正确的意见。但是作为一国之主,光聪明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处理复杂的政治局面的能力,曹冲还没有显然没有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就已经死去了。

这始终也只是提到了曹操非常喜欢曹冲,但并没有说到曹操有立曹冲为储的意思,只是借用曹丕的口吻表示,曹冲如果活着,将会是他处位置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竞争对手。

但这需要考虑到三国志的成书是在晋朝。晋朝司马氏的政权是从曹氏孤儿寡母手中夺来的,很不光明正大。为了洗白自己,所以经常会有意无意的黑曹氏,以此来证明曹操是没有人君之德,司马氏夺取曹氏政权,一定意义上就是替天行道。

所以,三国志记载了很多关于曹操,曹丕等人的黑历史,比如曹操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奸诈,曹丕给人的印象则是阴险。

三国志在这里提到这个事情,只是为了说明,曹丕并不是曹操中意的继承人,是为了黑曹丕。所以这个记载未必可信。关于曹冲可能是曹操最喜欢的继承人的想法,多数也都是后人脑补的,而没有更多可靠的证据。

(0)

相关推荐